钟山风雨 发表于 2015-6-19 09:35

养老服务的理想境界是什么呢?

本帖最后由 钟山风雨 于 2015-6-19 10:31 编辑

       眼下,社会化为老服务方兴未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成为时代的大趋势。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替儿女尽孝、为老人分忧,大有可为。总览各种为老服务,理想境界莫过于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亲情式服务和家庭式照顾,其基本元素就是爱心、包容和责任。可以从称谓、态度、专业、价格四个维度来看待和成就亲情式养老服务,亲情式服务也是“精神赡养”的可靠路径。


       一是称谓。不同的称谓可以产生不同的心理距离。费孝通早年提出的“差序格局”说明了人际关系的血浓于水和亲疏远近,亲情称谓可以对双方产生积极的角色暗示,缩短服务员和老年人的心理距离(老有所亲)。如果年轻、有朝气的服务人员口口声声、日日月月都称呼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甚至在亲情称谓之前加上“亲爱的”字句,时时处处表达出对老人的关心和爱意,亲情自然洋溢在唇齿之间、传送于口耳之间、甜蜜于心田之间,习惯成自然,自然成天籁,让人身临其境、如沐春风、以心换心、彼此高兴。

       二是态度。孔子谈孝道说过:色难。给父母和老人好脸色难。古人又说: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养老主要也是态度问题,甚至宣示精神赡养的重要性要高于物质赡养。为老服务需要什么态度呢?需要三颗心,即耐心、细心、用心。这些都是孝心和爱心的具体体现。特别重要的是要让老人感受到他(或者她)是被敬爱被疼爱的(老有所爱),也是被别人所需要甚至赞赏的(老有所用),从而增加对生命的热爱、对自我的悦纳。自然亲切的微笑服务“一笑胜千言”,细致专业的服务彰显出服务的品质,例如,针对长期卧床的老人,把食物搅碎了喂食;对不适应的老人每天嘘寒问暖,让老人开心;为儿女解忧,“不要为爸爸妈妈担忧,有我们在!”这一句承诺是对老人家属的最大宽慰,体现了负责的服务精神。

       理想的服务也要包括接受衰老给老人带来的各种负面变化,包容老人的个性和脾气及不同的生活方式,让他们享受自主的自由、生活的舒适、亲情的温暖和心灵的服务。不同于工具性的“照料服务”往往需要介入,提供扶助的“拐杖”;情感性的“心灵服务”要尊重老年人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像荷兰的老年生命公寓一样弘扬yes文化,接受老人可能出格的言行,对逐渐衰老的生命表示出最大程度的尊重。

       三是专业。机构照料优长于家庭照料的突出特点就是它的专业性。老人照料特别是长期照护有许多技术含量,这只有专业的照料机构才能胜任。借助于专业的养老设备,为老服务如虎添翼。服务的专业性体现在要求严格、动作规范、操作到位。

       四是价格。价格就是门槛。养老产业化的迅速发展以及机构养老的供不应求导致养老成本急剧上升,一些老年人想进养老院却进不去,望养老服务而兴叹。现在,一些大城市社区养老院一个月收取5000元至7000元不等的费用,让一些老年人以及家庭不堪承受。养老服务价格能否控制在普通老年人也能入住的支付水平?对此,政府应该有所作为。有两个途径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对于低收入或者无法定赡养人、无经济收入、无自理能力的老人,经过评估之后,由“政府养老福利基金”或者“社会众筹福利基金”进行补贴,从而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理想的养老服务。


       (作者为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 穆光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养老服务的理想境界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