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 发表于 2015-6-28 09:41

民办养老该被记挂着

本帖最后由 西柏 于 2015-6-28 09:50 编辑


       公办的似乎是权势者优先,而民办的大多则承载起了兜底弱势的功能。对于非高端类的民办养老机构来说,结果可以想象:要么“短斤缺两”使诈,要么入不敷出破产—— 所谓风险社会的传播规律,大概就是:若非制度还惦记着,曾痛入骨髓的天灾人祸,终究也会被新的惨烈一笔抹去。

       河南鲁山“不能自理区”的“铁皮泡沫房”,最终造成38名老人死亡。事发后,全国养老机构的安全指数得以提升。有的养老院,一天要迎接好几拨的检查。这样的热闹,似乎只有重阳节扎堆的“献爱心”能媲美。因为狠厉的整改,据说一些民办养老院的老人被赶回家,他们就像歌里唱的,终于被莫名其妙地“留在春天里”。

       其实,民办养老机构的问题,有点类似“黑校车” —— 长鼻子黄校车固然人人爱,却不是人人有机会坐得上。同理,公办养老机构捉襟见肘时,民办的哪怕四面漏风,总好过没有立锥之地。民政部公开数据显示,我国一半以上的民办养老机构收支勉强持平,40%的民办养老机构长年处于亏损状态,能盈利的不足9%。风险大、要求高、回报少,饭都吃不饱,还能指望它们怎样?

       按理说,民办养老机构不应该是“后妈养的”。2000年以来,《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陆续出台,非盈利性的民办养老院不仅能拿到一次性的建设补贴,还有床位补贴,税收减免、水电优惠等各项政策。不过,这就像简政放权后依然要证明“我妈是我妈”一样,善政里的“满汉全席”要兑现为一块烧饼,其实都不容易。审批程序复杂、申请标准不明,每个环节都可能让民办养老机构投资者“既非常郁闷又哭笑不得”。

       中国养老面临怎样的窘境,这个问题路人皆知。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有约2.12亿。于此背景之下,公立养老机构“一床难求”之激烈,把春运甩出好几条街:以北京为例,最火的北京第一社会福利院,号称“排队需要100年”。当然,公立养老机构令人艳羡,也不仅是床位稀缺 —— 譬如北京四季青镇敬老院,就是我国首个国家级养老标准化示范院,据说护理项目细化为一级至八级,共19项服务内容,“举个简单的例子,给老人擦桌子。我们严格规定:一块抹布只能擦一张桌子。”

       那么,公办民办的云泥之别,肇因何在?这个问题,也许对应着两个答案:一是政策层面的执行难。有了文件,没有资金;有了资金,落实又难。山重水复,磨灭了民办机构的心性,也就难怪有民办的院长叹息,“我再也开不起另一家给穷人住的养老院了。”二是功能定位错位。在不少发达国家,养老格局基本是“公办服务底层,民办面向高端”。然而,我们恰恰相反,公办的似乎是权势者优先,而民办的大多则承载起了兜底弱势的功能。对于非高端类的民办养老机构来说,结果可以想象:要么“短斤缺两”使诈,要么入不敷出破产。

       因此,检查也好,整改也罢,未必能逆转民办养老的困局。公共财政有所担当,公共职能有所转身,公共养老责任,才不至于总是靠人命关天的悲剧来醍醐灌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民办养老该被记挂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