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老龄服务业,看清老年旅游业
本帖最后由 壮士 于 2015-7-4 10:04 编辑一、引言
发展老龄服务业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策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与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普遍在70%以上相比,中国服务业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二、老龄服务业的定义和分类
(一)定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但对于何为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从已有研究来看,主要的概念和观点如下。
第一,认为“老年服务产业”是指为满足老年人特殊需要而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各种经济活动,包括所有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生产、经营、服务的经济部门和设施。
第二,认为养老服务业是“一切为满足老年人特殊需要而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行业的总称,其外延至少包括家政服务业、医疗护理业、保险业、老年理财业、老年休闲娱乐业、老年用品、老年旅游、老年教育、老年文化体育、老年心理咨询等行业”。或者从狭义的角度来阐述“养老服务业”,认为养老服务业仅指“为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务、疾病护理、精神慰藉等生活照顾性质的服务”。
在界定上述概念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几个视角:①生命历程视角,即服务主要是用于满足人们在增龄过程中由功能衰退而产生的服务需求;②老龄社会视角,即要从老龄社会的新思维、立足老龄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这一服务的发展。
本文认为,老龄服务是一种为满足人们进入老年期后在生理、心理以及其他方面产生的特殊需求而引致的一系列应对活动,主要包括生活照料、医疗卫生、康复护理和精神文化服务等。老龄服务业则是一个面向公民老年期,以提供生活性老龄服务产品为主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体。它是老龄社会条件下一种新的业态,是老龄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中国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二)分类
如上所述,老龄服务业是一个涉及行业众多的产业体系,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也没有明确的类别。因此,对于老龄服务业的分类标准不仅很少,而且也不统一。从已有的研究和实践来看,现有的分类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老年人的需求类别为标准
这在有关老龄服务的研究中是最为常见的。多数研究者都是根据老年人的需求类别来划分老龄服务业,如将其划分为养老服务业、老年康复护理业、老年卫生保健业、老年文化娱乐业、老年教育产业、老年咨询服务业等。
2、以国家行业分类为标准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没有直接对老龄服务业进行大类上的明确,相关老龄服务也多散见在不同行业类别中,如在教育行业中有老年教育服务;在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中包含有疗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机构、精神康复、老年养护与帮扶等服务;在文化娱乐和体育行业中,划分出了老年群众文化等。
(三)本文分类
参照上述两种分类标准,本文采用新的分类思路,一是将老年人的主要需求类别作为大的分类标准,二是兼顾经济活动一致性的行业分类标准,三是充分考虑目前的行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具体来说,可以把老龄服务业划分为老年生活服务业、老年健康促进服务业、老年医疗服务业、老年康复护理服务业、老年商务服务业、老年文化服务业、临终关怀服务业、殡葬服务业和其他未列入的各类老龄服务业。具体如下:①老年生活服务业包括餐饮、理发、美容、家庭雇工服务等;②老年健康促进服务业包括健康管理、健康保健服务等;③老年医疗服务业包括门诊医疗、医院服务等;④老年康复护理服务业包括老年养护、康复护理服务等;⑤老年商务服务业包括老年咨询、老年法律、老年人力资源服务等;⑥老年文化服务业包括老年影视、老年教育、老年旅游服务等;⑦临终关怀服务业;⑧殡葬服务业以及其他老龄服务业。
三、老龄服务业消费需求潜力和特点分析
(一)主要消费需求及潜力
根据目前的调查情况来看,生活照料(特别是老年餐桌、家政服务)、医疗卫生、康复护理和精神文化服务是目前老年人需求旺盛、市场发展空间较大的几个主要领域。
1、老年餐桌和家政服务需求强烈
在城市地区,老年人需要老年餐桌和家政服务的比例更大。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城市老年人需要家政服务和老年人饭桌的比例分别高达58.0%和49.0%。特别是空巢老年人对家政服务和老年餐桌的需求比例更高,本课题组对北京市240名老人的专项调查显示,空巢老年人当中需要上门送餐的比例达到446%,需要家政服务的比例达到56.1%。
若不考虑消费限制条件等因素,可以推算出未来城市地区,为老年人上门做家务和老年饭桌的年销售额将分别由2015年的992亿元和645亿元,增加到2050年的3261亿元和2121亿元。
2、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普遍
一是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普遍。本课题组对北京市240名老人的专项调查数据显示,62.3%的被访老年人需要“医疗卫生”服务。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城乡老年人需要上门看病的比例达到了54.9%。农村地区由于医疗卫生资源有限,交通不便,老年人需要上门看病的比例更高,达到了72.6%。这不仅预示着未来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新方向,也表明了未来中国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的巨大潜力。二是健康管理服务潜力巨大。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北京市老龄产业发展状况”项目的调查数据显示,86.2%的受访者认为体检对健康有正面影响。60.3%的受访者在2011年进行过体检,平均体检次数为1.06次。在体检花费上,老年人计划花在一次体检上的费用平均为641.7元,据此推算出2020年,北京市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体检市场规模预期为91亿元左右。据此推算,全国中老年人体检的潜在市场规模将更加巨大。
3、康复护理需求增长迅速
2013年,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的数量已经超过3700万人,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的趋势继续增强、失能老年人不断增多,康复护理市场的潜在需求正在不断增加。一是康复护理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城乡老年人当中需要康复治疗的比例为36.5%,需要上门护理服务的比例为36.9%,农村老年人需要上门护理和康复治疗的比例更高,分别为47.7%和45.9%。另外,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北京市老龄产业发展状况”项目的调查数据显示,有33.5%的被访老年人表示未来会需要康复护理服务,到2020年,北京市50岁以上中老年人护理服务的市场规模将会达到430亿元左右。二是对护理型养老服务机构的需求不断增长。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完全失能老年人的比例为6.8%,其中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比例为16.6%。假设老年人的完全失能比例和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比例不变,根据以往研究,中国失能老年人的平均卧床时间为21年,则可推算出未来中国失能老年人所需的养老床位数和护理人员将分别由2015年的489万张和163万人,增长到2050年的1041万张和347万人。
4、精神文化服务需求快速增长
随着老年人收入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精神文化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对老年旅游的需求旺盛。本课题组在北京市的专项调查显示,45.0%的老年人都有精神文化服务需求,并且有将近三分之一(31.8%)的老年人在2012年有过旅游消费。另外,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北京市老龄产业发展状况”项目的调查数据显示,有40.2%的被访老人在2011年旅游过,有超过60%的老年人表示以后还会去旅游。被访老年人平均每次旅游的花费为5708元,其中周边旅游平均每次花费7454元,国内长途旅游平均每次花费39072元,出境旅游平均每次花费87999元。据预测到2020年时,北京市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口的旅游消费规模将会达到300亿元左右,这是一个巨大的老年人文化娱乐消费市场。
(二)消费需求特点
1、产品信息渠道窄,服务知晓率低
从课题组的调查情况来看,老年人对老龄服务的知晓率普遍较低,大多仅限于保姆、家政、老年餐桌和养老院。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北京市老龄产业发展状况”项目的调查数据显示:有38.8%的受访老年人表示对护理服务信息不了解,老年人知晓服务项目信息的渠道主要是周边亲戚和朋友转告,其次是从电视节目中了解,再次是社区/村委会告知,所占比例分别为22.2%、19.3%和17.7%。
2、消费注重务实性,看重服务质量
看重服务和产品的质量与效果,是老年人消费的一个主要行为心理特征。特别是在养老服务的消费上,老年人对服务质量和效果更加看重。老年人对老龄服务大多要求放心、称心、舒心,特别是对家庭保姆、小时工等更是如此。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北京市老龄产业发展状况”项目的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在选择护理服务时,超过一半(61.0%)的受访老人表示最看重服务效果,其次是服务人员的态度,最后才是服务费用的高低。
3、服务购买意愿和水平有所提高
中国老年人的总体收入水平和能够接受的养老服务的价格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老年人可接受的养老服务的价格水平是在不断上升的,未来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水平和经济收入水平将会逐步提高,他们在接受养老机构服务的消费水平上也将会相应提高。
四、老龄服务业行业整体发展现状
(一)老龄服务成为投资新热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2013年国务院连续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民间资本投入老龄服务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一些地方也纷纷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如在老龄服务机构的用地方面,北京、广州等地都已经开始进行积极的尝试;上海、广东、深圳等省市开始积极吸引境外资金投入老龄服务市场;一些大型金融机构支持老龄服务市场发展的趋势也更加明显。
(二)各路资本纷纷涌入
随着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和市场需求的扩大,各路资金支持老龄服务市场发展的趋势也更加明显。央企、外资等国内外各种金融资本纷纷投入老龄服务市场中来。
(三)“医养护模式”赢得市场青睐
医疗、养老和护理是老年人最需要的老龄服务,从近年来老龄服务业的市场发展情况来看,“医养护”结合型的老龄服务项目发展迅速,主要的发展模式如下。
一是在老龄服务机构中内设医疗机构。如厦门市就明确规定准许规模较大的养老机构申请办理内设医疗机构,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地的老龄服务机构,特别是大型老龄服务机构中,医疗机构的配套已经非常普遍。
二是医院直接建立老龄服务机构。如国家发改委批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设立的老年护养中心,就依托重庆医大附一院的医疗优势,将对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养老、康复服务融合在了一起,共设置养护床位3000张、医疗床位1000张,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老年护养机构。
三是一些专业的护理机构、老年病医院也是目前民间资本开始进入的领域。如浙江医院与众安集团将合作建立集治疗、康复、保健、养生于一体的综合性医疗机构;如恩老年产业集团下的重庆颐宁医院,就是一家以治疗老年病为特色,集医疗、预防、保健与康复于一体的二甲综合性医院。
(四)大型养老服务项目趋之若鹜
从目前市场投资的热点来看,大型、高端、综合性,兼具可持续照顾性的大型老龄服务项目依然是市场投资的热点。如上海的泰康之家养老社区,按照入住群体的年龄、身体状况,划分独立生活、协助生活、专业护理、记忆障碍等不同功能的居住单元来为其提供服务;上海星堡中环养老社区借鉴美国养老社区经验建立的“持续照料退休社区”(CCRC社区),可以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从自理到协助护理、全护理、临终关怀护理各个阶段的服务。另外,北京的太申祥和山庄、保利集团的北京和熹会养老公寓、无锡九如城养老产业集团的“九如城”养老综合体等都是这类综合型的大型老龄服务机构/社区。
(五)小型专业连锁化项目初露头角
顺应市场需求,一些小型、专业、连锁化的老龄服务机构也开始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方向。
(六)智能化、信息化项目方兴未艾
智能化、科技化的养老服务项目成为新的发展热点。远程医疗、电子健康等都是目前中国老年健康服务业的一个主要发展内容。另外,智能化的网络服务平台或者科技、智能化的老龄服务产品,也是目前中国老龄服务业发展中的一个主攻方向。
(七)教育培训市场应运而生
老龄服务业的发展需要专业的服务管理人员和专业服务人员。中国老龄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催生出了一批直接为老龄服务机构提供运营、管理和培训的服务机构与组织。一些来自美国、德国、日本的专业养老服务公司纷纷入驻国内市场,与国内企业合作联合成立养老服务公司,为国内老龄服务企业提供咨询、规划、运营管理队伍输送、护理人员队伍培训和输送等服务。
五、重点行业领域发展现状
为了进一步分析中国老龄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我们挑选了几个目前需求较大、发展较快的重点行业来进行介绍。
(一)养护服务业
养护服务业是目前中国老龄服务业中发展较早、发展较好的一个行业,特别是其中的机构养老服务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在行业类型、运营模式、服务产品开发与供给、营销与产业链的形成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已经成为老年养护服务业中的主导行业。
1、行业类型
养老服务业是目前中国老龄产业中发展最快的一个行业。根据养老机构的出资与运营主体的不同,可以把中国的养老服务机构划分为以下四种主要类型:(1)公办养老机构。(2)公建民营型。(3)民办公助型。(4)民办养老机构。
截至2013年底,中国共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42475个,床位数493.7万张,其中,公办养老机约占72%。随着国家对社会资本兴办养老服务业的扶持与引导,以及公办养老服务机构转制工作的推进,未来中国机构养老服务业中,公办养老机构的比例将会逐渐减少,民办养老机构的比例将会不断增加。
2、行业分布
从地域分布情况来看,中东部地区养老服务机构数量较多,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呈现“东丰西瘠”的地域分布特征。截至2013年第3季度,四川、湖南、河南等省的养老机构数量最多。其中,四川省的养老服务机构总数为3165个,湖南省为2808个,河南省为2763个。机构数量最少的为青海和宁夏,分别为152个和71个。
从城乡分布来看,养老服务机构总体“城市少,农村多”,但民办养老机构则是“城市多,农村少”。根据民政部的统计,2011年中国养老服务机构中农村养老机构所占比例为85.1%,城市仅为14.9%。但从民办养老机构的情况来看,却呈现出明显的“城市多,农村少”的情况。全国老龄办“全国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基本状况调查”数据显示:有76%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位于城市,仅有24%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位于农村,反映了在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过程当中,城市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更加旺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也更快。
3、行业规模
我们一般用机构拥有的床位数作为衡量养老服务机构规模大小的指标。根据民政部的统计,2013年中国养老服务机构的平均规模为102张床位;其中养老服务机构平均规模最大的是北京市,为284张;拥有养老服务机构数量最多的四川省,机构平均规模仅为110张。
4、服务产品
(1)服务内容。目前,中国养老服务机构的主要服务类型包括:以日常生活照料服务为主、以护理康复服务为主以及以临终照护为主的三种类型。
(2)产品价格。床位费、餐费、护理费是养老服务机构的主要收费内容,另外入住时还会收一定的入住押金,根据机构规模、性质以及服务内容的不同,收费也有很大差异。
整体来看,民办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要明显高于公办养老机构。以入住押金为例,民办养老机构的入住押金大多在10000元以上,公办养老机构则普遍在3000~8000元不等;另外,民办养老机构的护理费用也普遍高于公办养老机构,餐费则大体相当,大多在600元左右。
5、从业人员情况
养老服务机构的人员一般由管理人员、医护人员、护理人员和后勤人员等组成。据调查,中国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人员配置比重大致为管理人员∶医护人员∶护理人员∶后勤人员约为3∶2∶9∶3,其中,护理人员的比例约占到全部人员的一半(53%)以上,医护人员的比例最低,仅为12%左右,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的比例为35%。
护理人员和医护人员是养老服务机构中最重要的人员队伍。就目前情况来看,中国民办养老机构中医护人员数量少、学历低和护理人员年龄大,职业技能差的现象还很普遍。调查显示,民办养老服务机构中的护士70%以上的为中专或以下学历,仅有30%左右为大专以上学历。另外,41~50岁的中年护理人员是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护工队伍的主力军,其比重达到44%左右;51岁以上的护理人员占护工总数的22%,30岁以下的青年护工比重仅为7%左右。
6、经营状况
公办养老机构的运营状况整体优于民办。全国老龄办“全国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基本状况调查”的调查数据显示,一半以上(51%)的民办养老机构只能持平;40%的民办养老机构长年处于亏损状态;能够盈余的机构只占9%,并且赢利率在5%以下的占到了78%,只能是微利的运营状态。有接近三分之二(60%)的民办养老机构认为自己与公办养老机构存在竞争关系,并且57%的民办养老机构认为政策倾斜是造成这种不公平竞争的主要原因。
(二)老年康复护理业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健康意识的增强,老年人口数量的增长,特别是高龄、失能老年人比例的不断提高,老年康复护理服务业在老龄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不断提升。
1、行业类型
目前,中国老年康复护理服务业中发展比较成熟的主要有康复医院、护理院、疗养院等。其中康复医院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术后康复、治疗的服务机构。护理院/站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长期医疗护理、康复促进、临终关怀等服务的服务机构。疗养院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康复疗养、慢病预防、疾病疗养等服务的老年健康服务机构。按照所有制形式划分,目前中国从事老年康复护理服务业的主体也正在发生着较大的变化,民营、合作、合资、独资等多元主体参与的状况正在形成。
据卫生部统计,截至2011年底,中国共有康复医院301家,其中民营机构155家;疗养院191家,其中民营机构10家;护理院60家,其中民营38家;护理站58家,几乎全为民营。
2、行业分布
从城乡分布的情况来看,中国城市老年康复护理服务机构的数量明显多于农村。目前中国城市康复医院的数量为190个,农村仅为111个;疗养院城市124个,农村仅77个;与老年人长期护理最密切的护理院,则大部分分布在城市,达53个,仅有7个位于农村。
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的老年康复护理服务业也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2011年中国共有201家疗养院,其中有112家位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仅有42家,西部地区仅有47家;共有60家护理院,其中54家位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仅有5家,西部地区仅1家。上海、江苏两省的护理院数量最多,其中江苏省26家,上海市15家,是老年健康服务业发展相对较好的省市。
3、行业规模
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中国护理院的床位数共有8565张,其中城市7830张,农村735张;护理站119个,全部集中在城市地区;疗养院42916个,其中城市27277个,农村15639个。
就护理院来讲,拥有100~199张床的最多,占35%,其次是50~99张床,占26.7%;康复医院大多拥有0~49张床,占46.2%。
4、服务产品
目前中国老年康复护理的服务内容主要是为一些长期卧床、不能自理、术后康复患者、慢性病患者以及肿瘤等特殊疾病患者提供专业的康复和护理服务。服务内容包括运动治疗、语言治疗、认知治疗、作业治疗、针灸治疗等专业的康复诊疗,翻身、喂饭、助浴等日常生活照料,饮食护理、心理慰藉等服务项目。
5、从业人员情况
老年康复护理服务业目前主要由与医疗卫生相关的机构提供,因此在从业人员构成上,主要是以专业的医护人员为主。截至2011年底,中国护理院中的从业人员总数为333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包括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药师/士、技师/士等]有2085人,占624%;疗养院从业人员为1843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0456人,占56.7%;康复医院从业人员2031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4599人,占的比例更高,达到了71.9%。
(三)老年旅游业发展现状
1、行业类型
目前,从事老年旅游的旅游公司呈现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旅游公司参与老年旅游的经营,在旅游公司内部设立老年部,专门负责老年旅游,这是目前绝大部分旅游公司经营老年旅游的形式。二是出现了专门经营老年旅游的旅游公司,如上海,2009年有200多家旅行社开辟了“银发旅游”线路,其中有60多家旅行社专门从事老年旅游业务。三是出现了老年旅游联合体,众多旅游公司联合起来,共同开发老年旅游。如2002年9月成立的中国老年旅游联合体,现有会员100多家,遍布30个省、市、自治区。
2、行业分布
从旅游市场的整体情况来看,东部地区的旅游服务业发展更快。据统计,2012年底中国共有旅行社24944家,其中山东、江苏、浙江等省的旅行社达到1500家,北京、上海、辽宁、河北等省市的旅行社在1000家左右,其他一些省市基本在400~800家左右,还有部分省市在400家以下。老年旅游群体主要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其中京津地区、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的老年人是老年旅游市场的主力军,西北地区老年人出游比例比较低。
3、行业组织结构
老年旅游业整体产业集中度较低,这与中国旅游业整体发展有关。据统计,美国仅有三亿人口,旅行代理社就有三万多家,若再加上其他旅行社,那么平均几千人就有一家旅行社,但在中国大概七八万人才能拥有一家旅行社,旅游市场整体供给较少,并且产业集中度不高,老年旅游行业的整体组织结构产业集中度也很低,呈无效竞争状态,这种无效竞争只能是打价格战,不利于产品创新,不利于老年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4、从业人员
据统计,目前中国旅游业从业人数达到204万人,其中旅行社从业人员将近30万人,旅游景区从业人员达到20万人,星级饭店的从业人员达到154万人。调查发现,总体上旅游业从业人员男女比例持平,局部来看东部女性比例较高,中西部男性比例较高。年龄结构整体年轻化,19~35岁年龄段人员最多。受教育程度总体上以本科和大专学历居多。旅游业从业人员收入水平整体不高,且差距较大,男性旅游从业人员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女性。东部旅游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
5、旅游方式
国家旅游局《2012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显示,老年人的旅游方式主要有旅行社组织和非旅行社组织两种,其中参加旅行社组织的比例为11.2%,城镇老年人通过旅行社组织旅游人均花费为1741.08元,其他旅游方式人均花费为576.18元。农村老年人通过旅行社组织旅游的人均花费为1383.0元,通过其他方式旅游的人均花费为354.3元。相对于其他旅游方式,参团旅游的花费要高很多。
6、产品特点
游览周期长。老年旅游游览周期比一般旅游游览周期长。就国内旅游来看,老年旅游游览周期一般都比较长,如易游天下国际旅行社推出的中老年旅游线路一般都需要8~10天,而一般的旅游线路大多只要6~7天。老年旅游周期长与老年人身体有关,由于老年人身体体能下降,一般喜欢慢节奏的旅游,因此,同样的线路,花费的时间就比常规线路安排时间长。
国内游、短线游比重大。老年旅游以国内游为主,其中短线游占较大部分。上海一项老年旅游调查显示,老年群体倾向于选择较为传统与安全的陆路交通,近距离旅游要占到整个旅游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老年境外游同样是由近及远,目前多集中在离国门较近的东南亚、越南、韩国等地。
城镇老年人旅游以观光游览为主,农村老年人旅游以探亲访友为主。据国家旅游局统计,城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在旅游过程中,41.4%的以观光游览为目的,26.9%的老年人以探亲访友为目的,21.8%的老年人以度假休闲娱乐为目的,健康疗养的占到5%,商务出差的占到3.1%,其他目的占到1.8%。农村65岁及以上老年人在旅游过程中,49.8%的以探亲访友为目的,26%的以观光旅游为目的,12.6%的以度假休闲娱乐为目的,健康疗养的占到4.3%,商务出差的占到2.6%,其他目的的占到4.8%。
异地养老旅游不断升温。所谓的异地养老旅游指的是老年人不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为了寻找更舒适的养老环境而离开常住地,连续时间不超过一年的休闲、度假和养生等旅游活动。目前,老年异地养老旅游逐渐升温。哈尔滨老龄办在三亚的一项调查表明,在174位“候鸟”式养老的哈尔滨老人中,约有30.5%的老年人属于租房居住,有69.0%的老年人已在三亚购房。适应养老旅游的需求,各地纷纷建立起了旅游基地,如海南博鳌2013年出台首个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战略规划,将博鳌建设成具有“保健养生”和“医学治疗”两大功能的养生基地。
六、中国老龄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制改革滞后,产业和事业边界不清
一是国家在顶层设计上还没有明确界定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界限,譬如在老龄服务市场,还没有完全明确政府“兜底”的服务对象及相应标准,产业和事业的界限还不清晰,民营养老机构和“事业体制、产业化经营”的公办养老机构在不平等的环境下竞争,扭曲了市场价格,制约了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二是资源配置机制和市场化要求之间矛盾尖锐,资源配置机制混乱、条块分割、部门利益、行业壁垒,与市场化发展之间矛盾突出,导致老龄服务市场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问题明显,影响和制约了老龄服务业的市场化进程。
(二)市场化程度低,产业链条尚未形成
长期以来,中国养老、医疗等老年人最主要的老龄服务需求,主要由公办养老机构或医疗卫生机构来满足,老龄服务业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市场化程度严重不足。
(三)产业发展无序,市场集中度差
一是产业分散,行业发展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一是老龄服务业内部的各个行业之间发展程度差异较大。二是行业内部发展无序,市场集中度差。如老年养护服务业中,目前发展较快的是高端的养老服务机构,但绝大多数普通老年人需要的中低端养老机构发展较慢;供养型养老机构发展较快,护理型养老机构发展较慢;另外地区、城乡之间的差异也很明显,东部、城市地区养老服务业发展较快,中西部、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业发展缓慢。
(四)服务产品单一,缺乏创新与针对性
老龄服务业产品单一、缺乏针对性的问题,在老年旅游业比较突出。目前老年旅游市场上的产品大多是传统旅游产品的改造,这种改造主要表现在名称上做了改变,在旅游行程中增加了部分内容,配备了随团医疗卫生人员等,并没有从旅游行程、旅游就餐、景区选择和设计等方面,针对老年人本身心理和身体特点进行开发,因此,很难真正符合老年人的特点。
(五)人才队伍不健全,服务水平较低
老龄服务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服务水平低。以民营养老机构为例,服务水平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人才队伍不健全、不专业,这在养老服务市场上表现特别突出。二是护理人员数量少,流动性大。三是管理人员缺乏,而且理念陈旧,影响到服务质量的提升。
(六)产业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
为了促进老龄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和各地相继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和措施。但许多政策的落实还不到位。究其原因,一是优惠政策本身缺乏可操作性,导致政策难以落实。二是优惠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属于不同的部门。制定政策的部门不管落实,而落实的部门则往往因为部门的利益或者认为概念难以界定而不愿执行优惠政策。
(七)市场准入门槛高,不利于产业快速发展
老龄服务业中部分行业准入门槛过高,限制了产业快速发展,这在机构养老服务业中尤为突出。国务院最近出台的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中提出,鼓励社会资本举办连锁化的养老机构,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十三条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不得设立分支机构。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这一规定无法使养老机构实现连锁化的经营,如果养老机构要设立分支机构、实现连锁化经营,就需要重新登记,不利于养老机构品牌化建设。
七、未来老龄服务业的发展走势
(一)优先发展老龄服务业是一项战略选择
老龄服务业的发展将会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不断加快,市场需求空间非常大。2013年,中国高龄人口约达0.23亿人,未来10多年将以年均100万人的态势增长,失能人群2013年达到3700多万,空巢老人预计突破1亿人,无子女和失独老年人开始增多,为老龄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二)养老服务和健康服务是重中之重
养老服务和健康服务是老年人的主要老龄服务需求。目前,国家正在积极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和老年健康服务业的发展,2013年国务院连续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引入社会资本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并指出国家负有兜底责任,其他人群则依靠市场提供服务;强调政府要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同时,加大改革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加快发展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的健康服务业。
(三)满足中端服务需求是行业发展大势
近年来,老龄服务业发展以高端市场为主,如老年养护业中养老机构、康复护理机构的发展,但占市场主体的中端服务市场还未形成。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目前这一代老年人收入水平有限,加上传统的生活习惯、对购买社会化的服务还没有正确的认识,以致服务的需求始终不旺盛。另一个原因是老龄服务的产业和事业边界不清,政府介入过多,服务提供的准入门槛较高,服务的竞争市场难以形成,中端服务市场社会资本介入较少。
(四)品牌化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战略引领
伴随着老龄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内部的竞争将会加剧,集团化、品牌化、连锁化的发展将会更加明显。
(五)智能化、信息化服务成为方向
随着科技信息化水平的发展,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科技化、智能化产品在老龄服务业中的作用将更加明显。
(六)职业经理人培养将是行业发展关键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因素,特别是在以提供服务为主的老龄服务行业,人力资本的要素更加重要。国外在老龄服务业的发展过程当中,不仅有直接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机构,还有为服务机构提供人才培养、管理和经理人培养的企业和组织。目前中国的老龄服务业发展中,最为紧缺的不仅是直接为老年人护理的专业技能人员,更是老龄服务机构的运营和管理人才,目前已经有一些国外的专业养老服务公司在国内开辟市场,为老龄服务机构提供一整套专业的咨询、规划,包括建立和输送管理和服务人员队伍,未来,这将是中国老龄服务业市场发展的另一个新趋势。
八、相关对策建议
(一)明确老龄服务产业和事业边界
从目前的政策导向来看,在老龄服务业中,政府“兜底”、市场发挥作用的趋势是比较明显的,但要政府退出市场还需要相关配套制度跟进,需要对相关利益部门进行改革,唯此才有可能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扰,减少政府对市场的扭曲行为。
(二)加快出台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不断增强老年人的有效需求
有效需求不足是中国老龄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在老龄服务业中,目前需求比较旺盛的是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服务,但在健康管理、慢病预防、居家养老、文化娱乐等老龄服务需求方面,有效需求还不足,难以形成供需两旺的市场。这与中国老年人收入水平较低、购买能力不足有很大关系。
(三)出台具体的产业扶持政策
为了促进老龄服务业的发展,国家和各地相继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但总体来看,落实效果并不好。以老年旅游业为例,就非常缺乏相关的配套制度。如在医疗制度方面,老年人在外地短期旅游或旅游养老,如身患疾病在当地就医就很难通过医保报销。
(四)打造完整的老龄服务产业链
加强老龄服务业的上下游产业配套和人才配套建设,打造完整的产业链。
(五)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多层次的老龄服务产业体系
要打造一个多种所有制并存、大中小企业、高中低企业都能共生发展的多元化的老龄服务产业体系。
(六)加快职业经理人、专业服务人才市场的培养
目前的老龄服务市场,吸引了大批社会资本进入,但在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资本还非常欠缺。
(七)加快制定行业标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老年人有着与其他人群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因此老年人对服务产品有着独特的需求。
(八)加强市场监管,保障老年人权益
老年人的老龄服务需求大多与照料、健康、护理等有关,并且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衰退,很容易在服务消费过程中产生意外的风险,因此必须要加强老龄服务业的行业监管,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和风险防控制度,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整个行业的规范健康发展,也是维护老年人消费权益的重要保障。
九、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尽管中国老龄服务业已经有了一定发展,但从老龄服务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包括如何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老龄服务业中的决定性作用、公办养老机构的转制研究、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研究、老龄服务机构的赢利模式研究、老龄服务机构的品牌化与网络化研究、老龄服务人才发展研究等。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莉莉博士,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杨晓奇博士撰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