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失衡,养老机构亟须“调结构”
本帖最后由 竹林老人 于 2015-8-3 14:16 编辑养老既是社会之难,更是个人之忧。近日,新华社专门就全国养老机构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发现一边是城市“一床难求”,一边是村镇敬老院入住严重不足。造成此种“冰火两重天”的困局原因很多,主要还在于管理体制僵化,市场化程度不够充分。
“养老难”是个全国性难题,苏州同样存在,尽管没有达到“冰火两重天”的程度,但由于城乡养老需求不同,提供养老资源不均等情况,客观上也出现一边“冷”、一边“热”的问题。有的乡镇养老院条件很好,可苦于养老人员不足,而城区或者靠近城区的养老机构却是“一床难求”。要有效破解这个困局,得改变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积极引进市场机制,以此推动养老机构朝多元化、专业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
事实上,由于跨入老龄化社会较早,苏州已把培育养老产业发展纳入到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计划中去,并努力使养老产业发展成为今后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但也要看到,就目前的推进速度和成效来看,养老产业与百姓的养老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缩短这种差距,就要改变固有的观念,大胆创新建办养老机构的模式,尤其要多向社会开放,引进民间资金,拓展新的发展思路。
要办好养老机构,杜绝资源闲置,就必须要瞄准市场需求,突出因地制宜,讲求实效。近年来,苏州一些村镇已经开始创新建办方式,政府贴一点,个人出一点,加上爱心企业“点对点”扶持,这种小微型养老机构的培植,很好地解决了当地老人的养老问题。因此,脱离实际办养老,就不可能产生很好的认同效应,其持久性也就会出现问题,即便是政府扶持也不能偏离这一点。
事实上,养老不是“包袱”,而是一块诱人的“蛋糕”。像嘉兴市近年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上主打“上海后花园”的牌子,他们主动对接上海的养老市场,已做出了一定的规模。再如,苏州吴中区东山、金庭等镇,也在利用太湖的独特资源,加快养老产业的发展。只要摸准市场,提升专业服务水平,其后续发展成效也值得期待。
应该说,养老产业本来就是个“朝阳产业”,现在出现养老机构“冰火两重天”的现象,更多应视为发展的新机遇。养老机构的结构性“失衡”,说明这里面有“一堵墙”没打通,供需关系没有理顺,所以关键还是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破除那些影响老人“流动”的条条框框,优化养老机构的结构,真正让城乡的养老机构不仅“好”起来,同样也能“活”起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