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蛋雕第一人”闻福良教你领略蛋壳上的艺术
原标题:蛋壳上的艺术
吃剩的蛋壳在普通人眼里可能什么都做不了,但在有着“中国蛋雕第一人”之称的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闻福良老人手里,却能化腐朽为神奇。薄薄的蛋壳被雕刻成一件件精美的蛋雕艺术作品,除了具有极高的收藏观赏价值外,闻福良的个别作品甚至漂洋过海成为国际间文化交流的艺术礼品。
3月3日中午,在杨凌示范区闻福良的家中,年近花甲的老人指着摆满一屋子的蛋雕作品娓娓而谈,道出了走上蛋雕这条艺术之路,并与之结下不解之缘的缘由。
幼年情结走上蛋雕路 起初一天浪费二三十鸡蛋
说起蛋雕情结,闻福良说最早应该追溯到年幼时的鸡蛋情结,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兄弟姊妹多,鸡蛋就变成了奢侈品,只有在每年过生日的时候,母亲才会给煮一个鸡蛋庆生,而喜爱画画的他舍不得吃,便用铅笔在鸡蛋壳上画各种小东西玩,这样画了擦擦了画,直到晚上才舍得把鸡蛋吃掉,直到成年后这种情结仍在其心里。
“1990年接触到蛋雕之后开始感兴趣,到1995年单位倒闭下岗后,个人兴趣加上这种情结,开始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蛋雕的研究和创作当中,因为没有师傅学习,所有的雕刻技巧都要靠自己摸索,刚开始练习雕刻的时候一天要浪费二三十个鸡蛋,取出来的蛋清蛋黄家里人就炒着吃。家里人吃腻了,见着鸡蛋就犯恶心,没办法就送亲戚送周围邻居,后来大家也都吃腻了,送邻居也没人要了。”
练习蛋雕近20年 作品获“百花奖”金奖
闻福良说,最后他没办法,找到街上一个蛋糕店合作,每天把取出的蛋清蛋黄卖给蛋糕店,这样不仅鸡蛋没有浪费,而且降低了自己的创作成本。“从刚开始每天的二三十个鸡蛋练习,到现在创作一件作品只用一两个鸡蛋,我整整用了近二十年才走出了这条路。”
闻福良告诉华商报记者,这些年他创作的各类作品共有2000余件(套),这些作品创意涵盖了京剧脸谱、生肖花卉、贺岁祝福以及历史文化景点等中国传统文化外,还有包括奥运会、世博会、世园会、中国梦、丝绸之路等当前中国发生的一些重大的社会活动,以及一些宣传陕西本地文化特色的东西,譬如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奖”金奖的“三秦美”蛋雕作品,以及其他的诸如“延安颂”、“美丽曲江”、“丝绸之路”等作品。
大雁塔 城墙 羊肉泡 技艺不难难的是创意
“其实蛋雕技艺并不难,只要人细心有耐心就可以,难的是整件作品的创意,一件作品创意可能需要一两个月,制作一般半个月时间就能完成,对我来说一件没有创意的作品充其量只是个好玩的物件,而一旦加上创意设计之后,它就是一件凝聚心血的艺术收藏品。”闻福良说。
在谈起蛋雕技艺制作时,闻福良以其创作的“三秦美”作品为例,在一枚小小的鹅蛋壳上,雕刻出了有世界佛教祖庭之一的“大雁塔”,安放有佛祖释迦牟尼真身佛指舍利的“法门寺”,还有天下第一陵“黄帝陵”,更有西安城墙、兵马俑、华山、宝塔山以及代表陕西饮食文化的“羊肉泡馍”和“biang biang面”等图案元素,整个作品采用镂空、浮雕、孔雕等手法将陕西的古迹、文物、民俗、自然、美食融于一体,犹如一张包含五千年印迹的陕西文化名片。
“别看只是一枚小小蛋壳,但制作的时候就比较复杂了,要先选蛋壳,选好后用特殊工具将里面的蛋清蛋黄抽出来,然后对里面进行清洗,而这只是完成第一步,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设计和雕刻阶段,根据创意设计在纸上画好设计初稿后,再在蛋壳上描绘初稿,经过反复修正后才能开始正式雕刻,而在雕刻过程中因为是浮雕还要不断描绘添加新的图案元素。”闻福良说。
对于这些年自己的创作经验,闻福良称,蛋雕接近于微雕艺术,其材质的特殊性更是有别于玉雕、石雕等艺术形式,在雕刻过程中必须心无二用,从下刀开始刀刀皆险、如履薄冰,而一旦有一刀之失往往就会前功尽弃,所以每当我创作完成一件满意的作品时,内心都是充满了无比喜悦和兴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