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养老观
国内最传统的养老观是养儿防老。
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百善孝为先的观念根植于心。不容父母,怎能容天下的观念被广泛地接受。可养儿真能防老吗?社会在发展,当世界逐渐变成一个地球村,未来高科技让时空都不再是一个阻碍交流的因素时,子女们为了自己的前途,事业,家庭,越来越多地散落在世界各地。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早已受到冲击。那么多的空巢老人,养儿怎能防老?同时把养老的重担都放在儿女身上,是否合理?是否应该引起深思?
什么是孝?传统的亲情梆架是孝吗?不是,传统的伦理道德观是孝吗?不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几代人缺乏信仰。没有信仰,退休后的失落,生病时的无助,对死亡的未知与恐惧,加上生病时的心理负担,长期慢性病引起的心理疾病等等,使大多数老年人的生活充满了负能量。尤其当老年人身患重病,住院,瘫痪,癌症晚期,儿子,女儿,媳妇,女婿齐上阵,外加保姆。中年子女自己都患有慢性病,长期护理长辈,身心疲惫,几年下来,处于两难境地。缺乏专业的护理知识,更不用说缺乏护理老人需要的心理知识,出于孝和道义甚至周围的环境压力,而倾力付出,有的甚至辞了职,没有了自己的生活,全部的生活重心都在护理老人上。加上医院监管无力,疲于应付临床治疗,住院病人的生活护理都落到家属身上,探视病人拼人脉,七大姑八大姨蜂拥而至,严重影晌病人休息,同时大大增加了医院交叉感染的机率。
当孝成了一种束缚时,便成了愚孝!
中国很快面临4:2:1的局面,子女如何面对年老的父母?我们的养老观是否也应该改变?
重塑养老观,对国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政治意义,事关几亿人口和家庭。与时俱进的养老院观应该是正常的生命观(人生观)、就医观、用药观。重塑养老观,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老人有一个健康的生命观、养生观、就医观时,面对衰老才能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心态,心理健康对于老龄生活远比药物显得更为重要。现实生活中,心理疾患的老人比例远大于生理病患的老人。生活中很多的老人并非患什么重大疾病折了寿,而更多的是由于没有健康快乐的心态而导致的对衰老的恐惧焦虑的心理,遍访名医、过度养生、药物依赖等等,自己把自己折麽死的!这就是现实,就是生一堆儿女也无济于事。
生命观:
人为什么活着?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出生没有选择,但是怎样活得有生命的质量,在人生的夕阳阶段活出生命的精彩却是可以自己掌控。人生,除了生死都是小事,如何看待生死,如何看开生死,看淡生死?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段旅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风景。每个人都有梦,梦不分大小,都要尽力实现,让人生没有遗憾,让生命尽情绽放。老人更需要学习,才能与时代不脱节,在人生舞台上不过早地谢幕,可以带着尊严地离去。如果做到这样,我们还会惧怕和恐惧死亡吗?
当老年人把自己的健康管理好,尽可能地少生病,少进出医院,独立生活,尤其是精神独立,对子女又是多大的祝福!
就医观:
三分治,七分养。养生是敬畏生命,保障人体的生存质量和自然寿命。七分养贯穿传统中医的“扶正”思想,同时引进国际成熟的先进理念;三分治,是“祛邪”,去除病因,也需要观念改变,不再局限于西医的治疗。
诊断,手术,抢救用西医;慢性病,亚健康用自然医学(包括中医)。
养生之道强调生活方式朴素,饮食结构合理。
对老人要注重人文关怀,老人渴望得到爱的返养,不仅仅是物质,更多的是精神,是子女的尊重和耐心对待,渴望子女把老人当着有价值的人来对待。老人胆子小,是内心对未知的惧怕和恐惧。对老人,心理重于治疗,陪护大于物质,精神胜于赡养,最好的医生是自己。40-50岁的人则需要对养老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这在整个社会都缺乏。
用葯观:
什么是正确用药观?中西医药的配伍禁忌。何谓营养配方?
是药三分毒。掌握一些基本常识,避免过度用药以及不适当的药物治疗。
使用中西药时,要严格遵医嘱,中西医药分开服用。
药食同源,营养配方是自然疗法食疗的具体实践,是三分治七分养的养生理念的基础。
综上所述,重塑养老观是现实的需要,为了老人们有一个有生命质量的老年生活,为了不把养老做为加在子女头上的沉重负担,国家,社会,个人都要高度重视,一起努力共建一个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医,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实需求紧密联系的和谐社会而努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