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提供临终关怀服务背景及意义
中国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5.5%。其中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超3700万,目前的现状是:多数养老院不接受失能老人,医院不收留绝症晚期病患,家庭无法提供专业照顾,临终关怀医院成了他们离开前的最后一站。然而临终关怀医院在中国面临种种挑战,和传统孝道冲突,社保体系不支持,行业没有规范等等。网易“身边”今日拍摄了一组照片,看得让人心酸。可每一次心酸,都意味着需求甚至是刚需;每一次心酸,都预示着马上到来的改进!摄影|韩继伟 编辑|封摆(来源:网易新闻客户端)
近日,经济学人智库发布《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报告,在对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死亡质量指数”的调查排名中,英国位居全球第1,而中国大陆则排名71,位列倒数第10。“死亡质量指数”衡量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向成人提供的姑息治疗的质量。所谓姑息治疗,指的是很多病无法治愈,但是通过治疗可以缓解痛苦,减轻症状,让患者在专业的护理下有尊严的离开。我们也称其为临终关怀。(来源:网易新闻客户端)
一位老人去世了,遗体被转移到太平间。业内普遍把这里称为全国首间临终关怀医院,它位于北京郊区。过去的27年间,3万多名病人在这里度过了他们最后的日子。(来源:网易新闻客户端)
一位新病人被转移到临终关怀医院。临终关怀专注患者的死亡质量,一不开刀,二不使用昂贵药物,三要占用床位和医疗资源,能够创造的经济效益非常低。因此医院更愿意去关心能够治好的病人,当医生判断病人治愈无望,预计生命期约六个月内,往往会被转移到这里。(来源:网易新闻客户端)
护士为新入院的病人做心电图。通常当病人病危,医生会下达指令,二选一,或者进入一天五千的重症监护室,或者转院、回家等死。比较留在大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插满管子烧钱,和回到家里无法得到阵痛的药物和24小时监护,一些人选择了临终关怀医院。(来源:网易新闻客户端)
一位94岁的老人在输液。这家临终关怀医院的运转一直坎坷,二十几年间前后因为房租、邻居抗议多种原因搬家7次。第一次尝试搬到社区里时,曾遭到上百个居民的围堵。医院里的老人们无处可去,一度在马路边上坐了4个多小时。这不是特例,也不是往事。去年杭州、上海都发生了大规模的居民抗议,不允许在小区附近兴建临终关怀医院。(来源:网易新闻客户端)
两位护工帮助老人洗澡。照顾老人、病人需要专业知识和大量精力,多数家庭的赡养能力不足以承担老人的被赡养需求。独生子女政策实行30多年,双独家庭即将面临一对夫妻照顾四个老人的困境,社会养老大势所趋。(来源:网易新闻客户端)
护士在病房里例行检查。医院的护工大多是进城务工的农民,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们大多淳朴善良。工资不高,依然有人过年都不回家,留在医院里照顾老人。(来源:网易新闻客户端)
志愿者送来蛋糕给一位92岁的老人庆生,四位老人分享了这个甜蜜的礼物。这间医院的护工人数并不多,但是近30年间曾有超过50万志愿者到此服务。走到生命的最后,老人都害怕孤独,志愿者的陪伴给老人带去了安慰。(来源:网易新闻客户端)
病人在打针时露出痛苦的表情,医院里一些老人会说:“我想死。”许多癌症末期病人时刻经受着病痛的折磨,大量的镇痛剂也是杯水车薪。安乐死在全世界范围都得不到推广,而且争议很大。人们夹在活在痛苦中的挚爱、伦理和法律之间只能选择不作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