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资源供给不足且养老理念守旧 医养结合或陷执行难困局
为加快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发展,国家应尽快进一步地界定当前的医疗、养老业务主管部门职责,加速养老服务与医保的对接,建立有效的医院与养老机构对接体系。
为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民政部于近日发布了《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提出重点发展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增加养护型、医护型养老床位,提高养老服务有效供给。到2020年每千名老年人口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5-40张,其中护理型床位比例不低于30%。
“理论上来讲,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在解决养老问题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但其最终能否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还需看医疗与养老两方面资源的最终统筹效率。”中投顾问大健康产业研究员刘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根据卫计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2.22亿,预计到2020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2.48亿,占总人口比重的17.2%。不仅如此,失能老人的数量也持续增加,目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总数已为4023万。
对此,刘伟表示,“在医疗资源紧缺与养老需求旺盛的背景下,通过统筹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供需矛盾,提高医院床位的周转率,减轻人口老年化带来的医疗资源压力。”
有业内人士也指出,医养结合型的养老机构虽然看起来很美好,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问题。刘伟分析指出,“在发展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中可能会遇到医疗、养老资源供给不足,专业性人才缺乏,医保对接门槛高,主管部门交叉重叠,社会养老理念守旧等问题。”但在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看来是不够的,宋清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与大多数普通的养老院相比,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因其高层次、专业的医疗服务而收费很高,这会导致大部分老年人难以负担。
因此,“在发展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比率较低的现象,造成资源的闲置和养老机构运营带来较大的压力。”宋清辉强调道。
记者注意到,《规划》不仅提出重点发展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还在居家养老服务和社区养老服务方面提出发展规划。
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规划》提出,支持企业和机构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推广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平台,提供紧急呼叫、家政预约、健康管理、物品代购、餐饮递送、服务缴费、康复辅具等适合老年人的服务项目。
在社区养老服务方面,提出在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人活动中心、互联式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中配备医疗护理、康复辅具、文娱活动等设备。新建城区和新建居住(小)区,按要求配套建设社区照料机构;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小)区无社区日间照料机构或现有设施没有达到规划要求的,要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建立社区日间照料机构。
对此,国务院参事马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规划》提出了关于居家养老服务和社区养老服务的内容,还将重点放在了养老服务机构,而且特意为此规定了相应的指标,“到2020年每千名老年人口拥有养老床位数将达到35-40张”。但要实现这一目标较难。她强调道,“重点还是应放在社区养老领域,而非机构养老。由于目前有90%的老人都在家庭养老,而只有少部分人群去机构养老。”
马力告诉记者,家庭养老必须以社区养老为依托,而社区必须建立相应的服务机构、服务设施和服务组织,才有可能使家庭养老得以实现。同时也解决了我国绝大部分老人的养老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副研究员王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我国经常发布相应的条文、办法等利好政策,但首要问题还是应先立法,加强管理和监督机制。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老人与养老机构之间发生纠纷,还可以避免一些不法分子钻法律漏洞。
刘伟也提出,为加快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发展,国家应尽快进一步地界定当前的医疗、养老业务主管部门职责,加速养老服务与医保的对接,建立有效的医院与养老机构对接体系,注重专业型人才培育,为医养结合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同时,也需要通过健全医疗报销制度、加快养老服务转型等方面循序渐进地解决。”宋清辉补充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