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年华 发表于 2014-11-4 14:51

一份情结 毕生事业——记和平区军休所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侯海清

       侯海清,一位十几年如一日资助、培养贫困学生的老人。他为何如此执著?他的助学之心,根植于儿时留下的一份情结。
       侯海清自幼家境贫寒,日常的温饱问题尚无法解决,家中根本无力供他上学。十几岁时,侯海清入伍参军。这几十年“扛枪”的岁月,为他积淀了勤俭、朴素、严谨、坚韧等诸多优秀品质。
       离休后,侯海清始终关注下一代的教育问题。当看到一些学生因家庭经济原因而辍学的时候,自己幼年失学的切肤之痛令他的内心久久难以平静。2000年,侯海清主动找到和平区劝业场街南京路社区,希望通过社区联系一名贫困生,资助其完成学业。最终,工作人员找到了一位初中男生,其父亲已故,母亲下岗,品学兼优的他很可能无法完成学业。侯海清与他结成了“对子”,在捐助仪式上,对这名学生给予了资助。

       这并不是侯海清的一次偶然行为,在他心中有着一个更加宏伟的计划:十年时间,身体力行,全力投入助学事业!每年暑假,社区都会举行一次捐助仪式,侯海清资助的贫困生数量不断增加,至今已有二十多人。
       侯海清助学的方式,并不只是狭义上的捐钱,他更关注学生的素质教育。他时常到书店,选购一些励志成才主题的书籍,亲笔书写上鼓励的话语,送到学生们的手中,指导他们阅读,并要求他们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此后,学生们还要将读书心得当面讲给他听。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反馈,侯海清的内心倍感欣慰。经济救助与思品教育并举,他由外而内地关心、启迪青少年成长。
       侯海清助学的另一个特点便是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考虑问题十分周全。从小学、中学直至大学高等教育,侯海清会划分出清晰的捐款标准。对于在外地读书的学生,个人的生活费更高,他还要额外多捐助几百元。几年前,侯海清又实施了一些创新举措。增设社区少儿教育活动基金,针对社区内所有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鼓励性的奖励。他又拿出一笔钱,激励先进。为此,社区特地在每年寒假增设一次捐助仪式,由受助学生向侯海清汇报在校期间所获奖励,侯海清会再对他们进行一次嘉奖。每每听到孩子们又取得了新的进步,他的脸上总会露出慈祥的笑容。

       2010年,侯海清助学十周年之际,社区想成立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基金会,更加系统、广泛地开展助学事业。但侯海清坚决反对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最终将其定名为“爱民互助会”,旨在团结更多的爱心人士公益助学、扶危济困,以无私奉献的精神交织出一张互助之网。
          弹指一挥间,从面对着一位贫困的受助者,到培养出几十名已成才的毕业生,如今,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捐款数额上,侯海清都已远远超越了他当初的“十年计划”。耄耋之年的他不愿看到自己幼年失学的一幕重演,所以时刻心系社会,在关心下一代的事业中,树立榜样,将正能量传播开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份情结 毕生事业——记和平区军休所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侯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