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害怕“被老了”,不如主动“备老”
近日,黑龙江省《老年日报》刊登的一篇文章《老年生活如何过——70后向往自由,60后注重健康》引发了青年人关于老年话题的讨论,一些70后、80后在社会舆论中“被老了”,产生了“老之将至”的慌恐和危机感。大家更多讨论的是中老年人的年龄界限,感叹“被老了”的无奈,从表面看,反映了青年人对于工作、生活感到的现实压力;深层次来看,这是我国进入老龄社会后,人们对养老问题、对未来老年生活强烈关注的心理投射。
你“中危”了吗?图/视觉中国
由于生命周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一个人既有生理年龄,也有心理年龄,还有社会年龄,中年到老年的实质界限难以准确划分。现在我们对“老年人”的界定,一般采取年代年龄标准。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公民,世界卫生组织也将60周岁以上的人群作为老年人划分的标准。
近年来,一些先期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发达国家,比如德国、日本等国家已将退休年龄延长到65岁,有的国家正计划延长到67岁甚至到68岁。前段时间,日本老年学会甚至建议日本政府将老年人的年龄标准上调到75岁以上。
按照60周岁这个年龄标准来算,2016年底我国老年人口的数量已达2.3亿,是目前全球唯一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据预测,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将达4.87亿,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34%。面对快速增加的老年人口,如何养老自然成为当下全民关注的话题。
作为老年人口基数如此之大的国家,如何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我们并没有现成的经验,从其他国家那里也没有搬来即用的可行做法。另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巨大的挑战,现代的社会养老体系正在探索和构建当中,尚未完全成型。因此,“老了怎么办”的焦虑情绪,很自然地就会在年青人特别是独生子女一代的身上折射出来。
每一个人的衰老都是不可阻挡的。即使按照个人的意愿尽可能地延长中年期,一厢情愿地试图模糊“客观年龄”,拒绝老年期,但是老年——作为人生的下半段,它总会如约而至。与其害怕“被老了”,倒不如主动“备老”。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与医学科技的进步,人们将越来越长寿,人们将普遍面临20至30年的老年生活。如何面对老年,如何规划老年生活,这些是老龄社会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思考的命题。
作为生命个体,要树立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的观念,以全生命周期的理念看待个体的老化,从生命早期开始,对自身认知能力和身体健康发展有足够的认识,为自己将来养老做好各种准备。
要做到“有备而老”,首先要有心理准备,从精神上以自强自立自信的心态迎接不断变长的人生后半段;要有健康准备,对于60岁至70岁身心健康的老年人来说,仍然是黄金十年,可以充分发挥老年人的潜能,做到有作为、有价值、有贡献。为此,年轻时需要时时提醒自己为健康加油;要有物质准备,在劳动年龄阶段,要辛勤劳动,为老年生活积累更好的物质条件;要有兴趣准备,在中青年时期注重发展兴趣爱好,老年期就能享受更多的生活乐趣。
当然,政府更要做好准备,要从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考虑,加快顶层设计,完善政策制度,尽快补齐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短板,在全社会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引导全社会增强接纳、尊重、帮助老年人的关爱意识和氛围,建立中国特色的“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使老年人生活得更加舒适、更有尊严、更有价值。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与医学科技的进步,人们将越来越长寿,人们将普遍面临20至30年的老年生活。如何面对老年,如何规划老年生活,这些是老龄社会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思考的命题。
作为生命个体,要树立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的观念,以全生命周期的理念看待个体的老化,从生命早期开始,对自身认知能力和身体健康发展有足够的认识,为自己将来养老做好各种准备。
要做到“有备而老”,首先要有心理准备,从精神上以自强自立自信的心态迎接不断变长的人生后半段;要有健康准备,对于60岁至70岁身心健康的老年人来说,仍然是黄金十年,可以充分发挥老年人的潜能,做到有作为、有价值、有贡献。为此,年轻时需要时时提醒自己为健康加油;要有物质准备,在劳动年龄阶段,要辛勤劳动,为老年生活积累更好的物质条件;要有兴趣准备,在中青年时期注重发展兴趣爱好,老年期就能享受更多的生活乐趣。
当然,政府更要做好准备,要从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考虑,加快顶层设计,完善政策制度,尽快补齐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短板,在全社会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引导全社会增强接纳、尊重、帮助老年人的关爱意识和氛围,建立中国特色的“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使老年人生活得更加舒适、更有尊严、更有价值。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