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网 发表于 2019-1-15 13:57

纪实报告文学《他们用双手托起了共和国的蘑菇云》之四

https://ss2.meipian.me/users/5292728/7acb394823fd4355998a8e5128466070.jpg-mobile
  四.中南三O九队第十分队悲壮的勘探历程
https://ss2.meipian.me/users/5292728/e59ab3fce7bb42178418af98993b4015.jpg-mobile        
  三个月后,一支580多人组成的铀矿勘探队伍,在(中国)队长邹一明,代理政治副队长张汉卿,行政副队长马枫和(苏联)C,H苏扩儿金副队长和C,N拉祖特金副队长(技术负责)带领下,浩浩荡荡地开进到了金银寨棉花岭山区。昔日的荒山野岭,一下子拥进了几百号人,住宿吃饭便成了大问题,上级拨下来约帐蓬一时无法满足需要,队员们只能伐木为柱,削竹片,糊泥巴为墙,用树皮、用石头压顶,盖起了一座座简易而原始的工棚,做饭只能在大树下扯几块帆布,支几口大锅来简单应付,由于公路还没完工,大大小小的设备和成百吨的机器,只能靠人拉肩扛的原始方法运进深山,这其间摔断手脚,因公死亡的现象陆续出现。冬天来临,粤北山区刺骨的寒风,加上冰凉的雨雪,把金银寨变成了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被很多地质队员踏出的山间小道,大雪一盖已无法辨认,上班时职工们掉入深坑,跌下山底的事件时有发生,但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大家还是凭着一股为共和国找矿的热情在努力,拚命地工作。

https://ss2.meipian.me/users/5292728/8ec1e954d3ab44afb90e2c90a547d782.jpg-mobile
https://ss2.meipian.me/users/5292728/f37899744833415e9558bfe9d7f2f26c.jpg-mobile   
  钻探队的工作异常的辛苦,一些设备是从苏联进口和国民党政府时从日本购买遗留下的,由于技术不熟练加上地型复杂,施工中难免出现卡钻,垮孔,埋钻等现象,有时处理一个垮孔事故,需大量的黄泥,职工们五天五夜的连轴工作,累得精疲力尽还不一定能处理好,报废钻孔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钻孔已钻进了180多米,就因为埋钻等事故使得工作量前功尽弃,这使得领导们心急如焚,职工们心如刀绞,伤心落泪。12月中旬的一天下午,17号钻机出现了卡钻事故,机长朱富堂立刻想办法排除,尽管在机器旁反复地用三档,四档回车,上下的给压力和加大油压等各种办法试图排除,但这种又粗、又大、又重、又笨的苏制设备根本不听人使唤,三十几个小时后仍无法排除,急得朱富堂机长和职工们大冷天,满头大汗,头顶冒烟。第三天苏联专家赶到之后(当时苏联专家把中国找铀矿看成是自己本国的事),主任钻探师E。H。符道洛夫立刻提出用人工打吊锤的方法解决,这种办法是苏联人首创,但工作中需要大量的人力,当晚已是子夜时分,职工和苏联专家们闻讯后纷纷半夜起床,一时间通往机台的小路上,火把的光辉照亮了夜空,100多位职工和苏联专家们同时赶到现场,“一二,加油!一二,加油!”的叫喊声和中国达瓦伊(俄语:中国加油),中国:达瓦伊!的叫喊声响彻夜空,终于在凌晨五时处理完毕,当钻杆提升时,“乌拉!乌拉的掌声和欢呼声……(俄语:胜利的意思!)”再次响起。

https://ss2.meipian.me/users/5292728/76d81c7038644347ac825cbbe4fc839c.jpg-mobile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铀矿出矿口.......金银寨八号坑道口


      山地坑道工人们付出的代价更加艰难。在金银寨天堂和棉花岭工地,两个作业中的掘进队相互开展竞赛,六号坑道的朱顺波工长带领大家在掘进到90米时,突然出现了顶部坍塌,大量的岩石滚落下来将洞口和机器全部埋住,苏联坑道专家F·H·维斯达科娃(女)进入坑口观查后建议;坑道报废,推倒重来,从另一个侧面再行施工。但物探师JI·M·达吉什维里和中国副大队长马枫、掘进队长李颜朝坚决不同意,因为还有30米就是矿带,于是职工们就地伐木,拿起斧子当起了林业工人,他们砍下圆木用松木支柱、用杉木架梁、冒着生命危险,在随时滚落岩石的坑道里,一米一米地向前突进,终于在20天后排除了险情,将坑道掘进到了终点。

https://ss2.meipian.me/users/5292728/7b1d1a54c1574e93baccd4f5f27a8c6c.jpg-mobile
       八号坑道的坑长潘子和,带领班职工们顽强奋战,当掘进到80米时,一股水温高达43摄氏度的大流量温泉水突然涌出,顿时淹进了巷道,当时接近终点还有50米,职工们硬是穿着短裤,光着膀子(有些人图省事。什么都不穿)冒着高温,在满是雾气和过膝盖的水里坚持作业,有些职工晕倒在坑道里,被扶出坑口,吸点新鲜空气,苏醒后又奔不顾一切地往坑道里跑。有些职工上完白班,又上晚班,没有完成当天生产指标任务,硬是不出坑道,行政和食堂炊管人员见此感人情景,提出:“馒头送到口,油条送到手”的服务措施,这更加激励了坑道职工们顽强拼搏和舍生忘死的斗志。八号坑道坑长潘子和的女儿潘风芝从长沙第九中学放假回来,她一心想见见朝思暮想的爹,当她拿着证明通过一道道岗哨,千辛万苦来到坑道口见到爹时,眼前满是灰尘,光着膀子,带着简易防尘口罩的“黑鬼”,竞让她不敢相认,道是爹叫出她的名字时,她才扑在爹的怀里放声大哭,回家后她凄泣着对母亲说:“咱爹不是在上班,是在拚命……。”

https://ss2.meipian.me/users/5292728/196b00c194b246b8b24ecaaf5d15e9bd.jpg-mobile
       1958年初,大跃进的年代,全队上下提出了“千米钻机,万米队 的口号,职工们纷纷响应,个个奋发图强、争当先进。钻探工人们没到上班时间就早早地来到机台,硬是掐着时间分秒不差地接班,开孔班钻机出现卡钻事故,不等苏联专家过来处理,职工们硬是拿着锄头,铲子深挖四米多将钻头取出。朱顺波工长为了掘进速度,他索性把铺盖搬到坑道口交接班房指挥作业,“五。四青年掘进队”的小个子组长尹诗成在腿部受伤没有好的情况下,一瘸一拐地来到工地,在争夺进尺的几天里,他口里咬着馒头,手里扶着风钻继续打钻,连续三天不回宿舍,硬是创下了一天15米的进尺速度。除渣班的职工们为了争夺好成绩。在坑道放炮后灰尘没有散尽的情况下,就冲进巷道里除渣,有些人为图省事干脆脱掉简易防尘口罩,光着身子干起来……。         

  由于当时人们对放射性纤维粉尘和氡气对人体带来危害的严重度认识不足,中央地质部和各级领导也未认真地关心和爱护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热情,也未去采取果断安全防护措施,只是听之任之,至使300多名职工在工作中不同程度地患上了矽肺病,其中139名职工已患上二级矽肺和晚期矽肺病,这些病都是由于过度劳累和肺部吸入了大量纤维粉尘至使肺部石化所至,116名职工在不到三年的时光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五。四青年掘进队”吴家英队长带领的24位队员,除一人幸存外(1964年也牺牲)先后因公殉职。28岁的组长尹诗成临死时,嘴唇和鼻子巳痛苦的变了型,但他以惊人的毅力最后喊出;“中国…原子弹…毛主席…!”坑长朱顺波在与妻子和看望他的职工们告别时,没有悲伤和遗憾,还宽慰他人说;“人总是要死的,我为中国造原子弹找到铀矿,为中国人争了气, 为毛主席争了光,死了也值得了。”

https://ss2.meipian.me/users/5292728/c2687300888049d3a896fb69f1c87e79.jpg-mobile
  部分为原子弹事业献出生命的先辈

https://ss2.meipian.me/users/5292728/06723ffe9c944baa909bee544d77f70e.jpg-mobile
       1961年—1963年其间,中南三O九队十分队工会主席王富和李光复干事的主要工作是看望矽肺病号,埋葬殉职的职工和抚恤矽肺病家属,在死人最多的1962年里,棉花岭天堂俱乐部里已不再放电影,而是堆放了60多具棺材,每个星期都有人2—3人死亡,每天都可听到家属们撕心裂肺的哭喊………。1964年4月22日潘子和坑长同矽肺病奋战一年后,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一天全机关,工区,小队500多位干部职工停止手头的工作,全部集中到棉花岭天堂工段俱乐部(原一食堂)集中开会,地质科王治兴和一帮文艺骨干吹响了低沉的哀乐,职工们从山上采来了鲜花和松枝,一起来送别这位,为共和国原子弹找矿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好坑长,尚未初中毕业就被从长沙第九中学特招的女儿潘风芝,长跪在父亲的遗像前泪如雨下说:“爹呀爹,我回来晚了,女儿还没有尽孝呀……!”说完, 便凄惨地哭号在地上……,大队书记要如意,队长李风翔亲自抬棺,他们眼含着泪水,迈着沉重和坚忍的步代走在队伍前列,以率先垂范的领导作风和坚忍不拔的毅志,带头为这位共和国铀矿开发最早的——平民英雄送葬。         
  图为本文作者在父亲墓地前烧纸

https://ss2.meipian.me/users/5292728/2caefa32bb0d469091f06758746823de.jpg-mobile
  本文作者陈贵郴与央视及国防公办《大地沧桑》摄制组在309队许家洞大坪墓地配合拍摄电视片

https://ss2.meipian.me/users/5292728/7fe46455af724decbf5fdfe70e9376b9.jpg-mobile
       六十年代中南三O九队十分队在郴县马岭乡购买了一块叫大坪的山边墓地,这里分三个地方埋葬了100多位为中国原子弹铀矿事业献身的矽肺病人,他们个个英年早逝,壮志未酬,带着遗憾永远长眠在青山中,在这些人里,有很多人无儿无女,有儿女的,母亲随后又改嫁他人,有很多人的墓碑上只有简单的几个字,如吉林桦甸人,潘子和墓,地质部309队10队立。岁月流逝,如今这些人的坟头巳青草萋萋,有些已化为平地,但散落的小墓碑上却永远铭刻着他们的名字。2012年广西地矿局建局50周年和区国防工办为纪念中国原子弹爆50周年摄制组来到这块墓地拍摄,时任三一零大队(原309队)党办主任的欧盛阳(父亲也死于矽肺病),摆放香烛,贡品,燃放鞭炮后高声地喊道;“为中国原子弹事业牺牲的前辈们,我代表三一零大队党政工团来看望你们,你们为共和国建立的功勋,国家不会忘记,全国人民不会忘记………安息吧,你们的英名将永载史册。”

https://ss2.meipian.me/users/5292728/b430e98bcab24d18a9dba7fdf7bc1c95.jpg-mobile
  2016年广西电视台,区国防公办及长沙地勘局领导到309大坪墓地拍摄纪录片

https://ss2.meipian.me/users/5292728/a0b30b6cd435482186a66e9b67717705.jpg-mobile
       作者简介;陈贵郴,《解放军文艺》当代军旅题材研究会会员,广西灵川作家协会会员,曾在《解放军文艺》、《军营岁月》、《国防战士》、《南方周末》、《中老年旅游天地》、《灵川文艺》、《灵渠》杂志、《空军报》、《桂林日报》、《桂林晚报》《今日灵川》等发表作品三十余篇,本文作者是中南三O九队十分队子弟,从小在深山和矿区长大,从50年代起,耳闻目睹了中国原子弹铀矿寻找、探测、勘探和开采的全过程,并曾在中南三O九队十分队工区,小队当过书记和分队长,一些历史史料来自父辈的三本工作日记,文中309队的历史人物,探矿地点,小时候全部认识和经历过,全为真实的历史文献,今天揭密于众,权当为中国原子弹爆炸52周年献上的一份生日礼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纪实报告文学《他们用双手托起了共和国的蘑菇云》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