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了碗绿豆汤,老李竟然中风了!天气再热也不能这么吃
最近,武汉老李因为绿豆汤出事了!他喝了碗绿豆汤后,不仅拉起肚子,紧接着还中!了!风!绿豆汤下肚后,他出事了!
年过七旬的老李长期患有高血压,一直认真遵医嘱按时服药,入夏后,他自己感觉状态挺好,就没有像平时那样监测血压。
7日早上,老李喝了一碗隔夜绿豆汤,不久后他就开始拉肚子,随后家人发现他脸色异常,行动困难,赶紧送他到了湖北省中山医院。
医生提醒:“四高”群体要特别当心!
经检查确认,老李为低灌注性中风,经扩容治疗后脱险。
所谓低灌注性中风,是因为老李本身是高血压患者,但血压降得过快,再加上拉肚子导致脱水,诱发了中风。
“在湿热的夏季里,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高血脂这‘四高’群体要特别当心。”该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邓小容提醒,高血压患者要监测血压状况,数值跟正常值偏差过大时要及时调整用药;高血糖患者注意饮食,尤其是水果的量;高尿酸患者切要远离啤酒等诱惑;高血脂者则要控制好饮食,以清淡为主打。
“无论是青年还是老年人,都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邓小容说,“高温天出汗多,体内水分流失量大,这会让血液粘度变高,流速更缓慢,只有及时补充水分,才能减轻机体负担,从而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如今天气越来越热,各种美食也让人眼花缭乱,越来越多的小伙伴们开始放开肚皮吃!
不过专家提醒:天气再热也不能岔着吃,轻则生病,重则没命!
1、啤酒+毛豆竟是“定时炸弹”
撸串,再配上毛豆,喝啤酒,眼下是很多人夏天的标配。不过近日,据媒体报道,南京市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接诊了一位老人,老人的手指、手肘以及脚趾关节上都有严重的凸起变形,不但平时会疼,还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行走。
接诊的医生介绍,这位老人平时特别喜欢喝酒配着毛豆(黄豆),一起吃当下酒菜。长此以往,导致他内体的尿酸非常高,导致手指头、趾关节被痛风石侵蚀,骨头都变形了,最后只能切除。
医生介绍,原来毛豆是含尿酸和嘌呤相对较高的蔬菜,过多的食用容易引发痛风,如果同时再喝酒,情况就更遭了。毛豆+啤酒这个搭配简直就是“定时炸弹”。
2、不分体质就喝绿豆汤
在炎炎的夏日,喝上一碗甘甜的绿豆汤后,使人顿觉神清气爽、暑气全消。有些人不了解自己的体质状况,甚至把绿豆汤当水喝。最近一些媒体报道不少因喝绿豆汤导致身体越发虚弱的病例。
中医专家介绍,绿豆不单是食物,也是一味中药。从中医的角度来说,食物的温热、寒凉等天然属性要与摄食者的体质状况保持一致,才能起到保健作用。
一些属于寒凉体质的人(如四肢冰凉乏力、腰腿冷痛、腹泻便稀等),不顾体质地喝绿豆汤反而会加重症状,甚至引发其他疾病。
3、夏天放肆的吃冷饮
炎炎夏日喝一杯冰镇冷饮,或是吃一个冰激凌,清凉解暑,是非常爽的事情。不过,专家却说,夏天冷饮吃太多不仅不解暑,反而会引发健康问题。
冰饮料、冰水、冷饮等的温度一般要比胃内温度低20℃至30℃,大量冷饮进入体内,很容易刺激胃肠道,引起血管收缩、黏膜缺血,从而减弱胃肠消化功能,出现痉挛性疼痛,甚至导致腹痛、腹泻。
而对于老人,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来说,喝冰水、冰饮料除了会导致胃部不适,还可能引起脑血管的痉挛,从而引发心绞痛等,因此,有心血管问题的老人一定不能喝冰水、放肆的吃冷饮。
4、食物从冰箱拿出来就吃
夏天很多人吃东西,喜欢从冰箱里拿出来就吃。但专家却说,经常食用刚刚从冰箱里取出来的食物,对身体健康是有影响的。
人的胃肠温度一般在36℃左右,而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食物只有2℃—8℃,肠胃受到强烈的低温刺激后,血管骤然收缩变细,血流量减少,胃肠道消化液也停止分泌,导致生理功能失调。长此以往会导致消化紊乱,营养吸收能力减弱。
因此,从冰箱里取出来的食物不要急着吃,应在常温下放一会儿再吃,摸着不冰手了即可。
5、苦丝瓜直接熬汤
丝瓜被很多人称为“消暑神器,不少人喜欢夏天喝点丝瓜汤。不过此前,有媒体报道,“一锅丝瓜差点害了一家人”。四川一位老人在菜市场买了个丝瓜炖汤,吃的时候发现丝瓜有点苦,没舍得扔,就硬着头皮将一锅汤喝了下去。此后,一家三口先后出现上吐下泻的症状,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
医生表示,在抢救过程中,患者一家呕吐腹泻,血压下降,体内出现炎症,还因为中毒导致了肝损伤。因情况严重,经过长达6个小时的急救后,3人总算暂时脱离危险!
其中苦丝瓜是元凶。医院的化验结果表示,老人一家3口的呕吐物、排泄物中均含有碱糖甙生物毒素,而这种毒素源自苦丝瓜,也正是这种毒素险些要了他们的性命。因此,千万不要觉得丝瓜“越苦越下火”。
6、夏天吃隔夜凉菜
经常会有人问,夏天凉菜可以过夜吗?凉菜放一晚上还能吃吗?
不过医生介绍,夏天凉菜放一晚上后就不要再吃了!夏季温度高,凉拌菜隔夜之后很容易滋生细菌,人吃了会对肠胃造成损害。即便是放入冰箱保存的凉菜也会感染其他细菌,所以凉菜放一晚上就不要再吃了。
专家介绍,临床上因为夏天食用隔夜菜导致的问题并不少见,轻者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情况,重则导致食物中毒等问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