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共体丨行心科技关于区域医共体如何建?
县域医共体开始受青睐2019年5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开展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的指导方案》(下称“《方案》”),这意味着医共体的建设进入实质性的推进阶段。《方案》吸取了之前安徽、浙江等地的经验,提出了要在全国遴选500个县进行县域医共体的试点。自从2015年以来,中央政府力推分级诊疗政策,各地也正在逐步落实和推出相应的配套措施。作为医疗控费最主要的举措之一,分级诊疗能有效地矫正当前医疗服务市场的扭曲,让各级医疗机构各司其职,最终为形成以病人为中心的新型诊疗模式打下基础。但是,在当前积弊甚深的医疗服务体系下,要想彻底扭转局面仍有着较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从医保政策对基层的倾斜到家庭医生制度的推出和强化,再到财政补贴的加码、基药制度的改进,到最后限制大医院的门诊量甚至取消大医院的门诊,种种的叠加政策最终都是希望能推动病人回流到基层,从而形成一个井然有序的就诊体系,最终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但是,与分流这一宗旨背道而驰的是分流的举措——医联体建设——正成为大医院变相扩张的有效工具。医联体的模式更多的是依靠大医院托管基层医疗机构。托管有别于松散型的医联体,在松散型的医联体内,各个层级的医疗机构并没有紧密合作的关系,虽然大医院也把基层作为获取病人的入口,但毕竟隶属关系不同,无法将基层真正变成扩张的工具。而在近两年来展开的托管模式中,大医院通过托管这种低成本方式获得了大量的基层医疗机构,等于轻松获得了大量的分院。作为对抗限制大医院扩张的工具,托管直接化解了这样的政策制约。正是认识到了传统医联体模式的弊端,将人财物全部合并的县域医共体模式受到了政策的青睐。
通过医共体建设推动基层机构发展
根据《方案》的定义,医共体是指“每个县根据地理位置、服务人口、现有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和布局等情况,组建若干个(一般为1-3个)以县级医疗机构为龙头、其他若干家县级医疗机构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单位的紧密型医共体”。由于医共体是通过行政力量强制整合的,其发展面临一定的内部管理冲突。为了保证医共体的快速推行,将基层医疗机构的收入和支出全部控制在主导医疗机构手中是最为直接的方法。由于医保是主要的支付方,医保总额由主导医院控制将有助于对基层的控制。而将药品采购这一主要支出项的权力划归上级医院也将基层的主要开支掌握住了。通过上述两个方法,医共体得以在部分地区全面铺开,也为地区性医疗服务的内部交易创造了有力的市场环境。
通过医共体,这些病人都归属到上级医院,政策推动医共体的原因有三:
第一,为了应对可能面临的支付方压力,特别是 DRG 实施之后,医院需要更多的病人才能保证收入不下滑。第二,为了避免在支付压力下的恶性竞争,通过医共体提前划分好地盘,避免可能的冲突。第三,有助于将基层医疗机构在短期内进行提升。虽然医共体也是一种圈地,但毕竟能够让病人在这个体系内循环,也需要推动基层发展,特别是通过上级医院医生对下级医生的培训和科室整体建设等。而且,随着村医发展举步维艰,通过医共体,将村医吸纳到乡镇卫生院,有助于村医体系的逐步上抬,为改革提供更好的基础。
行心科技医共体建设方案
行心医共体系统以“医养云数据中心”为理念,采用“统一规范、统一接口、统一运行”的方式,以医疗协同,分级诊疗为指导的思想,集中部署,分级享用的方式,建设医共体云数据平台。实现集中部署一套云平台,解决区域数据中心、区域电子病历集中管理、医疗资源共享、双向转诊、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分级诊疗等功能。实现与医养联合体云平台的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切实为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医疗卫生和医疗保障服务。
[*]http://www.xyhis.com/upload/202001/1579248515772678.jpg
1.建设医共体一体化的医院信息系统在云计算平台上建设一体化的医疗信息管理应用软件系统,为各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软件和信息服务。主要包括医院管理系统(HIS)/一卡通管理系统、电子病历系统(EMR)、PACS、LIS、手术麻醉管理系统、输血管理系统、医疗质量管理系统、合理用药系统、合理输液系统、医院运营管理系统等软件系统。并通过医疗信息专网与医疗云服务中心互联互通,实现数据共享,形成便捷、高效、一体化的医疗服务信息体系。
2.建设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在云计算平台上建设一体化的基层机构信息管理应用软件系统,为基础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软件和信息服务。主要包括病人信息管理、电子病历、医生工作站、收费、药房、医院管理系统等软件系统,还提供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提高诊疗能力的临床决策支持BP、云端专家指导、全科能力培训Learning、医疗质量评价系统等系统。并通过医疗信息专网与医疗云服务中心互联互通,实现数据共享,形成便捷、高效、一体化的医疗服务信息体系。
3.建设医共体云计算医疗信息平台为实现医共体各医疗机构的医疗信息的共享,实现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检查、检验的集中诊断、质控和结果互认,建立医联体云的云计算医疗信息平台。采用云计算技术,集中建设为区域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服务的云平台,各医疗机构使用医共体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和网络资源,可以实现医疗机构管理信息的全面管理和信息共享。各医疗机构不需投资建设硬件和软件系统,可以节约建设机房、服务器系统的资金,同时利用原有服务器及硬件设备进行系统存储及备份建设。
[*]http://www.xyhis.com/upload/202001/1579248579379970.png
4.建设双向转诊通道,实现双向转诊服务通过云计算平台,建立医共体成员医院及所辖社区医疗机构之间的病人上转、转回恢复的通道,提供患者身份验证、社区中心和医院间签约关系验证、转诊各方的电子病历等诊疗共享信息,便于社区了解已转诊病人诊断治疗情况、进行跟踪服务,转诊医院也可了解已转回下级医院或社区的患者的情况,此外还实现患者在转诊医院可优先排队等优质服务。在省级大医院完成诊断和治疗的病人可以下转到县级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其他跨地域的乡村病源也可以介绍转诊到本地区的大医院进行诊治或康复治疗。
5.建设远程会诊平台系统远程医疗统一视频服务平台(简称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可以提供实时和延时服务,是一个包括数据、视频、语音、影像和体征等服务交换的统一平台。平台下所有众多资源均可统一存储、统一调度。可覆盖到二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村诊所,覆盖到家庭;支持省内多部门协作互通互联的现代化远程医疗平台;并可以与其它远程会诊平台互通互联。
[*]http://www.xyhis.com/upload/202001/1579248620358885.png
6.给当地居民提供便民APP应用为了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医共体系统还提供APP微信服务,包括便民的缴费、预约挂号、查看报告、在线咨询、健康资讯、健康管理、宣传示教等系统,是面向居民服务的软件系统。居民通过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就可以得到众多便利的健康医疗服务,给病人和健康人群带来极大的便利。除此之外,也给政府、医院、医生带来高效率、低成本,有社会效益的服务。
7.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系统提供家庭医生签约和上门服务功能,支持平板电脑的应用,可移动办公、上门登记、评估、采集病历数据。医联体中心的上级医院通过医联体系统把出院病人下转给终端的基层医疗机构,由医院的主诊医生和基层医生共同对病人进行院外管理。这样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就可以有效保证医疗质量,特别是当下基层医生服务能力相对薄弱,这种有县医院医生参与的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模式尤其具有必要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开展,既能增加县医院的吸引力,同时也加强了院后健康管理服务,不仅是县医院和三甲医院竞争的优势,也有利于县医院承接商业健康保险的医疗服务,增加收入。行心医共体系统提供的“多点执业PAD系统”解决医生上门收集健康档案、健康评估、开具医嘱、写病历,医生可以方便地查询病人的病史、临床辅助知识库、检查检验报告等。
[*]http://www.xyhis.com/upload/202001/1579248797358712.png
结语当下医疗供需结构倒置,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闲置。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解决分级诊疗和贫困地方医疗资源缺乏的问题,实现全区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全覆盖,有效带动区乡村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快速提升,促进城乡卫生事业均衡发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