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网

标题: 母亲画笔下的花鸟世界(上册) [打印本页]

作者: 洋海塘桥    时间: 2022-9-16 16:23
标题: 母亲画笔下的花鸟世界(上册)
编 者 的 话
我的母亲,周金爱,汉族,湖南常德人,1934年出生于湘西北一个名叫钱家坪鸡咀山的偏僻山村。年轻时,母亲从未进过学堂。婚后没几年,家道中落,她便操持起一家人的生计。待儿女们长大就业成家,母亲才稍得几分清闲。母亲没有专门学过画画,只是到了晚年曾经到老年大学断断续续地学习过几回。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母亲用她那双长满老茧的劳作之手操起了画笔,在废弃纸盒上、在我妹妹执教留下的英文旧书报上,天天涂涂画画,乐此不疲,一发不可收拾......
这些画作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后就读于英国伦敦大学斯莱德艺术学院的外孙女妞妞(龚紫薇)部分珍藏,视为传家宝。
现汇集其画作百余幅,时常翻阅赏鉴,给人教诲,给人启迪,让人感慨万千。
感谢我的外甥龚紫薇同学慧眼识宝,祝你艺术之路行稳致远!
感恩我的好妹夫清高为母亲颐养天年所付出的一切和我的亲妹妹丽友为构建家庭“心灵家园”所作出的努力,祝你俩白头偕老!
衷心感谢我的好友献文、宏伟和光润为集画成册给予的指导和帮助。他们的撰文宛如一缕灿烂的阳光,照亮了我的家人的心,激起爱的涓涓暖流久久地在内心深处涤荡,让我和我的家人们找到了“心灵家园”的根和魂!

(杨建敏 2022年8月于海南海口海甸岛)



母亲的生活照












其人 奇事 旗帜


近日,建敏精选了年近90岁老妈妈的百余幅画作,发在美篇“洋海塘桥”上,名曰《母亲画笔下的花鸟世界》。书画,我是外行,但看了老太太的画作,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心里有话要说,就点赞并留言“想认识这个老太太”。于是,建敏抓住机会,进一步和我聊起这位老太太的今生今世,更让我产生敬意。末了,建敏说准备将这些画作编印成册,作为老太太鲐背之年寿礼之一,嘱咐我写个序言。建敏才华横溢,擅长作文和书法,为人厚道,多年交往,知根知底,自然成为好战友、好文友加好兄弟,我不好推脱,也不容我推脱。真正动笔时,我犯难了:写点什么?此事耿耿于怀。闲暇的时候,我将建敏计划将老太太的画作编印成册的事,讲给我的家人听了。
我重点介绍“其人”。老太太1934年6月出生,湖南常德人,家庭主妇,未进过学堂,也没有专门学过画画,只是到了晚年曾经到老年大学断断续续地学习过几回。近年,老太太在废弃纸盒上、在女儿执教留下的英文旧书报上,天天涂涂画画,乐此不疲。后来,这些画作被从事美术专业的外孙女收藏,视为传家宝。
我爱人听后,说是“奇事”。没有上过学,握笔都不知道,怎么运笔?怎么构思布局?如每幅画作怎么突出主题?色彩怎么调制?三基色(红、绿、蓝)、调色技巧和方法等基础知识都不知道,一连串的问题问自己,也是问我。我笑笑,说画作本来就是表现生活,那些理论,也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老太太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如实记录生活,自然而然,天赋异禀,高手在民间。
孩子点赞“旗帜”。我问为什么?孩子说,老奶奶是旗帜,是一种精神,能够为人们指引前进方向,值得我们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你们退休后,也要向奶奶学习,“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云云。言之有理,我认了。
序文不宜长,长则影响画作。老太太的画作是文字,也是语言。看看画吧,与老太太进行内心的交流,相信您的收获比我还多。就此搁笔,抿一口茶,我想,以上文字,是不能算序的序。

(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二级巡视员、海南省作家 严献文 2022年8月12日夜)



母亲的花鸟画图片(本册共收集100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废纸片上灵动的色彩


乍看画作,惊为天人。我不由得对于编者这样一位近九十岁高龄的老太太颇为好奇,不知出自哪个艺术世家的才俊,抑或是哪个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久游于艺,饱受丹青浸染,虫鱼花草信手拈来,皆成作品?也不由得对建敏之长于书法而恍然大悟:由子观母,原来其母有如此深沉的艺术细胞;由母观子,原来建敏兄的书法小有所成也不尽是自己个人学习的结果,也有赖于其母的艺术基因的良好传承。只是就目前的显性表现(作品)来看,这种生物学上的传承似乎发生了一点点变异。即,建敏兄的艺术基因显现在书法上,而不是其母表现出来的绘画天赋或才能。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就是老人家目前只是在绘画上有所专注,如果在书法上稍加努力,说不定也有不凡的表现呢?何况,书画本是同源,据唐代张彦远著《历代名画记》卷一《论画六法》阐述:“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
浏览画作,感受着废纸片上灵动的色彩,感觉老太太的故事蛮励志的。一位普通家庭妇女,年近九旬,没有把晚年闲暇交给牌桌,也没有浪费在飞短流长的各种八卦闲谈中,却醉心于学画,这放在常人之中已属不易,而在寻常佰巷背景、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情况下,更显得难能可贵。不仅如此,老太太还能够坚持下来,很有耐心,也很有韧性,这种执著的精神也是令人肃然起敬的。我仿佛看到刻满岁月纹理和人间沧桑的手一笔一画在废纸片上如雀跃般辛勤地练习和创作的情景。
在屏幕上来回欣赏,可以大致看出老人的绘画从貌似童稚,逐渐走向成熟的成长历程。人们常说“老顽童”,说的是人到了老年,心性有返朴归真的变化。体现在老人的画作里,不仅仅是学习初始之时,作品的如孩童绘画般的童趣,也有着回归赤子之心的心境流露。保持童心也许是老人家长寿的秘诀。
建敏兄说,不能以专业的艺术审美来对待这些画作,我完全认同。艺术原本是一种奢侈品,但艺术也可以成为生活的一种方式。艺术再奢侈,也阻不了王冕以树枝为笔、以地为纸画荷画梅;艺术再奢侈,也拦不住现代的人们在沙滩上描画爱心;艺术再奢侈,也无法阻拦卢仝儿子般的熊孩子们信笔涂鸦;艺术再奢侈,也不妨碍这位老太太在废纸片、在废书报上用七彩摹画花草虫鱼!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本来就是应该和谐共存的不同的审美形式。也许走近生活的艺术更加具有烟火气,而更能走进人们的心灵。生活的点滴快乐汇成幸福的长河。平凡的生活里,我们不奢求大富大贵,也不希冀大风大浪,不必在意酸、苦、辣、怒、哀,但请别忽视生活里些许“小确幸”为我们所带来的甜、喜、乐。
作为家人,儿女、孙及外孙等晚辈,能够关注和支持老人爱好,并收集承载老人艺术追求进步变化的这些画作,汇聚成册,从中发现亮点,感受老人的快乐,分享老人的快乐,这体现了一种家庭的可贵传承,这已远远超出了一本画册本身的意义。这样的家庭生活恐怕对老人安度晚年、对于家庭和美、对于形成良好的家风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这种举动也是一种值得倡导的人间孝道吧!
古语道:“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多谢建敏兄在汇编这些家珍家传之后的分享,并邀我说点感受。我不揣浅陋,在这疫情肆虐的环境中,断断续续如实记下了自己如沐春风的心情,权且当作惊鸿一瞥的观感吧!

(海南省南海文化影像学术交流中心周宏伟写于海口南渡江畔 2022年8月15日子夜)



龚紫薇创作场景















杨建敏书法作品一幅





后  记


前些天,我收到我的好友杨哥,建敏兄的微信,得知他要把88岁母亲的百余幅画作汇集成《母亲画笔下的花鸟世界》,并邀我为该册撰写跋文。
2022年7月,在海口疫情防控工作中,我有幸结识了杨哥。我俩同为社区抗疫志愿者,志同道合、志趣相投,自然亲近。杨哥为人热情真诚,且诗文、书法皆精,虽是军人出身,举手投足之间更有几份文人雅气。从其为母亲编纂画册之举,看得出,他虽身在本岛,思乡奉母之情犹切。
我不懂画,但不妨碍欣赏,正如人之厨艺不佳,但并不影响人对美食的品尝和追求。翻开“杨母画集”,一幅幅色彩亮丽、笔法朴素,构图疏密有致,百鸟花木生机盎然的画作,真是让人赏心悦目。仔细赏析,从小鸟羽毛的纹理,到交错丛生的花卉树木,笔触之细腻,布局之精妙,无不叫人啧啧称奇。很难想象,这些惊艳画作,竟出自于一位88岁高龄的普通家庭主妇之手!
杨母出生于民国时期,成长在湘西北的一个小山村,未上过学,未受过专业的美术培训,没有任何绘画基础,仅晚年曾在老年大学接触了一些绘画皮毛。耄耋之年,她拿起画笔,以童稚般的笔触,在废弃纸盒、旧书报上尽情描画自然。其笔下的梅、兰、竹、菊、牡丹、鸟兽及林木,不知不觉把人带入到鸟语花香的世界。老人家作画,从色彩调制,到运笔走线;从构图布局,到画作完成,全凭自学自践自悟。真可谓自然天趣、水到渠成。
中国画创作讲究散点透视,画中万物之境皆由心造。杨母笔下,花木是有心的,鸟儿是有灵性的,一花一物、一草一木无不寄托着老人家的情感,述说的是内心的话语,表达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生命的歌颂和礼赞!
一本画册,留给子孙后人,承载的是一个家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力量,可歌、可颂、可赞!
最后,祝愿杨母,我们的“湖南摩西奶奶”安康长寿!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海南日报特约撰稿人陈光润2022年8月18日写于海口海甸岛)
















欢迎光临 中国老龄网 (http://wdzb.org.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