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网

标题: 探访台北公办民营养老院 [打印本页]

作者: 林晓敏    时间: 2015-10-28 16:14
标题: 探访台北公办民营养老院
老人们从外面参观回来


怀旧隅是老人最喜欢去的地方

       北京市民政局透露,从今年开始,全市215家公办养老院除保留一部分专门服务特定养老对象外,其他的都将逐步实现民营。养老院“公办民营”,是一种新的办法,它可以避免政府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北京的公办民营养老院刚刚起步,别的城市有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可借鉴?本报记者来到台湾,实地探访台北一家较为知名的“公办民营”养老院——台北至善老人安养护中心。这家养老院已有近12年的运营经验,海协会会长陈德铭去年也曾专门探访,希望他们的经验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2015年29月23日下午4时许,一辆大巴缓缓驶入位于阳明山脚下的台北市至善老人安养护中心。车门打开,腿脚利索的老人们自己走下车,而一些乘坐轮椅的老人则由志工推至车内自带的升降设备上,连轮椅一起被送到地面。

       老人们刚刚参观完台北松山文创园,在志工的陪同下返回养护中心。中心这幢地下两层、地上三层的大楼依山而建,建筑面积约27000平方米。四周树木繁茂,花朵盛开,空气清新。中心从2004年1月起正式运营,目前有400多位老人在这里安享晚年,平均年龄约85岁,81岁至90岁的老人居多。

       年满65岁可申请入住

  走进中心大楼,一层是宽敞明亮的会客大厅,室外设有园艺区、咖啡馆、游泳池、SPA池等,楼上则分为安养区、养护区以及长期照护区。只要是年满65岁,且户籍在台北市一年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申请入住。

  安养区有153张床位,以能自我照顾,具备生活自理能力或轻度失能的老人为服务对象;养护区设248张床位,以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中度及以上失能老人为服务对象,例如需坐轮椅或插管的老人。中心还设有74张长期照护床位,包括54张失智床位。

  走进安养区一间15平方米的单人房,记者看到,里面设有床、桌椅、衣柜、冰箱、电话、卫生间等,站在阳台上即可远眺台北故宫,风景极美。据介绍,这种15平方米的单人房收费为35400台币/月(折合人民币约7080元),10平方米的单人房为24000台币/月(折合人民币约4800元),这样的定价与台北其他同等条件养老机构相比,属于较低水平。

       然而,与想象中的“一床难求”有所不同,中心副主任李艳红介绍,目前安养区的床位还没有饱和,但是,失智床位的需求较大。这是因为生活能够自理的台湾老人一般在80岁以前不会考虑入住养老院。而照顾失智老人需要付出的工作量相当大,因此床位比较紧缺。

       服务员要掌握多种方言

  安养区和养护区的老人由于身体状况不同,每天的生活方式也不相同。安养区的老人生活能自理,就需要“自己动手”。每到饭点,他们要自己下楼到食堂排队领餐吃饭,洗衣服也需要自己送到洗衣房,连垃圾也要做好分类后扔到垃圾箱。而养护区一些无法自由活动的老人则有专人照顾饮食起居。

  中心在很多设施的细节上都体现出对老人的关怀。例如使用一些神奇的辅具,方便老人的日常生活。在餐具方面,老人们使用的勺子,手柄可以旋转,能调节成任何需要的角度;杯子则是“缺口杯”,缺口是为了避免鼻子碰到杯口边缘,喝水时不用仰头或转脖子,预防呛到或二度伤害。在生活方面,由于很多老人长期坐轮椅,“气囊坐垫”可以帮助分散臀部压力,增进舒适度;“气垫床”则可以帮助翻身困难或无法独自翻身的老人预防褥疮。

  肌力退化也是很多老人会面临的问题,中心与台湾大学合作研制出一套适合于老人锻炼的运动器材,虽然看起来和健身房里的器材没有区别,但使用起来感受大不一样。只需要用很小的劲儿,就能让仪器动起来,在不损伤肌肉的前提下锻炼肌力。

  中心居住着400多位老人,籍贯和方言并不相同,想要记全并不是件易事。但每位工作人员都能对老人说出他们最熟悉的语言。连燕老人去年在中心度过了100岁生日。社工陈小姐见到连燕老人,会马上跟她讲闽南语。

  陈小姐说,“认人”也有小窍门。每位老人身边都会有一个字牌,如果写的是“阿嫲”,就是要说闽南语,如果写的是“奶奶”,就要讲普通话。

       在饮食方面,中心有两位营养师专门给老人安排饮食,未来两周的菜谱会张贴在食堂,并标注每餐所含的热量。每周三还有“快乐餐”活动,将提前公布四种菜品,有炒饭、肉丝面、粥或汤,让老人自选一样,每周三送到老人的房间。

     “怀旧隅”唤醒老人旧时光

  在中心生活的老人,除了可以在“百乐门”唱KTV,到活动室打麻将,或是游泳、蒸桑拿之外,外出融入社区的活动也常有,因为中心倡导老人“社区连接”,并且“终身学习”。老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去阳明山上看樱花,去平溪放天灯,逢年过节一起包饺子,还可以外出选读一些课程……

  李艳红介绍,中心的理念之一是“全人照顾”,即照护老人身、心、灵各方面的需求。老人不仅需要物质生活,更需要精神方面的慰藉。

  中心还搭建起“怀旧隅”,几十平方米的房间里摆放着梳妆台、立柜、蒲扇、老唱片等,墙上挂着斗笠、蓑衣,古朴的感觉让人一下子回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社工陈小姐说,老人们很喜欢来这里,每次一来到这里,老人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平时沉默的老人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不用人问,就会指着老物件一样样地说起它们的用途,有的老人甚至会哼起老歌。

  李艳红说,这些老物件都是她自己四处搜集而来,老唱片是她丈夫日常收集的,还有两个柜子是她奶奶当年的嫁妆。

  李艳红介绍,设置“怀旧隅”是一种怀旧治疗,尤其是对失智老人有很好的效果,他们熟悉的东西能够让他们唤起曾经的记忆。很多失智老人只记得过去的事情,跟他们谈过去的事有助于帮他们回到曾经的美好时光,帮助他们从精神上找到自信,还可以让老人们互相交流,引发共鸣。

  除此之外,中心还在顶层开设了园艺绿化区,让老人们自行认养一块属于自己的“开心农场”栽种瓜果蔬菜。等果实成熟以后,他们会亲手摘下,到中心里的自炊厨房烹饪,和其他老人及工作人员分享食物。前不久,一位老人刚刚收获了苦瓜。这种方式能够丰富老人的生活,也让他们的精神有所寄托。

       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心正在尝试使用智能手环或手机软件等监测老人身体状况、社交指数,并在老人跌倒或可能走失时提前发出警报。








欢迎光临 中国老龄网 (http://wdzb.org.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