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网

标题: “环上海养老带”悄然而起 坐车一小时去养老 [打印本页]

作者: 阿拉斯我    时间: 2016-4-6 14:38
标题: “环上海养老带”悄然而起 坐车一小时去养老

  嘉兴、昆山等上海周边地区,陆续出现一批养老地,“环上海养老带”正在形成。许多曾经不愿离开上海的老人,如今开始出城“下乡”。

  位于七星镇的“逸和源·嘉兴南湖区湘家荡颐养中心”离上海约一个小时车程,半数老人来自上海。

  到“乡下地方”去养老

  家住静安新城的谭绍芬和王凌青夫妇年轻时都是教师,儿子和媳妇工作很忙,不和老人住在一起。两位老人互相照应,闲暇时参加聚会、到老年大学上上课。

  2013年,谭绍芬曾陪一位退休女校长来这家颐养院看过。“当时没想过要进来的,毕竟是‘乡下地方’嘛,我们不太想进养老院。”

  2014年9月有一天,王凌青因脑梗在地上爬不起来,谭绍芬想去扶他,“咔”一声把腰椎骨折断了。“那年中秋我在医院度过,出院后,我们就不约而同想到了去养老院。”

     “上海的养老院我们也打听过,好一点的一个人要5000元,两个人就要1万元。”谭绍芬夫妇俩的养老金加起来每个月1.2万元,“但全给了养老院我们就什么都不剩了。”王凌青说。

  现在,谭绍芬夫妇两人住在湘家荡颐养中心一间37平方米的小套房里,客厅、卧室、小花园都有,每月房费是3090元。加上包餐费每人540元,还有护理费每人480元,两人加起来每个月花费6000元不到。

     “这里就像上海的郊区一样。”谭绍芬经常往返于上海和嘉兴之间,到上海赴学生聚会、到医院开药,或者只是回家拿个充电器,搭乘颐养院的免费班车一天就能来回。

  在这里,他们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老人。擅长音乐的谭绍芬花了1000元,专门从上海的家里运来了钢琴。从大学中文系退休的老伴王凌青也不闲着,在颐养院里办起了《古文观止》研习班,一周一次课,雷打不动。

  无缝对接养老全过程

     “来了三个月之后,我的身体开始好转,开始是一级护理,现在只需要三级护理。”谭绍芬所住的健康区,每个楼层配一名护士,给需求不同的健康老人提供三个级别的护理服务。一级护理最高,月收费780元,包括洗澡、洗脚、摊被子等,针对行动不太方便的老人。三级护理服务最简单,护士只是每天早上来打扫房间,早中晚送三次热水。

  颐养院分为健康区、特护区和护理院三个分区,照顾健康程度不同的老人。颐养院副院长屠加加介绍说,“嘉兴和上海的养老观念不一样。嘉兴的老人,只要两位老人其中一位身体较好就不会去养老院,而上海的老人,如果子女不在身边,自己的退休金也能承担养老费,就会选择来这里颐养天年。”目前颐养院有会员1000多名,常住的400多,其中上海的老人占50%左右。

  这里的特护区针对身体和自理能力稍差一点的老人,由护士提供生活方面的照料。而护理院则相当于一个小型医院,提供护理和药物治疗。“老人失能后可以住到特护区,生病了可以入住护理院,无缝对接。”屠加加告诉记者。

  离上海近、空气好、绿化率高、价格便宜,构成了上海老人“异地养老”的主要原因。同策咨询研究中心总监张宏伟认为,去周边城市养老会成为一种选择。“到去年年底,上海养老床位总数达到10.5万张左右,但上海市区的养老床位一床难求,养老资源紧张。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部分养老群体势必会考虑到周边城市进行养老。”

  最大制约:医保未互通

  周边地区与上海地域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但异地医保的藩篱却摆在异地养老前。

  颐养院的护理院门诊、住院一应俱全,而病人中仅有一位来自上海——91岁的傅菊英。在嘉兴的医院里,上海老人无法使用医保,而通常所谓的上海与嘉兴等周边城市“医保互通”也仅针对急诊而言。

  傅菊英的女儿一个月来看两三次,带点药品。“医保在上海,所以药都从上海医院里买。”

  即便是可以医保报销的急诊,老人们也无法在异地刷医保卡,他们须先行垫付,再回上海医保机构报销。“把单子积着半年报一次,如果是小毛小病就直接到药房自费买药”,看病配药“两地跑”成为制约异地养老的最大痛点。

  在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表示,争取用两年时间,使老年人跨省异地住院费用能够直接结算,使合情合理的异地结算问题不再成为群众的痛点。

  谭绍芬想,终归有一天,她不再有体力来回往返上海和嘉兴,而那时,异地医保就医的问题也许已经解决了。







欢迎光临 中国老龄网 (http://wdzb.org.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