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网
标题: 少年旅行见天地,中年旅行见人生,老年旅行见自己 [打印本页]
作者: 中国老龄网 时间: 2020-5-26 19:29
标题: 少年旅行见天地,中年旅行见人生,老年旅行见自己
王家卫在《一代宗师》里说:人这一生,就是要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旅行也是如此,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旅行可以提供探索世界,洞见世事不同的角度。
少年时,旅行就是见天地
知乎作家@遥远的地方,有一个朋友吴姐非常喜欢旅行,有一年她们全家在关西机场换乘的时候,发生了骇人的一幕。
因为家长们都需要拿行李,吴姐就让儿子多多先下车了,但就在他们准备下车的时候,门咔一下关上了。车缓缓向前驶去,看着站台上手足无措的儿子,吴姐顿时慌了神。
在异国他乡,一个语言不通的小男孩,会遭遇什么,想到这些,她不禁紧张地手心冒汗。
到站后她马不停蹄地搭上了返程的车,悬着的那颗心直到从窗户看到儿子的那一瞬间才落了下来。看到儿子左右张望的样子,吴姐哇一声就哭了出来。没想到儿子表现得很镇定,反而过来安慰起她来。
吴姐问儿子,一个人在车站害不害怕。儿子回答:不害怕,因为我知道你们会回来接我的。
作家表示,多多之所以能表现得如此淡定,是因为他父母从3岁开始,就带他去旅行。从小吴姐就教他自己提行李,教他买单,等年纪大一点,每次出国旅行,多多都会自己去办理登机牌。因为去过不同的国家,见惯了不同的人,所以遇到任何情况,都不会慌张。
我想,对不同的人而言,旅行有着不同的意义,带孩子出去旅行,不仅是出去赏风景,更是去见世面。
在西藏见过了信仰,才不会任意妄为对任何事物都没有敬畏之心;在东京见过了繁华,才不会被灯红酒绿的颓靡生活扰乱了心神;在巴黎见过了铁塔,才知道万丈高楼平地起的恒心和智慧。
海明威说过:“如果你足够幸运,年轻时候在巴黎居住过,那么此后无论你到哪里,巴黎都将一直跟着你。”
旅行时见过的世面,就是孩子心底的力量,它可能是艺术的积淀,也可能是生活的智慧,但无一例外,都会让他成年后的生活,不那么平庸。
中年时,旅行就是见众生
毕淑敏在当心理医生的时候,接待了一个女白领,因为长期处于抑郁状态,女孩已经无法工作了。
刚开始毕淑敏建议她去运动,女孩冷漠地拒绝了:我从小就不参加任何运动,我现在都病成这样了,哪有力气去运动呢?后来毕淑敏又建议她去旅行,女孩又拒绝了。
“既然想治病,就一定要听医生的话。”炎炎夏日,女孩在毕淑敏的坚持下,报了一个条件最差的团,去了一趟三亚,之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往西北大荒漠。
一个月后,女孩回来了,虽然皮肤晒得黝黑,但脸上明显有了笑容。这趟旅行,治好了她的抑郁症。
她说,她本来以为自己是不怕死的,但在三亚,恶劣的台风天气让她见识到了大自然的威力,从而开始珍惜生命。价格低廉的旅行团,三餐供不应求,每次吃饭的时候,必须要去争去抢,才能勉强果腹,基本的生存法则,再次激发了她的求生欲。在西北荒漠的徒步旅行,那种荒凉和无聊让她突然感受到了日常生活的温馨和美好。
就这样,这个长期不会微笑的女孩,现在听到一声鸟鸣、看到清风明月,都会回馈以最灿烂的微笑。
正如毕淑敏所言:旅行是一味药,可以治愈生活的苦。
去年闺蜜西西结束了长达5年的恋情,失恋之后她变得患得患失,整天宅在屋子里暴饮暴食。后来我们强行给她报了一个旅行团,让她在斯里兰卡的一个小镇上义务支教。
回来之后,恍若新生,她说:这一路上遇到了很多有趣的人,从感情中抽离出来才发现,那些曾以为非他不可的人,真的也就不过如此;到了斯里兰卡的小朋友,虽然贫穷但仍旧勤勤恳恳地活着时,才发现感情在生存问题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不出去走走,你就会以为圈子即众生,殊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生命的长短取决于你看世界的广度,生命的深度取决于你看世界的态度。对于我们来说,旅行就是见世面,观众生。见众生苦则是非明,观众生相后则三观定。
老年时,旅行就是见自己
看过这样一个小短片。5个平均年龄81岁的老人,其中一个重听,一个得了癌症,三个有心脏病,每一个都有退化性关节炎。
到了这个年纪,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失去妻子的老人,一遍遍擦拭着妻子的照片,继续活着不过是为了思念。得了重病的老人,绝望地看着医院的诊断报告,此时活着,是为了活下去。被确诊为癌症的老人,日复一日地吃着抗癌药,活着的意义是为了活更长。
此时,一个电话打了过来,他们得知,又一个好友永远地离开了。那种一眼望得到头的绝望感,犹如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死亡的阴影时刻笼罩在他们的生活中。
一天早上,几人聚在一起吃早茶的时候,其中一位老人,突然打破了平静。
“去骑摩托车吧。”他近乎嘶吼地说出了这几个字。瞬间,少年时的意气涌上心头。他们丢掉了拐杖,扔掉了药片,把落满灰尘的摩托车洗得焕然一新。经过6个月的锻炼,这5个高龄老人完成了环岛13天,骑行1193公里的梦想。
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在旅行过程中,答案逐渐清晰。只有一直在路上,这一生才不算白活一场。
人生过半,回头看看。退休后的活动是否仅仅囿于卧房和病榻,老年后的生活是否只有孩子和家人可牵挂。辛苦这一辈子,什么时候能为自己活一次。
后半生,最好的生活状态是什么?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给出了答案: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旅行的意义就在于此:抛却凡尘杂事,给自己一个和自己独处的机会,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在岁月面前,给自己一份不老的底气。
欢迎光临 中国老龄网 (http://wdzb.org.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