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网 wdzb.org.cn

[切换城市]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养老机构] 马惠娣:体验美国老年公寓,“对话”美国老年休闲生活

[复制链接] 地区:
马惠娣:体验美国老年公寓,“对话”美国老年休闲生活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林晓敏 (小学三年级) | 转载 人民政协报 |
2015-9-8 16:01 |查看: 2923|回复: 0
转载 人民政协报

       从美国KendalonHudson老年公寓交流体验回来后,中国休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马惠娣久久不能平静。一方面,带着对中国老年人休闲生活十多年的研究,与美国老年人交流休闲生活,她有很大启发。另一方面,美国老年人希望与中国老年人深入交流的迫切愿望,让她很受鼓舞。

  老年公寓里的中美休闲“对话”

     “这是张贴在美国KendalonHudson老年公寓里关于这次‘对话’的海报。”马惠娣一边展示这份从美国带回来的海报,一边告诉记者,这场以“休闲在中国与美国:对话马惠娣”为主题的交流活动,是由美国纽约SleepyHollow地区教育委员会主办的。

  作为一名休闲研究学者,马惠娣研究中国老年人休闲状况已有十余年之久。交流活动上,她首先展示了一组中国老年人休闲生活的照片。这组照片是她在北京居所附近的公园——宣武公园拍摄的,这组照片中老人拥有丰富的休闲生活,有打太极的、有跳国标舞的、有跳民族舞的、有写地书的、有下棋打牌的、有照顾流浪猫的志愿者、有照看孙子孙女的……

  老人们看得津津有味。大约40分钟过去,马惠娣请老人们提问题。想不到的是,很多老人举起了手,有提问题的,有谈感想的,场面很是热烈。他们说,从这些照片看中国老人的休闲生活状况,很生动、很开放。同时,他们也问了其他问题,比如:中国的年轻人的休闲生活情况如何,如何处理工作压力与休闲生活的关系等。

  来参加“对话”的老人有五六十人,年龄基本上都在70-85岁之间。让马惠娣难忘的是,在交流中,她了解到好几位老人在中国出生,大部分人都访问过中国,对中国有着美好的记忆。虽然年龄都很大,但是他们对中国的事情很关注,很希望有机会能与中国的老年人交流。一位名叫Barbour的老先生,其父曾在中国任教,他亲切地称呼马惠娣“马老师”,并说,这个对话让他的思绪再次回到了中国,他祝中国人民生活幸福。

  体验美国老年公寓

  在“对话”之前,马惠娣参观了KendalonHudson老年公寓。

     “这是美国50个大型老年公寓之一,共有300余位70岁以上老人在这里生活,其中220余位可以完全自理,另有70余位需要专门护理。”马惠娣告诉记者,住在这里的老人可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选择不同类型的房间,有一居、二居、三居三种类型,也有需要人照顾的老人特殊房间。

  老年公寓的管理者和经营者为老人们提供良好的服务与设施。参观时,马惠娣看见正在扩建大型图书馆和大型公共活动中心。

     “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均属一流。”马惠娣说,每层走廊都是窗明几净,每个门栋的入口处都有古玩、艺术品、书柜的摆设,供人们交流、休憩、小聚。每层楼道都有老人们休闲生活中的创作作品:绘画、摄影、编织、手工艺品,其风格各异,如传统的、现代的、后现代的、复古的、前卫的……整个庭院是由若干个小花园组成,绿草茵茵、鲜花盛开、休闲座椅均掩映在树荫下,对面就是哈德逊河。

  为了活跃这里的老人们的生活,美国纽约SleepyHollow教育委员会和志愿者时常会组织一些活动。这次“对话”就是教育委员会专门组织的文化交流。教育委员会主席缪瑞尔·福克斯夫人是美国早期妇女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如今已88岁高龄。她告诉马惠娣,她已经三次访问中国,敦煌给她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她指着房间内的挂画和一些小饰品,说大多是从中国带回的。她对中国的太极也十分感兴趣,她在中国不同的城市都能看到人们打太极的身影,“那是一个多么优雅的运动呀!”

     “休闲,这是一个多么重要的生活内容,尤其在人生的老年阶段。”缪瑞尔认为,因此,她在设计这次交流海报时写下这样一段话:“休闲研究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课题,尤其围绕着没有薪酬工作的人的研究要特别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我们应当学会如何使用我们的时间,并作为哺育和支持个人和社会成长的力量。”

  促进中美老年人休闲生活交流

  缪瑞尔也没想到“对话”如此成功,末了,她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并对马惠娣说,希望与中国老年人做广泛的交流,她打算在2016年组织一个纽约KendalonHudson的老人访华团,可考虑与中国老年公寓的老年人同吃、同住、同欢乐,让参与“对话”的人越来越多。她嘱咐马惠娣回到中国后,找到恰当的机构商谈,并促成这件事。

  这次在美国老年社区体验交流之旅,让马惠娣看到,美国老人独立意识很强,一般不依赖子女,因此,他们老早就为老年生活做足了心理准备。马惠娣告诉记者,缪瑞尔大约在20年前丈夫就离世,她有一儿一女,都有各自的家庭与事业。“我的生活很充实,每天有忙不完的事情。当然,我每年还是安排自己出国旅游,5月份去了伊朗,这就是生活。”缪瑞尔说。

  促成这次“对话”的米勒教授,是马惠娣近20年的老朋友,退休前一直执教于纽约州立大学珀切斯学院哲学系。退休后,她参与了各种志愿者组织工作,现在是KendalonHudson老年公寓的志愿者,帮忙组织各种文化交流活动。

     “对话”结束后,马惠娣住在米勒教授家,四天里,她是在阅读中度过的。“米勒与她丈夫都很爱阅读,平均每周要读四本书。”马惠娣感慨地说,在他们的书房里,她找到了大约10本关于科学技术时代的哲学问题和10余本卡尔·马克思的研究著作和马克思早期作品的英译本。“我如获至宝,后面的四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阅读这些书中度过的。”马惠娣说,“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能让老年人永葆青春。年龄不应该是羁绊,应该创造机会,让中美两国的老年人互相了解各自的休闲生活,互相提供借鉴。”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中国老龄网  

GMT+8, 2024-7-1 02:06 , Processed in 0.215205 second(s), 3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