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网 wdzb.org.cn

[切换城市]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蒋高明:乡村是理想的养老之地

[复制链接] 地区:
老龄研究
蒋高明:乡村是理想的养老之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湘女 (小学一年级) | 转载 |
2015-4-2 17:05 |查看: 1946|回复: 0
转载
本帖最后由 湘女 于 2015-4-2 17:13 编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科技不断进步,人的平均寿命逐渐提高了。目前,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为75岁,与全球最高的日本国(83岁),相差仅8岁。我国从1999年就已进入老龄化行列;2012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占全部人口的比例为14.3%;预计20年后,即到2033年,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为25.4 %;2050年将高达33%,接近或超过发达国家。这就是说,三十年后, 全球的人口格局将是这样的:每5个人中就有1个是中国人,而每3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是60岁以上的老人。未来的中国到那里去养老呢?

       全国老龄办《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指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显著。今天我国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迁移流动,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更会超过城市。由于家庭规模逐步缩小、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加上经济不发达、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在部分地区尚未建立或进程迟缓,农村的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压力将更加突出。目前,约860万贫困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缺乏必要的保障。

       针对中国日益突出的养老问题,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党组书记戴相龙开出的“药方”是:一是尽快进行顶层设计,争取到2030年基本建成由国家设立公共养老金、企业和职工设立补充养老金和个人养老储蓄组成的养老保障“三支柱”体系,通过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逐步提高退休人员养老保障水平;二是坚持执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国家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国家要通过增加中央拨款和发行社会保障特别国债,支付养老制度转换成本;三是运用综合措施平衡因老龄化高峰到来形成的国家统筹账户收支缺口(新华社2013年04月15日专访戴相龙:中国有能力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新华社北京4月15日电记者何雨欣、侯雪静)。

       从戴相龙先生开出的“药方”不难看出,他还是相信花钱就能够办事,“养老金”、“养老储蓄”、“国家统筹账户”等,不难看到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影子。殊不知,金钱并不是万能的,合理的社会结构才是最关键的。在人情冷漠的社会里,花再多的钱也办不了事,尤其对于无劳动能力和防卫能力的老人,金钱对于他们并不安全。

       写到这里,笔者讲述一个亲自调查的案例。在山东某县有个村庄,村里有个85岁的老人,养育3个儿子2个闺女,都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家庭。老人丈夫去世后,老母亲只好由3个儿子轮流养,他们约定好每个儿子家住一个月。然而,由于社会畸形发展,传统文化丧失殆尽,在金钱问题上斤斤计较,三个儿子本身就不团结,甚至为了一点小钱,老大和老二吵架一辈子都不说话了。老母亲在大儿子家住一个月后,该送到老二家了,但因为二月只有28天,老大觉得吃亏了,就将老母亲背到老二家;老二觉得还不到30天就将老母亲送来,明显吃亏两天,又将老人背到老大家去。由于他们互相不说话,老二就将老人背到老宅子里去了,他想老大会来接人的。几天之后,他忘记了这件事,又不能去老大家打听,老母亲活活被饿死了。待村里的人发现老人尸体的时候,老人的眼睛都人老鼠咬掉了!

       上述血淋淋的事实说明,今后的中国式养老必然是亲情养老。为了那点可怜的钱,连亲生儿子都不要老人,更何况冰冷冷的钞票呢?中国自古是以孝道为主的国家,今天全民只认钱财,道德急剧滑坡,才造成了中国大量问题如环境污染、贪污腐败、教育失败、人心相背、养老等等社会问题的出现。实际上,老人是没有多少追求的,他们也吃不了多少东西,他们唯一希望的是社会还能在他们离世之前,承认他们的存在。有钱难以买到像亲人朋友的亲情。笔者23年前,在英国有一种职业就是去陪英国的老人去聊天。英国老人的家里的布置都非常高档,周围环境好,但就是没有人气,只好花钱请人来说话,每小时10英镑!这就是典型的以金钱为主的西方价值观的表现。中国官员给出的养老方案,竟然也试图花钱就解决养老,而不从造成社会问题的源头找出去,实在是“邯郸学步”。

       实际上,中国官员们忘记了一个最基本的常识,中国的乡村本身就是最理想的养老之地。过去农村四世同堂或者五世同堂,其最高境界就是亲情养老,而不是依靠什么外来的力量。老人在家庭里起的作用也不只是等待别人来养活他,他们还能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如照孙儿孙女,照看家庭,并在家里的大事问题上起决策参谋作用,毕竟老人经历多见识广。另外,农村家庭还养殖很多小动物,这些都可以给老人带来快乐。人总是要死的,谁也逃脱不了这一客观规律,“寿终正寝”是过去中国的死亡的最高境界。过去,农民家里如有老人去世,大家都忌讳说死这个字眼,而是用某某“老了”。老了,也就是了了,万事皆空。老人在儿女照护下坦然离开,回到黄土地,这才是真正的“安乐死”。

       今天很多人死在医院里,身体被大卸八块,将辛苦积累的钱拱手交给医院不说,活着的时候就被进行“尸体”解剖,这样离开人世是很不人道的。如果恢复了农村养老功能,那些来自“少小离家”的可以“老大回”,或者将农村假设成别墅级的养老公寓,在那里让人去接地气,国家何愁解决养老问题?因此,中央政府的大量资金应当是就地建设美丽小城镇,让打工的农民在自己的家门口就有工作干,让老人能够经常在闭眼之前见到自己的儿女或孙辈,而不是留在家里等死。建设这样的美丽乡村,实施就地生态小城镇化功莫大焉。

       老龄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我们要予以重视。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规模之大,老龄化速度之快,高龄人口之多,都是世界人口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老年人口增长引发的对其衣、食、住、行、医疗、精神消费等方面的需求,都需要我们认真考虑。建设美丽小城镇,吸引离乡才年轻农民回到故土,并将中央和地方或社会资金,重点建设“接地气”的养老产业,既有效解决城乡尤其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又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关部门应认真考虑这一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事情。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中国老龄网  

GMT+8, 2024-11-25 19:18 , Processed in 0.192768 second(s), 4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