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掘金养老业“钱”路漫漫
时间: 2016-1-15 17:43 发布者: 林晓敏 查看: 2927 回复: 0
楼主
林晓敏 ( 小学三年级) | 转载 网络 |
2016-1-15 17:43
|查看: 2927 |回复: 0
转载 网络
一边是扑面而来的老龄化浪潮,一边是供给不足的严峻现实。在此背景下,"健康中国"、医养融合等政策和概念密集发布,"银发经济"已被多数企业经营者看好,特别是中高端市场的巨大潜力。日前,中华工商时报记者采访了数名企业家和专家,他们既描述宏观的感觉和数据,也有生动的遭遇与案例;既为前景而欣喜,也饱尝成长的烦恼,据此提出的建议,也颇为中肯。总体来说,在养老服务市场,民营企业往往由于盈利模式不清晰、市场环境不明朗而阻力重重,如何厘清政府、企业和家庭在养老服务中的责任和作用、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十三五"期间需要做的功课还有很多。
按照国际惯例的算法,我国早在15年前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为养老产业释放广阔的市场空间,不断地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的相关政策形成持续政策利好,民资参与养老产业热情高涨。
然而,民营企业在这片蓝海的发展并不容易。普适性运转模式不明,政策落实仍存隐性壁垒等问题突出,养老行业处于快速起步阶段,民营养老机构大多处于亏损状态,尚未找到普适性的盈利模式。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养老产业未来或成为支柱产业之一,而要促使养老产业健康发展,激发民间资本参与养老产业的活力,仍需政府、教育机构、医疗机构和企业等多方共同努力。
养老需求市场潜力巨大
在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按照这个国际标准,早在2000年,我国就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未来的老龄化趋势则更严峻,据预测,到本世纪中叶,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4.8亿,老年人在总人口占比那时将达近1/3,中国将成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
然而,养老服务的市场供给却相对紧缺。2014年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显示,全国养老服务机构每千名老人床位数仅为20张左右,远远无法满足快速扩大的老年人群体需求。
未来中国的养老服务市场空间广阔。来自全国老龄办的数据表明,老年市场从2014年至2050年间,将从约4万亿元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GDP占比也将从约8%升至1/3左右。
2013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并明确了投融资、土地供应、税费优惠、补贴支持等政策。随后,民政部、发改委等部门也纷纷出台许多相应落实意见,更大范围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发展。
民营养老机构盈利困难
《中国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报告》预测,民办民营养老机构将成为发展主体,这是未来我国养老机构发展的趋势之一。然而,潜力巨大的养老行业却让许多民营养老机构“爱你不容易”。
民资想进入养老服务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艰难且长路漫漫,并不顺利。投身养老产业的民营养老机构,需直面投入成本较高、收益回报较慢、护理难度较大、潜在风险较高等因素。因此,一些有志于此的个人或民企因高投入慢回报而对养老服务望而却步;一些已在路上的民营养老机构也因运营风险高、专业人才短缺等因素,处于生存艰难的境地,处境堪忧。
四川内江一家已经营3年的民营养老院负责人说:“未来潜力巨大,但要做好真的很困难,特别是专业的一线护理人才及管理运营者的紧缺,制约了养老院服务水平及管理水平的提升。”虽然他还在坚持,却一直处在倒贴钱的困难状态。“现在做养老院的民营企业基本都在亏钱,大多数无法真正自力更生、进入盈利的良性循环”。
对民营养老机构而言,土地租金与房屋建设费用动辄成百上千万元,高额“成本账”令民资望而却步。南方一位开办养老院的负责人从投资成本上算了一笔账:单就服务一个社区的社区养老服务站而言,房屋租赁建设、相关配套设备投入等基础费用大概需要50万元,可住入20—50人,加上一年的运营费用,一年需要投入百万元以上。“这还只是提供基本生活需求,如果再增加医疗、康复等服务,投入会更大。”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王海涛说,新加坡的经验显示,投身养老服务的企业“前五六年都是亏损的,到七八年左右才能持平,到10年左右能够持平,到15年左右利润率最高不超过20%。”不过他也表示,虽然无法与房地产等其它行业相比,中国养老产业的收益率还是高于许多其他国家。
此外,政府扶持政策的雨泽露润也难以均沾,相关补贴在落到企业实处时往往显得有心无力。
中国健康养老产业联盟秘书长蒋洪卫表示,他们在梳理各地针对养老机构的扶持政策时发现,一些地区只是抄送下发,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未将相关政策落到实处;还有一些地区的相关补贴政策如同隐身,无法查询;另外一些地区存在落实补贴政策时设立种种资格限制,对待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有失公允等现象。
产业发展需多方协调发力
养老产业正值快速发展时期,其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与鼓励,更需要这些政策更落地更有针对性和实操性,也需要相关配套措施的持续发力。
蒋洪卫呼吁,要使相关政策更落地,希望政府能坚持公平公正公开,为养老产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他说:“公开就是信息公开,去年北京建立80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北京市政府对这些服务中心是有补贴的,但知道并成功申领到补贴的并不多;公平就是在相关补贴资格上,应该对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公平,有些地方针对公立养老机构和民营养老机构的补贴金额是不一样的。”
对有志从事养老服务的企业而言,则需练好自身硬功夫,把服务做好。“养老服务行业,是带有福利性质的行业,这个行业就是一份事业、一份工作,是一件需要长期做下去的事情。要事先把用意想好,把服务想好再做。”王海涛说,“服务一定要到位,服务做不好,一切都是免谈。”
据了解,目前从事养老服务行业的个人或企业多是从房地产开发、家政服务、医疗器械等领域转型而来,认知和经验都处于起步阶段。正因此,王海涛认为这些企业需要转变观念,以服务为核心。
同时,蒋洪卫认为“关键在于如何找到适合的盈利模式”。找到一个普适性的民营养老机构的盈利模式,对尚处发展初期的养老产业尤为关键。在他看来,虽有一些成功案例,但这些案例大都是在特定条件下成功的,无法复制,“大部分投入这个行业的企业目前都处于未盈利状态,如果一个产业不能持续盈利的话,就无法发展起来了。这是最核心的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在民营资本进入养老产业过程中,人才问题也是其面临的重大问题。“机构开展起来却没有人会做服务,一个是现有教育体系培养起来的人养老机构没法用;由于不盈利,又请不起优秀的养老护理专业人才。在北京,养老护理员的月工资只有3000—4000元,和一般的家政人员都没法比,服务价格偏低制约了人才发展。”蒋洪卫说,“养老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也有待提升,他们工作复杂,既要懂护理、又要懂心理,还要有爱心、有耐心。”
专家认为,更好适应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现状,充分发挥政府、教育机构、医疗机构等各方力量,促进养老产业健康发展,激发民间资本参与养老产业的活力,已成为重要手段。克服民营养老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困难,不仅需要政策扶持,也需要社会更大开放度,为民间资本助力养老事业、共推养老产业提供可行性。
一边是扑面而来的老龄化浪潮,一边是供给不足的严峻现实。在此背景下,“健康中国”、医养融合等政策和概念密集发布,“银发经济”已被多数企业经营者看好,特别是中高端市场的巨大潜力。但在养老服务市场,民营企业往往由于盈利模式不清晰、市场环境不明朗而阻力重重。如何厘清政府、企业和家庭在养老服务中的责任和作用、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十三五”期间需要做的功课还有很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