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国家卫计委、民政部联合下发通知,确定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北京市东城区等50个市(区)入选。通知表示,各省(区、市)要积极探索地方医养结合的不同模式,并积极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2016年底前每省份至少启动1个省级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开。
而在不久前的5月17日,国家卫计委、民政部发布《关于遴选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的通知》,表示将遴选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为全国医养结合工作提供示范经验。前后仅1个月时间,试点名单便出炉,可见国家对"医养结合"的重视。
读懂医养结合
医养结合就是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养”包括的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
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并非当前热议的让老人“背井离乡”,去二三线城市养老,而是在重新审视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相结合的综合服务性理念,将老年人的健康与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区别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这一模式的优势在于,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的资源,为老年人持续提供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省去了老年人频繁往返于医院和养老机构的麻烦,还能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提高医院床位周转率。
实施原因
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人口总量的比重已达到10.5%,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时期。现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突出表现为三个特点:未富先老、未备而老和孤独终老。
我国的养老和医疗分属两大体系,国内现有养老机构多采取"医养分离"照料模式,老人尤其是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医疗供需矛盾突出。
目前养老服务供给能力薄弱,主要体现在:总量不足;服务内容较单一,以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休闲娱乐为主;服务水平较低,大部分服务人员未接受专业培训,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资金来源单一,以政府财政支持为主,后续发展动力不足。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各类养老机构达到4万多家,但真正具备医疗服务能力的不到20%。绝大部分老人选择居家养老,并不住在养老机构里,他们能得到的医养结合服务少之又少。
成败关键在社区医疗机构
我国的养老模式“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在资源分配上,90%的老人居家养老,6%依托社区,进入机构养老的仅为4%。换言之,居家养老而非入住养老院,是我国老人的主要养老方式。如果"医养结合"的资源最终流入大医院和大型养老院,将导致大部分居家养老的老人面临养老资源和医疗资源匮乏的困境。
因此,“医养结合”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在社区落实,向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医养结合”服务。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扩充社区医疗机构的功能,使其成为既能提供医疗服务,也能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社区综合服务机构。例如,社区综合服务机构可以在送药上门、陪同就医的同时,提供上门护理、日间照料等服务。并且,应当鼓励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医养结合”领域,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降低老年人的费用支出。 从医疗到养老怎样整合?
目前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里又不能养老,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经常在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奔波,对老人及其家人来说都是重负。在此背景下,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就成为必然。
正因为如此,“医养结合”型的养老护理模式备受期待。社区居家养老符合传统家庭养老的观念和习惯,保留了老年人固有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利于尊老敬老文化的传承,增进老年人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同时也可以降低养老成本,减轻社会和家庭的养老负担。
行心智慧养老信息化系统利用“医养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以客户“从出生到死亡”为全周期,集医疗、健康、养生、养老等为一体的云存储动态健康档案,把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将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功能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行心养老信息化系统是国内唯一真正的医养结合的养老信息化系统,适用于各类养老机构,如社区养老机构、养老院、老年公寓、养老地产行业、医疗养老机构、居家服务中心。
系统立足于云端,服务于社区,结合移动互联等科技手段,与呼叫系统相结合,实现对养老服务工作者,养老服务机构等资源的对接,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一体化的智慧养老,解决老年人社区需求。在老年人口密度高的社区内因地制宜建设面向老年群体的照料中心、活动中心和体检中心。三大中心形成社区居家养老运营的业务支点,除了为老人提供现场服务以外,还可以充分利用“一键通”预约平台,为社区内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增加收入的同时有效的控制运营成本。为养老机构建立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把养老机构打造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养老生活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