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各家医院数据分离,各自为营,每家医院都是信息“孤岛”。由此产生的重复检查,过度医疗,成为患者深恶痛绝而又无可奈何的痼疾。打通各家医院间的“围墙”,被专家认为是很难办到的事情。 如何打破各医院之间的“围墙” “从孩子出生开始,他的血型、基因、健康测评疾病、疫苗接种、个人穿戴设备监测数据、生活方式数据等等信息都在一个个人的电子健康帐户汇聚,无论在医院看病,还是在社区做健康保健,医务人员都能看到他的健康帐户信息。公立、私立民营医疗机构和线上线下的界限被阻断,所有可信可用的信息融合,为生命全周期全方位的健康服务提供支撑”,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信息中心主任琚文胜这样描绘他心中的未来医疗。琚文胜的愿景想要成真,自然绕不开数据共享。 共享的数据包括诊疗数据,如检查结果、医嘱、药嘱以及居民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健康档案,如体检、慢性病随访等。这样一来,病人到不同医院就诊,主治医生都能看到病人的健康状况和之前的检查数据,避免了重复检查和过度医疗。同时,还可开展远程会诊、医疗咨询及转诊协作,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有助于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的合理就医新秩序。 不过,要想实现医院信息互联互通,真正走向数据共享这一目标,难度不小。一方面,目前院内医院系统信息系统差异大数据难以整合,信息孤岛仍然存在,而院际之间远程会诊少,患者信息共享程度低;另一方面患者就医体验差,无法提供用户访问完整的数据决策支持系统,医保商保支付的互联尚未打通。 鉴于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共享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行心科技推出医疗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产品,通过统一的信息网络平台直接进行信息共享与交换,加强各部门上下、左右的业务联系,整合卫生信息资源,减少重复投资,实现医疗数据共享和交换。 行心数据中心私有云平台 对于医疗管理者来说,在全局的高度上急需一个面向医联体管理需求的集团共享、互联互通的数据中心。跟物流系统一样,我们的设计是在“最后一公里”(数据接口)之前,有一个“物流存储中心”(CDR)。我们的医联体管理后台可帮助建立标准统一的数据中心。
数据是信息化的核心,把院内和院间的异构系统打通,实现无缝、高效、广泛的数据交换、集成、共享,是支撑新医院经营模式和医疗服务模式的基础。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区域卫生计生信息平台与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数据交换,解决医院之间信息“孤岛”。
1、健康档案共享调阅 健康档案共享调阅,主要面向医生、居民及卫生管理机构三种用户角色。提供医生调阅患者健康档案,了解既往病史、过敏史等信息;提供居民从PC端、APP端调阅个人健康档案,跟踪了解自身健康信息;提供卫生管理机构对个案查询等。 2、医疗社保一卡通管理系统 统一健康卡(社保卡)作为居民就诊及查询健康档案的唯一识别介质,能整合区域市民卡等信息资源,在全区域所有医疗机构都能实现一卡通行、自助挂号、一卡通诊、自助缴费、一卡查阅检验影像报告及健康档案等功能。借助健康卡管理系统,对全区域健康卡发放、使用等情况进行管理。 3、区域分级诊疗管理系统 为加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工作,形成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疾病诊治连续化管理的机制,加快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区域将依托区域卫生计生信息平台,推动机构间和医生间的信息共享和服务协同,建设分级诊疗系统,对双向转诊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进行统一信息化管理,为医院间分级诊疗提供信息化支撑,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逐步建立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的就医制度。具体功能包括:分级诊疗签约服务、预约挂号系统完善、双向转诊转检等。 4、综合卫生管理系统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综合卫生管理是医疗卫生计生数据分析与挖掘利用的重要应用之一。通过对区域卫生计生信息平台所采集的全区域所有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所产生的涉及诊疗信息、服务信息、物资信息、人员信息、费用信息等进行汇总分析,形成我区域卫生计生信息资源集散地。从而为卫生管理机构提供绩效考核、医疗服务监管、公共卫生服务监管以及医疗资源合理分配等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实现对海量医疗卫生数据的最大化利用。 5、医疗协同与共享信息系统 区域卫生计生信息平台的重点之一是提高区域医疗服务水平,同时缓解“看病贵”的问题。而通过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等功能能够进一步将医疗资源往次一级医疗机构倾斜,而智能提示、检验诊断结果互认功能则可以在一定程度降低因重复用药、重复检查等造成的医疗费用高的问题。另外通过诊疗信息及健康档案的信息共享,最终实现各重点业务领域信息系统在不同层级上的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结语 医院互联互通包括院内互联、院际互联、第三方互联和大众互联四个层面,只有内、际、第三方互联完全做完了以后,才算是有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现在很多互联互通主要还停留在本院内的互联互通,所以,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这一目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需要摸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