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网 wdzb.org.cn

[切换城市]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受骗的多是老人

[复制链接] 地区:
防骗识诈
为什么受骗的多是老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人工湖 (小学三年级) | |
2014-9-1 13:32 |查看: 7311|回复: 0
本帖最后由 人工湖 于 2014-9-1 13:48 编辑

       中国社会已逐渐步入老龄化,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一些不法分子将行骗目标盯准了这个庞大的群体,骗术多种多样,老人们防不胜防。  

       心地善良戒备心较弱  
       案例:西安市公安局碑林分局辖区不久前曾经破获一起假和尚骗老人钱财的案件。“骗子穿着和尚衣服,拿着齐全的假证件,专挑上下午时间到家属院老人聚集的地方或挨家挨户地敲门,”民警说,“他们借口寺院里要重新整修庙宇钱不够,需要一些施舍,希望老人能捐些钱,积德行善。”  
       同样,一些骗子会谎称他们是老人子女的朋友,“骗说他们的子女出了意外,急需用钱,老人一着急,戒备心降低,很可能上当。”但随着通讯工具已普及,此骗术已不多见。  
       分析:“这是典型利用老人善良,戒备心弱的特点行骗,”民警分析,这些骗术并不高明,也不一定能骗到很多钱,“但你只要捐钱,不论多少,他就得手了。”  
       建议:防人之心不可无,面对陌生人的请求,一定要加强戒备,不能轻易相信。  

       难辨真伪掉进了陷阱  
       案例:6月12日,本报报道了刚退休的郭女士12.5万元积蓄被骗光。骗子拿着13张已作废的秘鲁币,谎称是“香港回归纪念币”,一张1万元面值的纪念币能兑换3万元现金。面对这个巨大的“馅饼”,再加上几个骗子的合伙表演,郭女士动心了。她用给孩子结婚准备的12.5万元,换来了13张“纪念币”———其实是13张废纸,气愤的她两次寻短见。  
       分析:“这些以作废货币谎称纪念币或以假东西谎称传家宝的骗局,都会有多个骗子共同行动,”民警说,“有人负责搭讪,有人负责冒充专家、国家工作人员‘鉴定真伪’,眼花缭乱,让老人难辨别真假。”  
       建议:如果大家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即便骗子演技再逼真,也很难得手。  

       轻信宣传受骗去投资  
       案例:今年6月份,碑林警方破获一起非法集资诈骗案,一家自称生产绿色环保的公司,以年利10%为诱饵,非法吸收资金354万元。然而,被诱骗的284人中,多数为老年人。  
       据了解,这些诈骗案,都会先在公园、家属院等老年人聚集的地方散发传单或上门推销。待一定数量的老人有意向后,会专门有人组织他们去参观“生产基地”,以显示公司实力。  
      “但不论厂房还是机器都是租的,有些就是烂尾楼,还有人用电脑做出与领导的合影,”民警介绍,“骗子也会用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先给老人返一些钱,以诱骗更多投资。”  
       分析:非法集资之所以盯上老人,是因为老人的经济特点比起年轻人,“收入稳定,愿意攒钱但花钱的地方不多”。同时,老人也希望多攒些钱,日后留给子女。自然,那些高回报投资就吸引了他们的眼球。  
       建议:不要轻信高回报投资宣传。即使要投资,也要查看企业工商注册是否合法,是否有相关部门的批准,三思而后行。  

       信息闭塞防骗能力低  
       案例:不少保健品公司,专门将消费对象瞄准老年人,通过带老人体验、讲解等方式骗取他们的钱财。“这些东西不一定一点保舰治疗的作用都没有,但很多东西都在夸大宣传,”民警说,“本来价值几百元的东西,他们一吹嘘,老人就会花成千甚至上万的价钱购买。”  
       分析:近年来,有关老年人被骗的实例,经常被媒体报道,但仍不断有老人被骗,“因为老人接收信息能力弱,一些被反复报道的行骗手段,他们仍不了解,给了骗子可乘之机。”  
       建议:对此,民警提醒老年人应多看新闻,多接受一些法制教育,提高自身防骗能力。“公安机关、社区和各种老年协会,也要多收集,多讲解防骗知识,让大家在口耳相传间,提高防护意识。”


       (华商报)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中国老龄网  

GMT+8, 2024-11-22 20:35 , Processed in 0.185573 second(s), 3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