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嫌弃养老院了,你可能没有钱住进去......
时间: 2017-10-17 09:13 发布者: 温州一家人 查看: 3179 回复: 0
楼主
温州一家人 ( 小学一年级) | 转载 中国养老咨询 |
2017-10-17 09:13
|查看: 3179 |回复: 0
转载 中国养老咨询
单人房5000,双人房4000,如果是3-5人,一间3500,一个月尿片要500吧,看用什么牌子;陪诊费?看你挑什么档次的。——《桃姐》
这是五年前许鞍华的电影《桃姐》中的一段话,说的是当时香港养老院的收费状况。
说到养老,我们这个年纪总归是陌生的。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父母也就五六十,都算不上老人,有的甚至还在岗位上没退休。
而说到养老院,更是讳莫如深,反正在我们老家,要是说谁家孩子把父母送去了养老院,免不了被人戳脊梁骨,说这孩子不孝。
因为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尽孝就是要服侍在父母身边,就连TVB的金句不也说嘛,一家人最重要的是齐齐整整。
记得还在小学的时候,姑姑家附近有一家养老院,建在半山腰,这风水要是搁在香港,妥妥的豪宅区啊。可是那个时候不知从何而来,对那座孤零零的院子心生出一种恐惧。
我并没有真正参观过,可是幼小的心里会隐约觉得,那不是什么好地方。
我猜,人们惧怕养老院,怕的其实是那份孤独,那份明知已经进入了倒计时,自己却仍然无能为力的绝望感。
还记得《奇葩说》里面有一期的辩题,就是在讨论——父母提出和老伙伴一起去养老院,子女该支持还是反对?
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不仅开始思考,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自己身上,要不要支持父母去养老院呢?而更进一步的问题则是,当我老了,我要选择什么方式过自己的养老生活?
带着这些疑问,我再次点开了这期节目。
在《奇葩说》的讨论中,大部分的重点都放在了感情讨论上。说实话,看着这一群选择远离家乡、来北京打拼的人们声泪俱下的说着陪伴父母有多么重要,实在让人有些难以入戏。
对比起马薇薇的重磅催泪弹,张泉灵的数据更能击中人心的。
无论听起来有多么不可思议,未来就是这样,到了2030年,有90%的空巢老人,这里面或许就有我们的爸妈。
到他们统统退休了,年迈了,没有能力照顾自己了,你会选择接来与自己同住?还是回老家照顾?抑或给他们找个靠谱的养老院?
相信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但现实往往给不了我们这么多的选择。
接到自己身边,老公/老婆同意吗?家里房子够大吗?父母来新环境有朋友吗?
若是回老家,就意味着放弃自己现有的一切,舍得下吗?
至于养老院,似乎反而成了一个较为折衷的方案。
其实摆在父母和孩子面前更严重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去养老院?而是能不能进得去养老院?回过头来看看本文一开篇引用《桃姐》台词吧。
中国的养老资源,无论是养老院,还是养老医疗,甚或是退休养老金,都将变得越来越珍贵,越来越难以攫取!
截止2016年,中国內地有超过40,000,000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可是中国现在只有4000多家养老机构,养老床位总数不到6,000,000张,其中真正拥有医疗服务能力的仅占20%。
这就是现状,搭配前面张泉灵所提到逐年增长的空巢老人占比,不可谓不令人心惊。
更可怕的是,大部分的老人仅凭自己的退休金,压根就付不起高昂的养老院费用。
2011年北京市民政局统计出356个养老机构的平均价格,两人间一般是1000-1500,加上伙食费和护理费,至少2500以上,不同身体状况的护理费还会更高。而2011年北京人社局发出消息,离退休职工的月人均养老金为2510。
这还只是比较常见且普通的养老院,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越来越多养老小镇出现了。
这些养老小镇的概念,就是将普通人的生活延伸,在里面没有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护工,只有超市收银员、杂货店主、理发师、邮局、邻居等普通人。
他们融入到老人的生活中,扮演一些角色,让老人们在虚拟又真实的场景里,继续体验生活,同时获得更专业的照护。
然而,这类养老机构的开销对大多数家庭来说都是天文数字。举个荷兰霍格威小镇的例子,那里每个老人的月花费大约在4.8万人民币左右。
所有的数字,可能很快的就扫过了,可能看完第二天我们也不记得了。但没有人希望,有朝一日,在面临父母乃至自己的养老问题时,没有准备、全然傻眼。
试问如果你也像罗胖一样有钱,买得起他说的那种保险,可以让一家人老了以后都住进像霍格威小镇那样的养老机构,你会买吗?
当然前提是你得有钱!
所以当我们回到最初两个问题上时——“要不要支持父母去养老院?”以及“自己将来选择怎样的养老方式?”——你会发现,根本问题不在于你会作何选择,而在于你是否有那个实力支撑自己的选择。
我希望,自己最后会成为一个潇洒的老人,就是那种兜里有钱,还特别想得开,把人生活得像一场大 party。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逃不掉的轮回,我们年轻时的一切努力,不过是为了将来可以选择优雅而又舒适的老去。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