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养老:七个家庭买在同一栋楼
时间: 2016-1-25 15:01 发布者: 漠漠轻桥 查看: 3167 回复: 0
楼主
漠漠轻桥 ( 小学一年级) | 转载 合肥晚报 |
2016-1-25 15:01
|查看: 3167 |回复: 0
转载 合肥晚报
2016年刚刚来到,《咱爸咱妈》编辑部就连续收到八旬老人赵克荃的三封来信,提出了自己对于养老、防老理念的认识,呼吁变被动养老为积极主动养老,建议有条件的企业建造规模化标准的家庭养生住宅小区,供有需要的老年夫妻居住。通过按揭购买,子女可以继承,既符合传统的理财理念,又满足了养老群体心理生理需求。
记者走访了不同年龄层次的市民,对于未来何处养老,他们各抒见解。部分四五十岁的市民则未雨绸缪,亲朋好友同一小区聚集买房,方便将来互助养老。
赵克荃:实施养医护管理新型养老模式
年纪越来越大,赵克荃曾经想过入住养老院。去年,他和老伴张勤一起“跑了好几家养老院,却没看到一家合适的”。20世纪50年代从南京建工学院毕业的赵克荃萌生了呼吁兴建家庭养老住宅小区的想法。
赵克荃说,人进入老年后,可以分为三个阶段。62岁至73岁为磨合期,也是老年病的潜伏期,心理状态的敏感期。这是养老生活的关键年龄段,处理不好、重视不够会提前进入养老生活的第二个阶段、73岁到84岁的危险年龄段。这个年龄段的老人如果处于亚健康状态,养老生活基本以药物为主。但“是药三分毒”,长期服药,毒性在人体集聚,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机能衰退,会加重病情。如果控制得好,84岁以后,老人会走向生理生命的稳定期。不同年龄段需要不同的管理措施,养医护一体化则是最理想的养老模式。
“少年夫妻老来伴”,赵克荃说,老人也有思想,人老了,感情格外细腻、丰富,需要私密空间。因为养老管理理念问题,老夫妻俩入住养老院,很可能会被硬性拆开,分开居住,不太人性化。同时,入住养老院,也会时时刻刻感觉自己是老人,心理压力大。
赵克荃理想中的家庭养老住宅小区是四合院模式,住宅主楼面积每套35到49平方就够了,有室有厅有卫生间无厨房,附属楼为养老人员大餐厅和医院药房。在这样的环境里养老,子女放心,老人舒心。
中年:聚集购房 互助养老
采访中,对于赵克荃老先生的构想,大家普遍认为,理念不错,但从目前条件来看,只能是个美丽的愿望。
50岁的胡先生有三位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五六年前,四个哥们就讨论着以后该如何养老。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未来也不知道是否会在合肥生活,即便在同一座城市,他们也不可能时时刻刻都能照顾到父母。大家一致认为,还是年纪相仿的朋友集中居住比较靠谱,有什么事情可以互相照顾。
梁女士今年40多岁,她和胡先生他们有相似的想法,与胡先生不同的是,她已经将自己的理念付诸了实践。几年前,孩子远赴澳大利亚求学,学业、生活都很顺利,作为母亲,她不想过多干涉孩子的选择。在同学群里聊天,没想到和她境况相似、思想相同的还不在少数,几个要好的同学一合计,不如大家伙把房子买在一起,到老了也好有个照应。回家和亲戚一说,立刻得到了响应。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7个家庭共同选中了大蜀山附近的一个小区,同一栋楼两个单元,既保证了独立性,又可以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随时互相帮助。
“我们现在年纪还不算大,早点做准备,不给孩子增加负担不是更好吗?”梁女士的想法很简单。
老人:一碗汤,谈得来
66岁的陶女士坦言,人人都有老的时候,每个老人在晚年期间,都想老有所居,老有所乐,但是,养老问题全靠国家负担太重。未来如何养老,陶女士建议,各级政府能否加大社区服务设施建设,通过补助投资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区养老服务。她认为居家养老是个不错的方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纽带,推动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既减少国家负担,又能使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安享晚年生活。
74岁的张老太和陶女士住在一个大院,她也比较赞同居家养老这种方式,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像陶女士这样,与子女之间保持“一碗汤的距离”。陶女士儿子结婚时新房买在了北二环,与百花井父母家距离较远。陶女士和老伴退休在家,有事给儿子打电话,开车也需要一段时间,更别说遇上堵车了。几个月前,孝顺的儿子媳妇在父母大院里买了一套二手房,方便照顾老人。陶女士很高兴,人老病多,这下有什么事孩子一叫就能到,白天没空,晚上也能来看看了。
“老了以后怎么办?”59岁的赵老师还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1996年丈夫车祸去世,她一个人好不容易把儿子培养成才,83岁的母亲又突发脑梗需要她照顾。自己也是近60岁的人了,有时候她实在太累,想劝母亲去养老院,有专业人员照顾也许会更好一点,但母亲“怎么都要呆在自己家里”。儿子大学毕业以后留在了上海工作,短时间内也不会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买套房子接赵老师过去住。没退休之前,和年纪相仿的同事也一起讨论过,以后一起买套房子,大家轮流做饭、洗衣,互相帮衬着养老。但是,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居住在一起必须要性情相投、谈得来才行,与其日后矛盾重重,不如一开始就保持友好距离。“70岁以后,也许我会考虑去养老院吧。”至于现在,“和儿子各自保重,尽量都不给对方添麻烦。”
养老机构:以后设施会越来越完善
随着合肥市老年人口尤其是高龄、失能老人的增加,以及政府一系列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事业优惠政策的出台,合肥市民办养老机构逐年增加,但因收费、服务等问题,仍存在着供需失衡的现状,一定程度上说明,合肥市的养老机构难以满足老人们全方位、多层次的需求。
谢珍是一家民营养老机构的负责人,从事了十多年养老服务,她很高兴地看到,现在人们对养老问题越来越重视了,健康养老的意识越来越强,对养老院也有了新的认知。养老机构合理地调整了档次结构,针对不同需要的老人制定了相应的服务,同时,通过专门的培养机构,也加强了对养老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养老护理员必须持证上岗。
虽然很理解赵克荃老人的想法,但谢珍同样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居家养老和养老院养老仍是最根本最基础的养老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养老机构设施会越来越完善,服务也将越来越全面。赵克荃老人所说的私密性问题,她所在的养老机构其实已经推出了居家式养老公寓,一室一厅、两室一厅户型可供选择,只是,因为土地划拨等问题,无法按揭购买。
据报载,去年10月,滨湖医院与包河区一家老年公寓正式签约,成立了医疗联合体,每周进行一次主治医师的查房,不定期针对需求进行公寓内特色护理授课和指导,为老年公寓医护人员提供进修学习机会。一旦发现养老公寓老人有就医需求,医院将畅通医联体绿色通道,让老人第一时间在医院得到有效治疗。
对于纠结于未来何处养老的人们来说,这个消息或许会改变他们心中天平的倾斜方向。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