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网 wdzb.org.cn

[切换城市]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龄新闻] 中国老龄人口已达2.5亿:当你老了,如何养老?

[复制链接] 地区:
中国老龄人口已达2.5亿:当你老了,如何养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京韵京腔 (小学三年级) | 转载 光明日报 记者:邱玥 訾谦 姚亚奇 |
2019-4-24 22:59 |查看: 4520|回复: 0
转载 光明日报 记者:邱玥 訾谦 姚亚奇
资料图。中新社发 余秀娟 摄

  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达2.5亿,每年增加8000多万老龄人口。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服务需求日渐增多。实现“老有所养”,成为当前及今后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记者在多家养老机构调查发现,近年来,一方面,政府及各社会力量积极迎接“银发”大考,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老年人的养老心态发生了新变化,青睐的养老方式更加多样,观念也更为务实;另一方面,养老服务仍然面临着诸多难点痛点,是社会发展的明显短板,服务供给无法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1.养老院有养老院的精彩

  近日发布的《老年健康蓝皮书:中国老年健康研究报告2018》指出,健康老龄化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报告同时预测,到2050年,我国GDP的三分之一来自于老年人,“养老经济”将成为重要经济支柱,发展长期照料、健康养老服务大有可为。

  “这几年,‘养老经济’开始成为一个高频词,养老消费人群迅速扩张。仅从目前杭州的养老市场来看,各种养老机构层出不穷,数量远不是五年前能比的。”浙江杭州金色年华金家岭退休生活中心工作人员叶亮说。

  叶亮介绍,金色年华金家岭退休生活中心成立于2008年,是杭州第一家民办拥有200张以上床位的高端养老机构。

  “当时杭州的养老市场布局比较单一,基本就是公办养老院。”叶亮说,金色年华这样的民办养老院给了杭州老年人新的选择,配置的老年大学、国际交流中心、休闲娱乐中心、酒店式度假公寓等硬件设施,让老年人的退休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75岁的杭州老人张成已经在金色年华住了6年,除了逢年过节,平时都住在这里。据张成介绍,他女儿在美国定居。2004年,女儿把他们老两口接过去住了一年半,由于生活不习惯,仅过了一年多,老两口就回到杭州生活。

  “2012年老伴去世后,一些老朋友就推荐我住养老院。一开始我还有些抵触,但熟悉了养老院的生活后,就慢慢喜欢上这里。”张成说,在养老院吃得好,觉也睡得好,还能认识很多新朋友。

  《中国养老院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显示,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家庭结构小型化的发展,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机构养老或将成为未来养老体系的重要支柱。

  “这就对养老院所提供的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并且,不同年龄段的老人对养老院的需求也截然不同。”叶亮说,60岁到70岁的老人普遍喜欢“旅居式养老”,想在一些山好水好空气好的地方享受退休后的时光;而超过75岁的老人,由于身体机能老化明显,对医疗资源就更加依赖,所以对他们来说,距离医院近的医养结合的养老院就变得更符合需求。

  同时,在传统的全托养老院蓬勃发展的同时,日托养老院也广受大家的关注。据了解,日托养老院主要以身心较健康的老年人为目标群体,为其增加兴趣爱好、扩大人际交往提供了广泛的空间。老年人白天在日托养老院接受照料、参加活动,晚上再回到家中,既缓解了老人的孤独感,又可保持与家人的密切联系。

  4月初的北京已是春意盎然,北京市西城区广外怡乐园敬老院内的文化坊不时传来悠扬的曲子,这是60多岁的李达高在练习吹小号。不远处,老年活动室、棋牌室、书画室、舞蹈排练室、按摩室、心灵聊吧等十余个房间里,每间都有老年人活跃的身影。

  这样热闹的场面在广外怡乐园敬老院每天都会看到。据工作人员李达高介绍,广外怡乐园敬老院具备老年人日间照料和老年公寓的双重职能。“这附近小区多,老人也多,每天都有几十位老人来这里吃午饭、参加娱乐活动。”

  近年来,我国各地的日托养老院迎来快速发展期,这与老年人的养老观念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对2000余位居民走访调查,我们切身体会到了老年人怀有较深的居家养老观念。”通过挨家挨户地调查,李达高发现,独居、“空巢”老年人越来越多,他们恋家思友的街坊情结,担心熟人歧视的心态,使他们宁肯“独守空房”,也不愿到养老院。“日托养老院作为一种介于专业机构照料和家庭照料之间的新形式,对于老人以及无暇照看老人的子女来说,都不失为一种好选择。”李达高说。

  此外,养老服务也具有很强的延展性。“如今,一些第三方养老机构开始提供代购代买、上门理发、陪同就医等业务,服务形式越来越丰富。”小李说,未来,随着市场的发展,上门助老服务会是一块“大蛋糕”。


  2.走出医养结合的贴心之路

  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养老服务机构近3万个,养老服务床位746.4万张,其中养老机构床位数392.8万张,社区养老床位数353.6万张。居家、社区、机构养老共同作用,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正在加快形成,可供老年人选择的养老方式更加丰富。

  来到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化楼社区的小棉袄爱老居家养老服务驿站,记者老远就听到活动间内传来老人们聊天的欢笑声,周边社区的老人们正围坐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玩着康乐游戏。退休老人邹秋平就是其中的一员。

  邹秋平家住龙潭街道,距离养老驿站不远。由于退休后空闲时间多,平时娱乐活动较少,在养老驿站成立之后不久,她和退休的姐妹们就成了这里的“常客”。

  “我刚在驿站剪了个头发,才8块钱,比外面的理发店价钱便宜多了。”见到记者,邹秋平热情地讲起自己对养老驿站的感受:“过去,老人有一些需求或想找人帮忙,除了自己的儿女也不知该找谁,现在好了,有了这个养老驿站,不管有什么需要,大到体检、看病,小到吃饭、修脚,只要打个电话预约,就能有人来帮忙解决,还能提供上门服务,真的是非常方便,让我们老年人心里感到很安全。”

  “从2016年开始,北京市开始推行养老服务驿站。安化楼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是龙潭街道于去年10月份建成的规模较大的养老驿站。”北京市东城区小棉袄爱老居家养老服务驿站负责人王玲力介绍说,安化楼驿站结合区位优势和硬件设施条件,为周边老人提供了居家医疗护理、居家医疗健康等方面的服务。

  不同于提供长期床位住宿服务的传统养老院,安化楼养老驿站里的老人随来随走,驿站只提供临时性的生活服务,属于居家养老的一种创新模式。“政府在场地提供和硬件装修上为驿站提供了资金支持,这帮助我们可以在无障碍设施、功能性设施上做更好的调整,更专业、便利、安全地为老人提供服务。”王玲力说。

  为了给老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安化楼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设立了专用电梯,方便坐轮椅的老人来驿站享受服务。从电梯一出来,就是养老驿站的健康区,在健康区设有体检设备,老人每天通过刷身份证,就可以免费做各种身体检查,还可以将结果直接打印出来。驿站设有健康咨询室、理疗室。驿站内的康复大厅完全按照康复医疗中心的标准设计。驿站还设有日间照料室,术后康复期和有短期托管需求的老人都可以预约使用。因为有政府的租金补贴,驿站的服务价格要低很多。

  据了解,安化楼养老驿站服务范围主要包括周边的安化楼、新家园、夕照寺等社区,服务目前覆盖周边400到600位老人。

  服务好托底和扶助保障人群,是养老驿站的第一任务。安化楼养老驿站目前服务着290位左右保障人群,其中托底保障人群包括特困老年人、低保低收入家庭中的失能老人、失独老人。扶助对象则针对中重度失能的高龄老人。“他们生活困难较多,对养老服务有着强烈的需求。”王玲力告诉记者。

  驿站为社区老人提供居家养老的生活服务,成为老人与生活服务资源的链接平台。在老人的子女或保姆不能陪伴的情况下,驿站工作人员可以陪同老人出行、就医。同时,也可以满足老人个人护理方面的需求,包括理发、做饭、洗衣、修脚、小时工等。

  不仅如此,为了做好老人慢性病管理,提高老人生活品质,安化楼养老驿站还链接了东城区三甲医院的专家团队,为老人提供健康咨询服务。

  除了政府托底扶助之外,社区养老驿站的运营还需要进一步扩展服务范围,满足更多老人高品质的养老需求。“我们也在不断开发更多符合老人期待的服务项目,满足更多的市场需求。这方面的突破,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今后养老驿站的服务范围还会继续扩大。”王玲力说。

  3.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痛点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王浦劬认为,推进医养结合要避免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应当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责任共担机制、资源整合机制和跨部门协同机制,促进多方面医疗卫生和养老资源的共享、整合。

  按照国家“9073”工程,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人数比例为90∶7∶3,即97%的老人将以居家为主,和子女生活在一起或者依托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提供日间照料。

  为了实现这部分人老有所养,北京、广西、新疆等地都进行了探索。然而,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服务质量低,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

  一些从业人员反映,居家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例如,在北京市推行新医改和分级诊疗政策下,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工作量随之增加,全科医生和护士工作量大,人手严重不足,无法满足老年人上门医疗护理服务需求。另外,居家上门开展服务的标准、规范、收费及医保报销政策等也有待完善。

  “社区养老驿站由于受到资质限制,还不能为老人提供医疗方面的服务。”除此之外,邹秋平表示,“养老驿站的许多医养结合的项目,不能通过医保报销。如果老人需要相关服务,还需要花费较大的成本。”医养结合是老人在养老方面的重要需求,但是医养结合什么时候落实、怎样落实这些问题还需等待进一步的方案。

  此外,当前养老市场的不成熟,以及老人在养老方面的消费观念还比较保守,也是社区养老机构在经营当中必须面对的痛点。

  “为了解决养老驿站经营的痛点,保证产业发展的持续性,我们依靠规模化、集约化运营来降低成本。”王玲力为记者算了一笔账,“比如为老人提供上门修脚的服务,最早老人可能要花费100元,但通过我们统一安排服务的时间、集中地点,就可以取得较高的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老人现在只需要花费60元,集约化对于提升老人生活品质和社区养老驿站的运营效益都是有益的。”

  “此外,我们会尽可能地链接社会资源,比如说我们是北京市第一家与美团合作并通过美团配送员为我们配餐的驿站。这使驿站降低了不少人工成本。”王玲力说。

  4.老人“可承担”,企业“有回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养老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业,对在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等服务的机构给予税费减免、资金支持、水电气热价格优惠等扶持,新建居住区应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改革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

  在多种养老模式并存的现状下,如何将分散在医院、机构和家庭的医、护、康、养服务整合,为老年人提供全过程、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养老服务,成为一个关键。

  “养老应向系统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由政府、市场、家庭和社会共同推动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并使第三方机构、政府和家庭形成三方共赢的局面。”叶亮认为。

  面对养老服务的急迫需求,国家连续出台多项养老服务业支持举措,一些地方在降低养老服务业准入门槛、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等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位于上海虹口区的彩虹湾老年福利院,2月26日刚刚开业。该福利院共提供养老床位860个,数量为上海中心城区公建民营养老项目之最,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由上海市虹口区投资建设,由央企国投健康与民营企业康乐年华联合运营。这种城企联动、公建民营的创新养老模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福利院内设有内科诊室、中医康复及其他一些相关科室,具备自理、介助、介护、特护多种功能,为老人提供养、护、医、康全程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这家老年福利院还创新推出了一项“时间银行”的举措——义工为老人提供服务的时间会存储到“时间银行”里,以后可以兑换自家老人或者本人在福利院里享受其他义工提供的免费服务。

  “福利院饭菜每天都不重样,不仅色香味俱全,还根据老年人身体状况和健康制订菜谱。”一位工作人员说。除了午餐向周边社区老人开放之外,彩虹湾老年福利院还将院里的康复器材也向社区老人免费开放。目前,首期50张试运营床位已经推出,150多位老人前来登记预约。

  据了解,彩虹湾福利院之所以人气旺盛,价格适中是个重要因素,这得益于地方政府、央企、民企的有效联动。具体来说,上海市虹口区政府的投资极大降低了包括物业费用在内的项目成本,国投在微利基础上带头推进产业化进程,为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铺路搭桥,发挥民企在养老领域的作用。

  “养老产业不是个夕阳产业而是个朝阳产业。我们要加大投入,在微利基础上逐步探索建立养老产业的营利模式,为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探索新路径,让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得到满足。”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会生表示。

  专家认为,通过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实现企业建设运营成本和服务价格双下降,既可以让老年人购买服务“可承担”,又可以使企业提供服务“有回报”,形成多赢态势。可以预见,随着我国迈向老龄化社会的步伐不断加快,养老产业正迎来发展的春天。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中国老龄网  

GMT+8, 2024-11-24 13:33 , Processed in 0.176827 second(s), 3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