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网 wdzb.org.cn

[切换城市]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杂文] 互联网+,我们或可归园田居

[复制链接] 地区:
天下好文
互联网+,我们或可归园田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不老翁 (小学一年级) | 转载 瞭望【国是论】 |
2015-3-21 11:10 |查看: 2406|回复: 0
转载 瞭望【国是论】
本帖最后由 不老翁 于 2015-3-21 11:21 编辑


       我们的乡村,能否在冷清凋敝与大拆大建间,寻一条既留得住乡愁,又生机盎然的发展之路?

       过年回江西老家,有两件事值得一提:

       一是旁听了县政府召开的返乡创业大会,才知道作为农业县的家乡,也开始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了:不仅成立了电商协会,有了电商园区,我还在县城大街上看到了好几家淘宝实体店;二是在村子里时,我通过手机微信里的寻找“附近的人”,居然找到了好几位村里的小伙伴,天各一方的我们从此开始了新的联系。

       这两件事如春分时节枝头的芽蕾,让人喜悦。在互联网已改变了城市的今天,“互联网+”改变乡村的时代是否正在开启?

       另一件回乡偶遇也值得一提。一位中学老同学告诉我,她现在不在县城开农具店,而是回乡“务农”了:“在老家包了100多亩田,雇人种水稻”;另一位中学同学则贷款在荒山之间办起了养猪场,生猪环保指标高,甚至卖到了香港。

       故乡一直在那里。与所有出身农村通过高考跳出农门的“候鸟人”一样,每年春节前后我都往返在北京-家乡的迁徙路线上,一年一度,习惯而茫然。

       我们这些往返于城乡之间候鸟人,其实都是旁观的见证者。眼见蓼草在寂寂庭院中疯长,自己幼年玩耍的村庄一年年如何变老、荒凉,新生的楼房公路旁快速生长。事实上,因为这个国家变化如此剧烈,很多人潜意识中希望有一个不变的梦中故乡,以维系和安慰心灵之舟,但是他们或曰我们注定要失望。

       我的父亲就是数千万留守故园的空巢老人之一,他对我说:“若我离开,跟你去了城里,这栋老屋没人住,只要一年半载,就会烂掉甚至垮塌……就这么怪,屋子要有人住,才不容易朽坏。”

       这个生活经验发人深思。“屋子要有人住,才不容易朽坏”,哪怕住的只是一位古稀老人。

       中国广袤乡村与田野的前途命运,也是如此。

       它们取决于有没有人留下来,什么样的人留下来。而这又取决于留下来的人,能从乡村得到什么。

       据新华社报道,目前中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其中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农农民年龄已接近60岁,“老人农业”现象已成为困扰中国农业发展的现实难题。

       对于我,父亲留守的老屋就是中国乡村与农业处境的一个象征,父亲百年之后老屋怎么办?那些老农衰老之后,谁来继承大地上古老的田野与房屋,并让它们焕发新的生机?

       我看到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官方政策的确带来了变化。

       乡村都修好了水泥路,原来只有一条主街的小县城现在扩大了好几倍,也开始出现堵车。从我的村子到县城的新公路两旁冒出了大量楼房,有工业园区,有私立学校。

       政府在村口统一设置了垃圾投放点,还在村内放置了几处垃圾桶,但是村里却一直没安排好清理垃圾桶的人,仍有大量垃圾按照老习惯抛洒在房前屋后。有人利用老井和老屋养猪,排出的污水穿村而过,臭气熏天。

       原来清澈甘甜的水库水已经被上游一家养鸡场及养鱼的水库承包人污染得无法游泳了。因为用气、用电,烧柴的人少了,田野与山上的草木倒变得格外茂盛。

       很多人将自己的农田转租给了像我同学那样的大户。即使仍然自己种田的农民,也可以在农忙时请人用农机耕种收割,相当于业务外包。我有一个本家亲戚就买了打田机与收割机专门帮人干活,购买农机政府还会提供专门补贴。

       加上除草剂、化肥、农药的普遍使用,父亲说,现在种田比以前舒服多了,不仅轻省,产量还增加了。只是没有人仔细检测田地与作物的质量变化。

       中国乡村的变与不变就是这样复杂,让人喜忧参半。

       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曾这样描述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愿景:“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写道:“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繁荣农村,必须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加快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说得真好。

       如何推动美好愿景在广袤田野上成真?

       我们需要分析研究作用于乡村人心的每一种力量及其效果。归根结底要看能通过什么样的好处将什么样的人长期留在田野与乡村。我们希望留下来的不仅仅是无奈的老人,还有心怀梦想、诗意栖居的青壮年。

       一般而言,乡村比城市更清新的空气,更甘甜的水,更放心的食物,这对今天都市人是有吸引力的。留下的年轻人不可能再简单地重复父辈的日子,为他们所需的精神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便很重要。

       比如网络。如果没有它,我和15岁的儿子春节在家乡的日子会很难熬。因为村里没有图书室,没有运动场,即便从留住年轻人的角度讲,互联网进入乡村也功德无量。只是有关部门还需降低乡村上网费用,我在老家用手机上网20天花费三四百元,这对多数村民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事实上,建信息高速路不会比物理上的高速路更昂贵,但其对中国乡村发展意义深远,需要政府下决心。

       多年来政府总是在号召支农、反哺三农,但是任何外来的一时的补贴、支援都不如激发乡村人追求自身进步的动力与潜力,互联网就是可能达到这种效果的神器。

       在媒介稀缺的乡村,互联网的作用与意义可能比在城市更大。因为它可以让乡村与城市直接共享精神资源,几乎毫无环境成本地为村民提供接触世界、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机会。当城乡之间的信息路网完全畅通时,谁还愿意费力跑到大城市堵车吸霾呢?

       帮助多数村民能用上互联网,将是继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视之后中国乡村又一个具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据报道,截至2014年10月,中国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超过91%。但其实真正使用互联网的村民比例大大低于城市居民,城乡互联网普及差距在不断拉大。除了补贴种田、农机、盖房、沼气,政府是否也该对村民上网进行补贴或实行差异化价格呢?

       在教育培训村民使用互联网方面,政府与政府掌握的教育体系、传媒体系也大有可为。当上网更便宜,物流网络也逐步延伸,村民普遍学会上网,互联网在乡村与城镇也将成为创业与农业现代化的利器。那时我们在故乡不仅仅可以使用微信聊天,看公开课,还可以开微店、淘宝店,可以将乡村的产品直接卖给城里的消费者。

       那时的乡村怎么还会缺少年轻人呢?

       当互联网将城乡真正连成一体,中国大地上最深刻的改变就会发生。希望有朝一日,作为一个写作者,我可以回到故园安居,一方面通过网络写作与发布,同时还可以亲近田野,这是比陶渊明还要美妙的归去来。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中国老龄网  

GMT+8, 2024-11-24 05:43 , Processed in 0.171492 second(s), 3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