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养老有多难?!
时间: 2015-3-31 16:13 发布者: 西子 查看: 1777 回复: 0
楼主
西子 ( 小学一年级) | 转载 金华晚报 记者董金姣 |
2015-3-31 16:13
|查看: 1777 |回复: 0
转载 金华晚报 记者董金姣
本帖最后由 西子 于 2015-3-31 16:36 编辑
提示: 父母生儿养女一辈子,老了,如何安度晚年成了现实难题。
近日,记者听到两位老师的家庭故事,都跟父母养老有关。他们都是有孝心的人,但在照顾老人的过程中,也有不少现实的不容易,怎样让老人得到好的照料,自己的小家庭又不受到太多影响,照顾父母的“双赢”策略他们在不断探索……
91岁母亲接回家后情况变好了
今年56岁的王老师是武义人,目前常住金华。前天下午,大哥来接班照顾母亲后,他又从武义赶回金华。在家换了一身衣服后,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义乌女儿家,看望前不久刚出生的小外孙女。
王老师的母亲今年91岁,此前在武义城区一家养老院里住。上周五,他正在金华开会,接了一个电话后,跟工作人员说:“我老娘快不行了,我得马上回武义。”
王老师赶到敬老院,发现母亲状态很不好。奇怪的是,把母亲接回家后,奇迹发生了:母亲的状态又好回来了。在老家那几天晚上,都是王老师一个人陪母亲,老家靠山,环境静谧。晚上,母亲会说一些看到鬼的话,他虽然是一名老师,但在静谧的乡村夜晚,心里仍不免感到丝丝恐惧。
王老师现在还在任教,校领导听说他母亲的事后,说老人要紧,准他假照顾母亲。但王老师知道,请假照顾母亲不是长久之计。王老师的母亲生有4个子女,两个女儿在上海,一个儿子在武义,一个在金华,即王老师。如何照顾母亲,大致有如下方案,一放养老院,二兄弟姐妹轮流照顾,三放到一个人家里照顾。
王老师说,养老院条件、管理水平有限,加上母亲的观念问题,母亲可能更适合在家养老。但是,在家养老,谁来照顾,又是头痛事。4个子女各有各的困难,所以,如何安置母亲,估计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商量好的。
92岁高龄父亲“转场”养老
“原来大家担心父亲的情绪、生活和照顾问题,现在看来都不是问题。父亲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有吃有睡就行了。养老院其实比家里吃得好,而且有专门针对老人是饭菜,品种丰富……”王老师关于母亲的养老困惑,浙师大的邓大勇老师目前刚刚解决,此前他为了父亲的养老问题可是想了好多套力争“双赢”的方案。
邓老师是江西人,92岁的父亲是离休干部。前不久他把父亲接到金华,目前入住在养老院,他和妻子每天至少看一次父亲。3月25日,老家的老干部局等部门领导还特意来金华看望他父亲,父亲感到特别开心和自豪。
去年12月,邓老师的父亲病危,在金华治疗过一段时间,病情好转后又转回了江西老家。父亲自理能力差,照顾他成了全家的大问题。兄弟姐妹商议了多个方案,其中一个获得了认同:由邓老师的妻子与弟媳每人轮流照顾父亲两个月,三姐妹每个月轮流10天帮助妻子或弟媳。
可实行了两个月后,这个看似大家都分担了照顾父亲重任的方案,在邓老师看来实际上是把大家都拖累了。5个家庭的生活都深受影响,妻子或弟媳回老家照顾父亲,她们很难再干其他事情;姐妹们每个月花10天时间在老家,也同样被拖累。
邓老师说,照顾父亲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如何做到既能照顾好父亲,又不让5个家庭都受到影响,他和妻子商量了4个方案,但都遭到了反对。病愈后,本想在老家养老,因为老家的环境、习俗、人员、语言等都熟悉,这样的环境对父亲好。但因为缺乏照顾父亲的主力,3月11日不得不再次转到金华。
■记者手记
轻松养老有多难?
王老师和邓老师面对的父母养老问题,在老龄社会下有一定的共性,身边很多家庭也会有类似的烦恼。
子女多的家庭,老人的照顾方式多以轮流照顾为主,邓老师把这形容为“转场”。在记者看来,被“转场”的老人更像是陀螺,一张摇椅难以长久而固定地安放一处。
邓老师是长子,是他家照顾父亲的主力军。今年1月,父亲“转场”老家时,他的心情很矛盾:既希望父亲留下来,又希望父亲回去。父亲在他家生活比在老家更好,妻子照顾父亲也很用心。父亲年龄这么大,他们一家都非常心疼,都希望他活得更好。但是,父亲在他家前后生活了约5年,确实给他家带来不少负担和不便。
邓老师有写QQ日记的习惯,仅父亲的照顾问题,就写了好几篇。正如他的好友留言所说:楼主真是孝顺之人。不过这个是我们的现实难题,谁家都有老人,谁都有被照顾的时候,可是,怎样既能照顾到老人,又能不拖累更多子女,也就是轻松养老,确实是一个很严峻的现实问题。
兄弟姐妹之间好商量,多些亲情,少些计较,家庭和睦,也许,老人安稳养老不难;观念开放,不惧养老院养老,也许,子女也会轻松一点;也许,社会养老环境再好一点,轻松养老也会容易些。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