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蛎子 于 2015-6-30 15:00 编辑
当你看到一位62岁的老人在照顾一群80多岁的各类失能老人时,那场面无疑是震撼的。姜绍菊在这个已经需要别人照顾的年龄里,仍每天承担着连年轻人都难以负荷的重担,我在与她和她的老人们共同度过了一个下午之前,无论如何不相信她能做到。
一次日本游
让她有了“养老梦”
“养老”是个人人看上去都头疼的词儿。姜绍菊照顾过近百位高龄失能老人,我很好奇她是怎么在退休不久就冲进了这个行业。她说,这个想法最早在20年前就有了。
1993年,她公出去日本要呆一个月左右。有次走在一处僻静的小巷时,突然有人用汉语轻声地招呼她。她吃惊地发现,一个中年女人正从小院的窗户里含笑朝她望。经交谈得知,这个中国女人打工的地方是个家庭型的养老院,由于多年离家,很思乡,看到中国人就想叙旧,说说中国话,以解乡愁。
此后的一个月,姜绍菊只要没事,就去和那个女人唠嗑,女人也趁老板不在,偷偷地让姜绍菊进屋参观小坐。姜绍菊那时才第一次见识到什么是养老院,什么是养老,也在与女人的闲聊中初步完成了关于养老的知识储备,同时萌生了将来自己也要做这一行的想法。
2003年,从大连一家大型酒店退下来的姜绍菊被很多酒店争相聘请,干了不到一年,姜绍菊因为还是放不下她的“养老梦”,辞了月薪几万元的工作,开始了她的“养老”探险之路。
家庭型养老院
更适合失能老人
探路11年:照顾近百位高龄失能老人
姜绍菊的家庭型养老院深居在三八广场附近一座普通的居民住宅楼里。一梯两户的走道里看上去与别的普通住户没什么两样。进到屋里才觉得别有洞天。十七八平方米的客厅里老人们排排坐,其他五六个房间里每屋2至3张床。屋里所有床具卧具简洁干净,被褥叠放规矩整齐,除了必要的生活物品没有什么多余的摆设,看上去更像一家小型旅店。
酒店服务业高管出身的姜绍菊把她的家庭型养老院打造成这种小而精的模式,自有她自己的一番道理。
她说,做养老院要考虑很多因素,做出一种选择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最主要的就是养老院的规模,决定了你应该接纳什么年龄段、什么身体状况的老人,而这些又反过来决定了养老院的费用和声誉,所以,关键是选择一种适合自己做的养老院模式。
当初她没有多少钱,但好在房子产权是自己的。另外,她自觉是干酒店出身的,干养老也是做服务业,所以心里有点儿底。再者,当时有实力的人都热衷做大型养老机构,还很少有人尝试小型养老。用自己在居民楼里的房子做养老院的模式一旦确定,收什么样的老人呢?十年不间断对养老问题的研究,使她很容易就想到,年龄更大、自理能力更差的失能老人对外部环境和活动场所的要求不高,更适合在家庭型养老院里养老。于是,她把更多的经费用在了改善老人的吃穿用度、医疗保健护理及老人的业余精神生活的安排上。用她自己的话说:我就是捡大型养老院的漏儿。
这种“漏儿”不好捡她也知道。比起生活能自理的老人,照顾失能老人的风险更高,需要付出的也更多。在姜绍菊的养老院里,22个老太太中90%都是老年痴呆患者和中风后遗症病人,其余也都是80多岁腿脚不便的失能老人。不过,她愣是靠自己的努力使入住率几乎达到了百分之百。
对未来养老市场发展充满信心
创业经验:捡大型养老院的漏儿,找到适合自己的养老院模式
尽管姜绍菊看上去只有50多岁,但长达十多年的操劳让她疲态尽现。我问她接下去怎么办,她欣慰地说,儿子已经接过了她的“枪”。38岁的儿子辞去了外资公司的工作,开始全面介入养老院的日常管理。这种抉择来自他们对中国未来养老市场发展的信心。
据国家统计局数字,2015年中国60周岁以上老龄人口2.1亿,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而有报告显示:2030年到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两个劳动年龄人口就要抚养一个老年人。姜绍菊说,未来所有与养老相关的行业都会蓬勃兴旺,如老年用品及上下游生产链、上门服务、养老院等等行业的需求将会远远超过其他行业。
她指导过许多慕名而来的创业者,并把自己的经验和盘托出。她说,做养老院和做商业很相似,一家店做得好没有用,只有形成规模,促进竞争,大家才能都赚钱,这个行业才能发展起来。做养老院有些特殊性,想以此养家糊口,难免在遇到一些困境时坚守不住,所以有资金实力的人应该先走一步,想明白这个行业的未来前景,加之国家政策有所鼓励,大连的养老事业会进步得更快一些。
现在每张床国家给补贴100元,上海是300元,虽然钱并不多,但对这个产业是一个积极的导向作用,同时政府对与养老相关的政策法治环境建设上也应该多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