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人工湖 于 2015-8-13 18:07 编辑
今后,北京现有公办公营养老机构将正式向民营资本开放,民资参与北京养老院建设范围再扩容。昨日,北京市民政局召开发布会,解读日前该部门接连下发的一系列有关本市公办、公建养老机构引入民营资本的新政。会后,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除目前已确定未来新建养老设施逐步交由民营资本运营外,北京还将逐步探索将现有的公办公营养老机构向公办民营方向改革。据悉,现阶段,市级、区级将分别确定2-3个养老机构率先试点,未来再逐渐推开,加强民营资本在本市养老领域的介入深度。
“传统”养老院走上改革路
像北京第一福利院这样长期以来价格低廉、一床难求的政府投资兴建的养老院,被称为公办公营的养老机构。“职能定位不明确、管理体制僵化、资源分配与利用不均衡、价格畸形等问题确实令北京的公办养老机构长时间存在结构性矛盾。”李红兵表示。因此,业内认为,即使是起着“兜底”作用的公办公营养老院,也到了需要进行市场化改革的阶段了。
李红兵介绍,此次北京决定在已经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运营新建公办养老机构的基础上,逐渐在现有的公办公营养老机构中实施公办民营。“初期,本市将从市级、区级两个层面分别找2-3家养老机构进行改革试点,目前区县与市级相关部门正在商定相应实施细则。”
据市民政局福利处副处长李树丛透露,目前本市公办养老机构共有210余家,其中有60多家已经备案为民营,理论上剩余的150余家应该仍然是公营的养老机构。“已经转为民营的公办养老机构大多是此前各区县在规范性政策未出前进行的尝试,改革的方式、流程等都各不相同,而今后的改革,区县可以在存量中选择试点探索。”
李红兵透露,公办公营养老机构的民营化改革将主要以两种类型作为主要探索方向,一种是整个养老院全部实施公办民营改革,彻底将原有的运营单位交由民营资本;另一种是把原有公办公营养老机构内部中的部分区域或功能,交由社会专业企业、力量承接。
“民营化”带来市场化调整
对于引入民资是否会影响价格,李红兵坦言,老人对于养老院价格十分敏感,不太容易接受价格调整,然而他也不否认目前确实有抱着“占位”心理去公办养老机构排队的市民。业内表示,这些已经在排队但是不符合北京所规定的“兜底”范围内老人,可能就需要面对改革后的公办养老院通过相对更市场的价格。
李红兵表示,公办机构改革后,将分类对待排队的老人,即对于失能、高龄老人将优先考虑。因此,据介绍,改革后的公办养老院,基本养老服务保障对象的基本养老服务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按照保障对象分类收费原则,由养老机构所有权方与运营方协议确定;接收基本养老服务保障对象以外的老年人,收费标准实行市场调节价管理,收费标准向上级民政部门报备后实施。然而,膳食费、个性化服务费等非基本养老服务收费项目实行市场调节价管理,由养老机构按照非营利原则自行定价,向上级民政部门报备后实施。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费执行本市医疗项目收费和医疗保险基金等有关规定。
此外,本次改革的一大变化是今后将不再对进行民营的公建养老机构收取租金,而改为留存风险保障金和管理发展资金,即将养老机构的盈利转化为继续支持养老机构的改善和发展。
不只做“帮手”
北京商报记者采访多家养老企业后发现,本次新的改革方向公布以后,民营资本进入公办养老机构的热情有了明显提升,此前对于参与新建公办、公建养老机构经营还抱有谨慎态度的部分企业,甚至动了参与改革试点运营方竞争的念头。
某养老企业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此前对于入驻公办、公建养老机构热情不高,主要是由于这类新建机构大多可能会面临位置偏僻、没有固定客户群等问题,原本企业就无法通过这类项目获得太多利润,如果品牌效应等又无法实现,或者实现起来难度过大的话,企业确实不太愿意涉足其中。
“北京已有公办公营养老院大多都是200-300张床位的中型规模养老院,硬件设备设施投入比较到位,而且最重要的是地理位置基本都十分优越,有着非常固定的客源,这种条件对于养老企业来说确实是非常难得的,因此不少经营者都会对运营这类养老机构显示出浓厚的兴趣。”上述负责人表示。
不过,该负责人也表示,企业在参与现有公办公营养老院经营前还是希望政府明确,民资在获得这样机会的同时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更重要的是,运营的同时是否能在机构中体现企业的品牌,而不只是作为隐藏在第一福利院背后的“帮手”。此外,上述负责人坦言,由于这类养老院部分员工对于入住老人十分熟悉,民资运营方大多会希望能够留下一部分老员工,这一团队的编制、薪酬如何调整也需要政府给出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