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网 wdzb.org.cn

[切换城市]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养老机构] 社区嵌入式微机构的“连”与“转”

[复制链接] 地区:
社区嵌入式微机构的“连”与“转”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加菲猫 (小学二年级) | 转载 燕园老龄产业 |
2015-9-15 15:55 |查看: 2664|回复: 0
转载 燕园老龄产业

       近两年,“嵌入式养老”作为一种全新的社区养老模式开始在上海推广,其内容是依托“社区嵌入式微机构”(以下简称“微机构”),实现生活半自理、轻度失智失能老人在家门口养老,并将服务向周边辐射,上门为老人提供专业护理等服务。从现有的微机构来看,大体上具有以下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小”,微机构大多只有1000平米左右,50张床位以下,甚至是几百平米,一二十张床位。二是微机构“嵌入”在社区之中,与社区环境融为一体。让老人拥有熟悉的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社区环境,从而便于得到家庭成员的照顾,满足精神赡养需求。微机构的建设是希望通过以点带面,实现“机构-社区-居家”养老三位一体,最终实现“嵌入式养老”的基本目标。

       但上述特征主要是对微机构发展方向和服务模式的概括,并没有涉及微机构的服务本质。从现有微机构的发展情况来看,大多数微机构养老的服务功能与传统养老机构并无区别,至少在服务上仍然以长期托养为主。笔者以为,微机构要发挥更大作用,必须要有自身特点,走与传统养老机构的差异化路线。因此应将微机构置于整个养老体系的大背景下考虑,从与其他养老方式的关系中定位自己“角色”,若按常规机构来定义其功能有些欠妥。笔者以为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重新认识和思考微机构:

       一方面,连——社区嵌入微机构不是简单的养老机构微缩版,而是连接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之间的“连接器”。现在,我国养老形式十分严峻,以上海为例,2015年上海每3人中就将有1个老年人。另据统计,上海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约占本市60岁及以上人口的7%,达23万人,并且以每年增加1万人的速度发展;此外,还有18万失智老人。而独生子女政策实施至今已30多年,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家长已步入晚年,“4-2-1”的家庭格局日益成为主流,家庭负担极为沉重。一旦出现失能失智老人,负担之重更是难以想像。据调查,高达83.1%的受访者在父母养老的问题上感觉有压力,而“不想拖累家人”在历次调查之中都成为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被提及比例最高的原因,每次提及率都超过50%。由此可见,无论站在老人或家属的角度,社区居家养老更像是一种“不能够”的选择,而机构养老则是“不得不”的选择。但在我国,机构养老只能解决极小部分人的养老问题,而剩下的失能失智老人中,如果没有其他照护资源的支持,要想实现社区居家养老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这也不并意味着家人就该请保姆或者送到离家较远的养老机构,因为这样反而会导致这部分老人晚年生活质量不佳,加速老人身心功能衰退和社会关系萎缩。所以社区居家与机构养老之间必须要搭建“桥梁”,也就是过渡平台,微机构作为社区养老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而且可以发挥这种作用,但前提是必须要有短期寄养功能。只有这样才能连接居家与机构养老这两种模式,填补中间的空白部分,形成梯度衔接机制,串起居家、日托、短期寄养、长期托养的完整养老链条。

       另外对家属来说,长期照护失能失智老人也会降低他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完全丧失自己的生活,因此他们有时也需要从繁重琐碎的照护生活中得到“喘息”。还有像家属短期外出、老人大病出院等情况,都会对短期寄养有需求。若微机构具有短期寄养功能,家属有事需要外出一段时间的情况下,就可以放心将老人托管在微机构;或因长期照顾老人而感到筋疲力尽时,微机构也可以承担起短期照护老人的职责,使家人享受到一定的喘息时间。这样社区照料资源才能真正意义上为社区居民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也可以为更多老人实现居家养老提供帮助,使他们不至于过多依赖养老机构。

       另一方面,转——社区嵌入微机构是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之间的“转介器”。所谓“转介器”,就是说微机构不仅要发挥过渡平台的作用,还要对服务对象起到筛选、分流的作用。微机构与当前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相比,其针对性、专业性更强,可它毕竟不同于大型养护机构,为老人所能提供的资源也很有限。所以微机构应定位的服务对象就是居家养老有困难,但还不至于要完全依赖机构照料的老人。

       同时,微机构应发挥规模小、成本低、运营灵活等特点,通过精细化的科学管理,减少服务流程上不必要的、重复的环节,提高运营效率和床位翻转率,最大限度的发挥微机构服务覆盖面。比如,通过评估、计划、实施、调整等一系列环节,将社区轻中度失能长者、大病出院无法立即回家的老人经过细心照护后送回居家,从而与需要长期照护的老人进行有效的分流。由于微机构就在老人家附近,因此应鼓励老人离家不丢家,周末和节假日尽量选择回家享受天伦之乐;更应鼓励老人在身体功能恢复到一定程度后,能从微机构“毕业”,回归社会与家庭。老人回家后,微机构可以简化服务包,继续投送居家和日托服务,实现居家长期照护无缝对接和转介。对于情况恶化,已经完全失能的老人,微机构应转介至更为专业的康复机构或专业养老机构,从而腾出服务资源为更多有需求的老人提供社区照料支持。

       微机构作为上海等特大型城市社区养老的新尝试,具有显著的“低成本、高覆盖、易复制”的特点,相信随着其发挥好“连接器”和“转介器”这两个特色功能,势必将会为更多失能失智老人和家庭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也将成为我国特大型城市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破解养老难题的又一有效途径。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中国老龄网  

GMT+8, 2024-11-25 23:31 , Processed in 0.183109 second(s), 3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