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保健品诈骗“四大陷阱” 专家支招巧防“忽悠”
时间: 2016-9-26 14:57 发布者: 风吹草地 查看: 2207 回复: 0
楼主
风吹草地 ( 小学一年级) | 转载 新华网 |
2016-9-26 14:57
|查看: 2207 |回复: 0
转载 新华网
近日,有媒体报道,深圳一个老人被保健品销售公司忽悠,4年里花了60多万买保健品,整个房子到处都堆满了,最后闹得与儿女反目。近年来,老年人被忽悠买保健品的事件屡屡见诸报端,而且痴迷保健品的老人越来越多。据中国保健协会最新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保健品的销售额约有2000亿元人民币,而老年人的消费就占50%以上。那么,这些骗子是如何设局让老年人上当呢?又该如何正确选购保健品呢?新华网健康频道一一盘点。
陷阱一 混淆保健食品与药品概念
某些经营者利用老年人对保健食品和药品概念不清、存在理解误区的弱点,暗示保健食品具有治疗效果,甚至捏造出各种功效。有些保健食品广告则含有绝对化用语和不实承诺,声称“包治百病”、“比药品还有效”,使用“根治”、“药到病除”等字眼,或以“无效退款”、“无毒副作用”等虚假承诺诱骗消费者。但事实上,保健食品不是药品,并不具有治疗功效。
陷阱二 虚构“权威证明”骗取信任
某些商家发布非法保健品广告,假借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医疗机构、学术机构或行业组织的名义和形象,为其保健品的功效作背书,还有保健品广告含有无法证实的所谓“科学或研究发现”、“实验或数据证明”等措辞,从而诱导老年人对相关保健品功效深信不疑。
陷阱三 假借送赠品或免费试用等方式揽客
有些商家就通过“赠药”、“免费试用”、“发放礼品”、“抽奖”等方式,吸引老年人参加各种促销活动。促销现场往往气氛热烈,并请所谓的患者现身说法,甚至雇人制造争先恐后购买产品的假象,给老年人造成不买就没有了、不买就吃亏的心理暗示,使老年人不知不觉中被“洗脑”,进而花钱购买大量产品。
陷阱四 组织免费讲座或免费旅游兜售产品
有些商家名义上是开展免费健康讲座、免费旅游活动,实际则是为了兜售保健品。邀请所谓“专家”、“教授”、“医生”现场谈养生,有些老年人因为盲信“专家”的话而买入保健食品或保健器械,少则几百元,多则上万元。另有老人在参加义诊咨询、免费体检后,偏听偏信“医生”建议,把治病的希望全都寄托在保健品上,甚至拒不遵循正规医院医嘱,导致身体状况越来越差。
那么,在选购保健品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王中表示,首先要正确认识保健食品。“保健食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适宜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要把保健食品视为药品可以治疗某些疾病。”王中说。
其次,老年人选购保健食品时还应仔细阅读说明书,认准外包装上的保健食品标志和批准文号。“很多老年人去公园、酒店去听讲座课切不可盲目,一定要选有品牌的正规的企业的活动。有些不法分子利用这种消售模式夸大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给保健产业造成不好的影响,给消费者带来伤害。”王中说,要详细查看产品标签和说明书,看看产品是否适合自己服用,通过学习了解健康保健知识来指导自己消费保健产品。王中强调:“老年人大都、体弱多病或患有慢性疾病、儿童及青少年、孕妇要谨慎选择。”
最后,王中说:“要正确对待广告宣传。人群中个体的差异很大,不要盲目相信广告里的用语,不要轻信结果如何有效的证言。慎重看待明星在广告里的宣传,不要轻信药店、商场、超市里所谓专家的夸大宣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