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家中养老 烦恼咋消
时间: 2016-9-28 10:34 发布者: 苏打水 查看: 3896 回复: 0
楼主
苏打水 ( 小学二年级) | 转载 《人民日报》( 2016年09月26日 23 版) |
2016-9-28 10:34
|查看: 3896 |回复: 0
转载 《人民日报》( 2016年09月26日 23 版)
本帖最后由 苏打水 于 2016-9-28 10:36 编辑
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分组审议时提出,要为居家养老提供更多保障。
据预测,本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超过4亿,达到峰值。作为养老的主要方式,居家养老就是自家养老吗?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赡养老人会遇到哪些困难呢?各地在居家—社区养老方面又有哪些新探索?本版今日起推出“关注居家养老”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当你老了,怎么办?”记者走进3户老人的家中,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无子女老人
高龄养老,“自身难保”
在南京市建邺区迅捷清荷北园老年人服务中心,记者见到了坐在轮椅上的尤宝荣。老人已经93岁了,而他老伴儿王文英也已经87岁了。
去年9月之前,老两口住在南京市建邺区莫愁湖街道沿河村的一套4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老两口没孩子,王文英也没工作,靠着尤宝荣一个月3000多元的退休工资养活着两个人。
尤宝荣自1983年退休后,生活也越来越简单。头几年,尤宝荣还帮人漆家具,但后来不再做了,王文英也不再帮人带小孩了。“我也老了,别人也不放心我带了。”王文英说。
尤宝荣喜欢四处转转,但通常就是看看南京市区的免费景点。当被问及去过哪些远处时,老人说:“我去过北京,玩了20多天。看了好多地方,天安门、故宫、长城……”不过,因为老伴王文英不喜欢出去旅游,尤宝荣后来就没再出过省。
2013年,因为王文英没有收入,政府为她购买了一周两三天的钟点工服务,每周有人上门帮她买买菜、做做家务,不需要老两口出一分钱。但随着王文英的身体越来越差,政府购买的服务项目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尤宝荣开始自己掏钱购买服务。“她生病了,要有人送她去医院,回来了也要有人照顾,一个月要花5000块左右。”从这时起,尤宝荣每个月已经入不敷出。
2015年,王文英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因为心脏不好,她先后住院治疗3次。
老伴儿住院,要有人照顾;去医院复查,也要有人陪同;在家,也要有人做饭……种种问题接踵而至,已是92岁高龄的尤宝荣老人,照顾自己都不容易,“要是她在家里出事了,可咋办?”尤宝荣开始考虑请一个全职保姆来照看老伴,但一问南京的行情,一个月最少也要3500元,还不包括3个人吃饭的钱。靠尤宝荣的工资,显然不够。
在家里养老,已成为越来越难的事。尤宝荣开始去找养老机构,但转了一圈下来,发现自己看的公立养老院,设施不能满足他和老伴两个人居住的需求。民营养老院,设施是好,但是价格太高,自己负担不起。
去年9月,南京市建邺区迅捷清荷北园老年人服务中心开始运营时,老两口看过一番。半个月之后,他们卖掉了不到40平方米的房子,住进了这里。“他们每个月付6000元,有全程的护理和单独的房间。”南京市建邺区迅捷老年人服务中心院长郭小迅说,“之前政府购买服务时,我也给老人服务过,他也对我们很满意。所以,这次服务中心建好了就过来了。”
“现在什么都好,就是饭菜不合我的口味。”尤宝荣说。
“大锅饭,众口难调,只能给老人单独提供调味料。”郭小迅一边解释,一边将有些疲惫的老人推回房间午睡。
儿女双全老人
孩子在外地,照顾不容易
七尺见方的庭院,二层楼高的洋房。对于河南孟州谷旦镇赵村的张爱琴来说,“这个家太大了”,她时常觉得冷清。
“现在,家里只有我和老伴。”张爱琴正忙着给老伴端水送药。他的老伴患有类风湿,最近两年已经不能自理生活,“起身下床的时间,越来越少。”每到发病,张爱琴就要骑着电动三轮车,拉着老伴去乡卫生所或县城就医。
虽然张爱琴有一双儿女,但要强的她不想给儿女添麻烦。“闺女嫁到了郑州。儿子在县城工作,刚添了孙子,都挺忙的。”平日里,照顾老伴儿的重任就落在了张爱琴一人肩上。
张爱琴说,最怕自己生病。“我一生病,就没人照顾老头子了。女儿离得远,告诉她,也只能干着急;儿子还有自个儿的小家,不到大病,不会用他。”所幸的是,76岁的张爱琴现在身体没有大碍,“偶尔感冒发烧,我就扛。扛不过去了,就去村医务室开点药。”
由于家里没有劳力,张爱琴家的地都已经流转出去。“除了照顾老伴儿,还得想办法打发时间。”张爱琴做事总是不慌不忙,因为时间对她来说,多的是。她告诉记者,自己没有什么业余爱好,就在家门口支一个小方桌,偶尔和邻居们打打扑克牌,“麻将得凑够4个人,扑克牌就随意得多。”
在农村,老两口单独居住的情况不算少。赵村老年协会主任赵小兰告诉记者:“大多数是因为儿女都在外地工作安家,无法日常照料,也有一部分是主动搬出来住的。”
柿园村的刘文忠夫妇,就是如此。80多岁的他们本可以和儿子一起生活,但权衡之后,还是决定自己出来住。“和儿子、孙子的作息时间、饮食习惯都不一样,互相打扰。”刘文忠告诉记者,“和儿媳妇住一起,老伴也不自在。”
丧偶老人
老伴走在先,谁来慰心田
进入9月,太原的早晚温差开始加大。早上7点,穿着薄外套的郭秀兰老人,拎着音响从晨雾中走来,招呼小区公园里的老姐妹们开始一天的“早课”。悠扬的旋律回荡在秋日的朝阳里,老人们默契十足地跳了起来。
郭秀兰老人73岁,是太原市漪汾苑社区舞蹈队的队长。18年前,退休又闲不住的她开始组织身边有兴趣的老年人一起练舞。“民族舞、广场舞,什么都跳。”后来,社区养老逐渐形成规模,舞蹈队的人数越来越多,也得到了居委会在场地等方面的支持。郭秀兰作为队长,感觉“干劲更大了”。
然而,去年夏天,老伴的离世让郭秀兰猝不及防。退休以来业已形成的生活节奏突然被打破,让郭秀兰老人很难适应。有那么一段时间,她就把自己“圈”在家里,闭门不出。4个子女想尽办法,老人一时仍难走出来。
怎么办?儿子提出,让母亲搬过来和自己一块住,要不没人照顾,出个事咋办?老人很倔:“偶尔去你那看看孙子行,长住我可不干。”后来女儿们商议决定,轮流陪着老人在家里住。结果老人还是不同意:“你们都有小孩需要照顾,工作压力也大,我现在身体还好,也不想麻烦你们,把你们耗在这不合适。”不管咋说,郭秀兰就是想“自己静一静”。
关键时候,郭秀兰的好姐妹、漪汾苑居委会主任王宝云出来说话了:“在家养老也可以,你们有时间常回家看看就行。”
儿女们将信将疑:“虽然住的都不算太远,但万一家里有个啥事,来得及吗?”
王宝云说:“你们不知道,咱们小区现在是居家养老的试点,各方面的配套都很成熟了。家里有啥事,打个电话,或者在手机上摁一下,护工、志愿者就上门服务了。再说,这里还有我们这些老姐妹,没事唠唠嗑,过两天她心情好一点,还能出来继续领着大家跳舞。”
就这样,郭秀兰在家里继续住了下来。不久后的一天,家里地下室突然进水了,打了电话后,小区里的服务人员第一时间过来解决了问题。
郭秀兰又重新出现在了小公园的广场上,“早上、晚上和舞蹈队的姐妹们继续练舞,中午在老年餐厅吃吃饭,又省心又便宜,有个啥问题,坐在家里打个电话就能上门解决,不用给子女们添麻烦了。”郭秀兰说,“我们最近在参加太原市的老年人舞蹈比赛,每天紧锣密鼓地练习,希望能拿个好成绩。”
原标题:家中养老 烦恼咋消(民生调查·关注居家养老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