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网 wdzb.org.cn

[切换城市]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人被骗事件频发,背后说明了什么?

[复制链接] 地区:
防骗识诈
老人被骗事件频发,背后说明了什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净土 (小学一年级) | 转载 河北日报 |
2017-1-7 11:01 |查看: 2425|回复: 0
转载 河北日报
本帖最后由 净土 于 2017-1-7 11:14 编辑


  近年来,针对老年人的诈骗手段花样百出,并引得老人频频中招。

  为何受骗的总是老人?

  2016年下半年,全国老龄办、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数量较大;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严重不足,精神孤独问题严重等。

  诈骗能得逞,正是瞄准了老年人所面临的这些问题。

  这其实也在提醒我们,拿出能切实满足老年人需求的服务,发展相关产业,或许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提起老年人,你会将这个群体与哪些新闻联系在一起?

  从频繁爆出的老年人被骗新闻里,人们认为,已近暮年的他们,对财富,对健康,对关爱,有着近乎狂热的渴望。但背后,或许并非人们所认为的那样简单。

  他们只是“财迷心窍”吗?

  最近,王爱英掌管了一辈子的家庭“财政大权”要被迫交出了。向这位82岁的石家庄市某小学退休教师“逼宫”的,是她的3个女儿。

  导火线,是几天前因为想再购买一个号称“能1000元变8000元的理财产品”,她竟然哭天抢地向女儿下跪借钱。而她自己的毕生积蓄和每月的绝大部分收入,早已全“投”给了各种从未兑现过收益的所谓“理财产品”。每月四五千元的退休金,加上名下6间门脸每间每月1200元租金,王爱英的月可支配收入逾万元。可投资上瘾的她,如今却连1000元现金都拿不出来了。

  老人沉迷投资理财,将养老钱赔得血本无归,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如今针对老年人的理财诈骗正愈演愈烈。”继2010年推出《老年人防骗避险手册》后,最近省老年事业促进会编纂的《老年人防骗手册》又将付梓出版。对于老年人因“求财心切”而屡屡被骗,该会常务副会长孙鸣改痛心疾首,“前些年老人们受骗多集中在保健品推销上。最近几年,银行类诈骗、保险类诈骗等理财类诈骗却占了大头。”

  “人老了不就应该安安心心享清福吗,怎么越老越‘财迷’呢?”对于王爱英的行为,小女儿张秀丽百思不得其解。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步入老年,就意味着清心寡欲、颐养天年。而且,对大多有养老金的城市老人而言,维持基本生活并不困难。

  可是,现实生活中,却偏偏有为数不少的老人,会为了一包挂面、几个鸡蛋,就穿越大半个城市,耗上大半天,去参加一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公益”讲座。更有不少老人,因禁不住理财产品的高额利息引诱,上当被骗。

  在孙鸣改看来,被骗老年人表现出对财富过度执着的渴求,“其实有着时代和社会的烙印”。

  几天前,沧州市民吴春丽趁午休时间回家看望独居的母亲袁素喜。特意带了烧鸡和卤菜的吴春丽,本想陪75岁的母亲一起吃顿丰盛的午餐,可没想到,老太太却另有安排——“有冬瓜,我炒一炒,一半当菜吃,一半掺水当汤喝,就着吃点馒头。”母亲的安排令她难以忍受。

  有关专家分析,王爱英和袁素喜这一代老年人,与一直在和平年代且温饱有保障的儿孙辈不同,曾经的饥饿、贫穷留给她们的恐惧和阴影,并未随着生活条件的日渐充裕而从内心彻底消失。现实中社会财富的巨大增长,已远远超出了她们中大多数人的认知能力范围。

  2016年9月,石家庄市警方依法查处一个依托“心未来互联平台”网站进行传销的犯罪团伙。经警方查证,这一团伙以“购买商品一律全额报销”为噱头,诱骗吸引大量会员以高价疯狂“抢货”,积蓄巨大资金池,当收敛巨额货款后,便卷款跑路。不仅在石家庄,在唐山等地近期也有类似团伙被查处。

  而在这些明显不符合常理的诈骗案件中,老人又是中招最多的群体。

  “我办了4万元的货,可就算他跑了,我手里还有4台电脑呢,亏不了。”一位被骗老太太这样跟“买友”交流经验。其实,他们以近万元高价买下的电脑,市场价超不过2000元。

  专业化、科技化、团伙化、信息化,骗子的手段越发高级。可为何有些老年人在一次次真相大白后,却仍在一次次“自投罗网”,而且还“越劝越任性”呢?

  “骗子整个讲座,打上领带就是理财高手,穿上白大褂就是专家名医。可你看吧,相比子女,老人家似乎更容易相信这些人。”孙鸣改分析说,有些老年人上当受骗,固然有担心儿女“惦记自己财产”的小心思,可更主要的,还是老一辈人曾经历的那些传播手段单一、组织化程度高的时代,使他们对“组织化”的传播形式更容易产生依赖感。

  而骗子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准确地捕捉到了老人的心理。

  已知针对老年人的诈骗案件中,大多数骗子都善于采用举办讲座、旅游等形式来招揽老年人。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模仿老年大学、提供音乐书画茶座形式的“升级版”诈骗,移动终端上针对中老年群体的各种行骗手段也在花样翻新、层出不穷。

  骗子“投其所好”,是因为有利可图。有关人士认为,在这场老龄市场“争夺战”中,除了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规范金融市场管理,加强对传销、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之外,拥有丰富资源和权威性的正规企业、老年组织、权威媒体,是不是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服务活动?老年产业正如一片深海,还在等待有心人来开拓。

  他们只是“恐惧死亡”吗?

  12月8日晚上8点钟,当李敏露吃过晚饭去看望父亲时,一身倦意的父亲刚刚回家。当天,69岁的老李赶了三场保健品讲座,一天没着家。

  四处参加保健品讲座,已经成为这位邯郸某国企退休职工的“每日必修课”。理财之外,老人们“败家”的另一个大头便是“剁手”保健品。

  老李对保健品痴迷到什么程度?

  “120平方米的三室一厅里,摞得到处都是保健品,几乎没地儿下脚。”说起父亲的“收藏”,李敏露直撇嘴,“每次去他那儿,还总要给我带回来一兜。”

  对生活百般节俭,唯有在延续生命上孤注一掷。很多人不解,为什么这一代老年人对保健品表现得如此狂热?面对如此多“病急乱投医”的被骗老人,很多人倾向于简单概括为老人“怕死”,并认为过度追求健康是老人的心理软肋。然而,如果我们换位思考,似乎不难理解老人们此举背后的怕与忧。

  一年前,67岁的石家庄某国企退休职工罗松琴曾参加一个保健品公司组织的体检。与她一起参加体检的30多位老人“全被测出有病”,有的还“很严重”。罗松琴说,虽然大家私下里已经交流过“不要轻易上当”,可当有人被检查出“身患重病”,“医生”一脸严肃地警告其“必须及早治疗”时,连等在旁边的其他老人,都紧张得直冒汗。

  “岁数一大,谁没个毛病?就是人家不检查,自己也能感觉到不舒服,一检查,那不更心虚?”

  成为老年人,意味着要面对身体的逐渐衰弱,面对社交圈的成员们陆陆续续地离世……就如同美容院向女性顾客推销产品时,会利用女性对于自身年龄与容貌的焦虑感一样,老人对死亡的焦虑感恰恰给了骗子大做文章的突破口。

  “我要活到120岁,不给你们添麻烦!”每次只要一听张秀丽提“保健品”,王爱英就会斩钉截铁地回给女儿这句“豪言壮语”。张秀丽不禁纳闷,“大小也算个知识分子”的母亲,怎么会对各种明显自吹自擂、夸大其辞的保健品深信不疑。

  王爱英独居,理论上讲,她也应该像很多老人一样,渴望和子女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但张秀丽每次带孩子们过去,吃完饭待不了一会儿,便会被老人家催促着“快走”。

  随着退休金制度的普及和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越来越多的城市老年人能够更好地在经济上安排自己的生活。相比原来与儿孙住在一起的家庭模式,他们开始选择社会学家所谓的“有距离的亲密”。在我国,老年人独居的比例在迅速攀升,现实情况和新的生活习惯,都使他们往往更倾向于居家自助的养老方式。

  “其实谁不知道都有死的那一天。相比死,我们一是怕瘫在床上活受罪,二是怕给孩子添麻烦。与其说老年人是‘怕死’,倒不如说是怕生病。”在死亡焦虑外,罗松琴给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随着医学的进步,生命的衰亡过程变成一条长长的、缓缓的曲线。在体内的最后一个备用系统失灵之前,从身体正常到半失能、失能,老人还有很长一段时间需要面对。在这段时间里,随着身体机能的退化,老人的日常护理和医疗需要不断跟进,但现实生活中,这些领域还存在相当多的空白。

  而这也给骗子留下了巨大操作空间。

  “还是自己买一台吧,等着免费用设备的人太多。”前几天,家住石家庄青园小区的王大爷咬咬牙,花8000元买回了一台自己也说不清名目和原理的“治疗仪”。70岁的他一直受类风湿困扰,自从开始到某保健品店免费试用这种设备后,感觉身体松快不少。

  可8000元的价格,令附近社区医院的一位医生很是吃惊。“按王大爷的描述,那应该就是烤电、理疗一类的产品,确实能缓解身体的酸痛,但并不具备治疗效果,只能起到一定保健功能,正常售价不超过4000元。”

  这位医生的评价也反映出目前老年保健服务的尴尬。

  对于老年人来说,伴随着身体机能的衰退,身体日渐增多的小毛病是切实存在的,但又往往严重不到住院或治疗。而在现实情况下,除非病人有明确的、可以修复的问题,否则正规医疗机构对老年人伴随机能衰退产生的诸多慢性病,往往没有太多余力关注。

  这也意味着,从进入老年到最终失能的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间,老人所需要的疾病预防、定期体检、康复护理,乃至日常的保健服务和膳食,都主要靠自己想办法解决。当老年人为缓解病痛对日常保健产品和服务的诸多需求,在正规医疗机构或组织得不到满足时,就难免会自乱阵脚,进而“自投罗网”。而有些人正是看准了老人对失能、失智的恐惧,提供一些“治不好病,也吃不死人”的所谓保健品,以高出市场几倍的价格向老年人兜售。

  我国的老龄事业所取得的进步有目共睹,但相比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生活需要,对比骗子的“见缝插针”,我们依然有诸多领域亟待开发。

  我省是老年人口大省,截至2015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212.49万,占总人口的16.3%;到2020年占比将达18%,接近中度老龄化社会。这个庞大的老年群体,意味着一个前景可期的巨大市场。

  12月2日,我省通过《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该条例详细给出了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和要求,为相关主体提供指导和规范,以方便社会各界有针对性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承接京津养老服务也正催生出巨大的市场商机。

  不论是现实需求,还是政策推动,我省的养老服务正迎来难得机遇期。

  他们只是“空虚寂寞”吗?

  最近,刘金娥迷上了参加讲座。刘金娥退休前是承德某医院的护士,对保健品绝不“感冒”,对讲座举办方赠送的鸡蛋、挂面之类的小恩小惠也并不在意。她之所以迷上讲座,最主要的,竟是“好歹每天能打发点时间”。

  去年9月,刘金娥两岁半的双胞胎孙子进幼儿园了。猛地从原来“打仗似的带俩娃模式”中解脱出来,她竟陷入了巨大的失落感中。“人人都有自己的事干,连两个小不点都有自己忙的了,我却闲了下来。”

  不再需要早出晚归,也不再需要大量的脑力、体力劳动,维持了几十年的习惯被打破,伴随着从“工作模式”到“退休模式”的切换,老年人的生活内容变简单了,可对很多人而言,随之而来的竟是空虚。对那些没什么兴趣爱好的老年人来说尤甚。

  “整天参加讲座,说不定哪天就被洗了脑。”自从3年前女儿一家到山东工作开始,罗松琴便开始了闲极无聊的“留守”生活。

  在石家庄市体育大街至广安街、中山路至和平路之间,有大片从“一五”期间就落户于此的国企宿舍区。这里,也是石家庄最大的老龄化社区之一。罗松琴就住在这一带。

  “就我们小区来说,大约六七成老人跟我一样,真是没事可做。”大冬天还跟邻居们一起围在楼头空地上晒太阳的罗松琴,觉得自己的生活没什么可抱怨的。但摆在她和这些同龄人面前的,是巨大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慰藉。前段时间江苏某养老院为了鼓励子女多探望,甚至推出了“奖孝金”,这样的新闻读来不免令人五味陈杂。

  “孩子们一个是忙,再一个就是,即便来看你了,除了问问吃饭睡觉,也没啥话题可聊。”最令刘金娥不满的是,每次女儿回来,即便闲扯几句家长里短,女儿的眼睛也是只顾盯着手机。说着,刘金娥叹了口气,“人家搞推销的,都比自个家孩子有耐心。”

  “哥哥姐姐出钱,我们出力!”正是看中了老年人的情感空虚,为了增强老人的好感,时下的各种推销人员往往大打亲情牌,更有甚者,起初还是叫着“大爷”“大妈”,后来就直接成了“爸爸”“妈妈”。

  “从这个角度来说,骗子们真的很‘敬业’,很‘投入’。”对此,河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教授、河北省法学会老年法学研究会秘书长肖辉,曾目睹过这样一幕——“当时我在等公交车,不远处一场讲座刚结束,只见工作人员分组带着老人们来乘车。老人都有老年证或者免费公交卡,但工作人员非要一个一个地为老人投硬币。老人们嘴上说着‘浪费’,可脸上却乐开了花。每到一站时,这些工作人员又细心地将一位位老人扶下车。你说,搁你是个老人,你不觉得是被温暖、被尊重吗?”

  “耐心”“关爱”是行骗的“秘笈”,“自尊”则是骗子绝不会触碰的底线。

  “老人们退休后,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难免会出现沮丧和失落的情绪,而骗子非常注意这些,绝对不会让老人感觉到自己老了,不中用了。”肖辉解释道。

  最近,中国青年报组织了一个帮助老年人接触互联网的活动,记者发现在使用互联网时,老人的大多数问题来自微信使用。问及最多的是:我怎么能看到女儿的朋友圈?我怎么才能加入家庭群?你能教我给家人发红包吗?

  老人的老年机、年轻人的智能手机,看似不同的两代通信工具,背后却意味着,本来拥有社会经验和资源优势的老人,在家庭和社会中话语权的丧失。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我省已不乏“老二代”、842结构家庭。2015年底,我省8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155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2.4%。

  “年龄权威”,曾是他们根深蒂固的信仰。以往,老年人凭借社会经验,常常被视为权威。然而随着信息和传播技术的发展,这一代老年人的地位却前所未有地被动摇了。

  “老年人本身就处在生命的特殊时期,生理、心理状态都发生着变化。随着社会发展,角色转变,他们的家庭地位也会随之下降,心中难免沮丧和失落,甚至产生焦虑、抑郁、悲哀、恐惧等消极情绪,或因此产生偏离常态的行为,并寄情于骗子给的一点点尊重和关爱。”石家庄市第一医院记忆门诊主任医师刘丽军分析道。

  “编完这本防骗手册,作为编者我们非但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相反,心情更增添了沉重。”令孙鸣改困惑的是,老人被骗已经是个老问题,但“无论怎么讲,就是没改善”。

  “防止老人被骗最坚实的‘防火墙’是真正关爱老人、尊重老人,我们要认识到,‘老’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问题,从眼前看,是社会风气问题,但从长远看是社会的公序良俗。”孙鸣改表示。

  关爱老人,尊重老人,了解他们的处境,研究他们的需求,这不仅是子女,也是那些希望从老年产业的巨大市场前景中获得财富的从业者,要学习的。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中国老龄网  

GMT+8, 2025-1-20 05:50 , Processed in 0.175252 second(s), 3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