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网 wdzb.org.cn

[切换城市]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电影] 白发汹涌

[复制链接]
白发汹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我的长辈 (管理员) | |
2014-11-10 19:56 |查看: 3751|回复: 0

       360doc链接: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1018/05/1399844_417827459.shtml

       五集纪录片《白发汹涌》每集42分钟,用生动形象的纪录片语言,从家庭、社会、伦理、情感、老龄服务事业等视角呈现了中国老龄化的现状。

       第一集 《未来老世界》
       本集为《银发汹涌》的开篇,开宗明义,形式上体现整部纪录片的风格。
       本集将跟踪2位老人,从他们身上可以折射出中国老人养老困境的诸多方面,如医疗、独居之困、进养老院之难等,并引入专家视角,反映对于老龄化现状的思考、解决之道等顶层设计。
       常州市前黄镇漳湟村的汤桂秀老人,今年已经90岁了。她无儿无女,老伴也去世十几年了,一个人住,生活自理,独自劳动,每个礼拜她都要骑上三轮车到镇上买菜贴补生活。
       上海的程阿姨是一位独居老人,虽然她在“老宝贝俱乐部”找到了白天时的几个伴儿,寻求到些许安慰,但是独居的寂寞与实际的生活困难还是让她的日子很不容易。程阿姨希望可以找到一所养老院安度晚年。但是,微薄的退休金可以找到理想的养老院吗?没有儿女作为委托人,养老院会接收她吗?

       第二集 《空巢》
       晚年的生活总是相似的,但是在空巢的家庭中,寂寞老人各有各的寂寞……
       在城市,不少家庭出现“四二一”结构;在农村,由于年轻人进城务工,亦造成不少“空巢家庭”。我们该如何关爱老人,如何思考幸福的内涵、亲情的意义。
春       节将近,江西丰城市三公庙村的王招娣老人开始盘算着子女来探望她的日子。老人今年81岁,老伴去得早,小儿子常年在浙江打工。老人眼睛不好,没法烧菜,平常都是煮一锅饭,里面放点菜叶,凑合着吃一顿,长期营养不良。
       正月初二,乡下的习俗是子女拜年的日子,这天一大早,老人换上新衣服,搬了一把椅子坐在门前,门口一条小路,老人眯着眼看着路的尽头,小路上拜年的人群一拨一拨从老人的眼前走过……
       每天上午十点整,上海的钱雪瑞老人都会准时打开收音机,对着镜子开始在房间里做广播体操。她是一个独居老人,腿脚不便,常年待在房间里,很少外出。三个子女不定期地会来看望她。
       或许,他们需要的, 不仅仅是晚年的饱暖……

       第三集《养老院的春天》
       进不去、住不起、不愿去、缺护理。公办机构床位的紧缺,社会力量办养老院的艰辛,地区之间的巨大差异,新型养老机构模式的探索。中国的养老机构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贵阳,靠卖豆腐讨生活的杨美学,用全家辛苦打工积攒下的钱办起了慈善助养院,为孤残老人撑起一个温暖的“家”。8年来,这个民间养老院命途多舛,其间差点被解散。而如今,养老院有90张床位,住着33位老人,年纪最大的94岁,可杨美学仍背负着3万元的债务,如果可以再募集一些资金,对养老院装修、扩建,就可以验收达标,得到政府的床位补助,那养老院和老人们的处境会好很多。
       上海杨浦区福利院是一所公办养老院,春天,他们又迎来了一批实习生,他们都是来自江西省民政学校,专业是老人护理与管理。2个班28名18、9岁的学生,这是他们第一次面对真实的需要护理的老人。然而刚刚第5天,跟随师傅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就有同学抗不住了。这群孩子们是走是留,养老院的护理人员的缺失如何解决?

       第四集 《老之将至》
      “反哺”式的传统养老模式正在被打破,一方面,我们在寻求“制度养老”对“养儿防老”的替代;另一方面,如何使老龄人群保有生命的尊严这个问题也浮出水面。
       马大姐的母亲自从老伴去世后,就再也不开口说话了,一天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卧床睡觉。马大姐和两个兄弟轮流照顾,长期睡眠不足让他们精神很崩溃。
       丁勇在美国硅谷工作,由于父亲患了帕金森需要人照顾,不得不放弃在那里的高薪工作,回国照顾父亲。亲身的体会加上自己的专业关系,他将在国外先进的助老科技引进到了国内。希望更多像他父亲这样的老年人可以享受到更放心的服务。
       北京市东五环外,松堂关怀医院里居住着300多位老人,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将在这里走到生命的终点。100多名护理员每天24小时陪护着病人,没有周末,更没有节假日。
       到了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刻,让我们找回经常被忽略的尊严。

       第五集《老去的是时间》
       在我们的认识中,通常把到了退休年龄的人一并划分为老年人。而这些“老年人”当中,绝大多数都是尚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尤其在城市里,相对充裕的物质条件、完善的养老体制和医疗体制下,健康状况相对要好些。我们看似幸福的老年人,他们真的幸福吗?我们又是否真正思考过,老年人最需要什么?
       退休的大学教授王礼贤每个周一都要乘公交车。路上需要花费一个小时。他去的地方是上海老龄大学,他在那里开了一门叫做“甲骨文”的课。
       如果不是真正走进来,难以想象这所开办在市中心写字楼里的老年大学是一个如此充满活力的世界。这里有200多种课程,从文史、外语、计算机到书画、医疗保健、钢琴等,每个学期有七八千位老人在这里求学。
       这所开办在市中心写字楼的上海老龄大学,创办于1989年,至今已有25年的历史。下设文史、外语、计算机、书画、医疗保健、钢琴、戏剧舞蹈、家政等课程。
       这个被称为二胡提高班的班级,人不多,但是学员的水平都很高。他们大多是七八年的老学员了,早早就考出了二胡十级。这些学员继续来老龄大学学二胡,一则是为了得到专业老师的指导,不过更多的,还是为了老伙伴们每周聚一聚,斗斗琴技。
       卢承萍今年64岁,在这里已经学了十年。课余,这些老伙伴们常常参与一些公益活动,最近卢承萍在张罗的,就是一个月后去养老院的一场慰问演出。
       学二胡的卢承萍,学英语的邵爱丽以及教甲骨文的王礼贤,他们各自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空间里,找到了怎么样的精神世界?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我的长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中国老龄网  

GMT+8, 2025-1-20 03:39 , Processed in 0.162773 second(s), 3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