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网 wdzb.org.cn

[切换城市]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史海钩沉] 晚清重臣李鸿章

[复制链接] 地区:
史地哲经
晚清重臣李鸿章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不老心 (小学一年级) | |
2014-11-22 09:44 |查看: 2690|回复: 0
本帖最后由 不老心 于 2014-11-22 09:46 编辑


       李鸿章有大智慧,比起守旧派,他能清醒地看到中外形式,尽管作为满清重臣,他无法跳出自身的局限,但他依然在保皇的前提下,大力改革。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若李鸿章生于盛世,必流芳百世,可惜他生于乱世,虽也大有作为,但仍遗臭万年。

       让李鸿章遗臭万年的是他签订的《马关条约》。说是他签订的,实在是冤枉他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是慈禧太后叫他去签的,换句话来说,是慈禧太后要签订《马关条约》,李鸿章只是中间的那个人。

       慈禧太后大权独揽,她说要签,谁都为之奈何,那时候就是孙中山去了,也得签。但李鸿章就是李鸿章,他有不同于常人的坚强,他依然坚持着。

       李鸿章铮铮铁骨,满腔爱国情怀,大力改革后仍要接受丧权辱国的局面,那种心情,当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日本人只给他说三个字的权力,签,不签。李鸿章知道自己的任务,但他依然咬牙说不签,日本人大怒,拿枪用枪托打在李鸿章的头上,李鸿章的脑袋登时冒出血,他面无惧色,仍然说不签。

       对不怕死的人谁最没辙的,日本人面对这样视死如归的人,敬佩之余也十分无奈,不能让李鸿章妥协,只能向慈禧太后施压,慈禧太后闻言,连忙给李鸿章传话:这约得签,不管日本人说什么,能换和平就好。

       李鸿章说到底是满清重臣,他无力摆脱这沉重包袱,他妥协了,不因日本人的恐吓,不因他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而因中国内部的压力。

       签约是肯定的,但在具体条款,他还在坚持。慈禧派李鸿章去是对的。为了国家他可以强硬到不怕死,也可以“软弱”到放下他高贵的重臣架子。

       为了争得条款的些小让步,李鸿章堪称付出了最大努力,但作为战败国使臣,毕竟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本。陆奥宗光回忆:“起初就偿金二亿两,他要求减少五千万两,视不能达此目的,他则乞减少二千万两,最后他竟对伊藤全权哀求以此些少减额为其归途之饯别。此等举动以李之地位而言实有失其体面。”

       有一个细节不容忽视,《马关条约》是李鸿章最为代表签订的,但最终决定权在慈禧太后,李鸿章一辈子谨小慎微,签订《马关条约》的所有历程,他都如数上报慈禧,换而言之,慈禧对中日谈判的全过程和最后结果都了如指掌,李鸿章在日本硬撑,慈禧却在筹备寿宴,她不想打仗,她告诉李鸿章,不管日本人说什么都答应。

       李鸿章视《马关条约》为终生耻辱,发誓从此不再踏入日本半步。世人对他的痛恨可以理解,但客观分析,真正卖国的是慈禧太后,李鸿章权力再大,也只是慈禧太后手里的棋子,慈禧太后的决定他无力改变,慈禧太后才是议和卖国的总后台,而李鸿章只是替她背负了千古骂名。

       李鸿章一生有勇有谋,敢作敢当,是晚清的顶梁柱,只可惜帝国黄昏,孤臣一哭,大树飘零,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当时的清朝积重难返,李鸿章扛起晚清半边天,每次承担的都是帝国最不堪之事,难怪梁启超后来说:“吾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

       1901年,李鸿章逝世。他留下了绝命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听闻此消息均“哭失声”,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北京建祠。

       清代汉人官员北京建祠者,仅李鸿章一人。



      (来源:互联网)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一颗不老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中国老龄网  

GMT+8, 2025-1-21 01:01 , Processed in 0.295891 second(s), 3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