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有文化收入高的老人更易受骗
时间: 2018-1-15 00:12 发布者: 温州一家人 查看: 1979 回复: 0
楼主
温州一家人 ( 小学一年级) | 转载 北京晚报 |
2018-1-15 00:12
|查看: 1979 |回复: 0
转载 北京晚报
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不少年轻人常因长辈在互联网生活中被骗而忧心。中国社科院前不久发布的2018年社会蓝皮书——《201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就指出,目前互联网时代老年人上当出现了新特征:有文化、收入较高的老年人甚至更容易受骗。
半数老年人使用手机支付
蓝皮书课题组针对使用微信的老年人群,开展的一项“中国老年人互联网生活调查”显示:36.4%的被访者表示偶尔使用手机支付,17.4%的人表示经常用。而老年人是否使用手机支付与是否绑定银行卡有很大关系:在绑定银行卡的老年人中,高达92.4%的人都用手机支付,其中41.5%的人经常使用,50.9%的人偶尔使用;而未绑定银行卡的老年人中,则只有28.5%的人使用手机支付,其中仅有1.7%的人经常使用,26.8%的人偶尔使用。调查发现绑定银行卡能够促进老年人使用手机支付,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乐于用手机支付的老年人大多对相关账号进行了银行卡绑定。
此外,超过半数的被访老年人绑定的银行卡额度在5000元以下,主要集中在501至1000元和1001至5000元这两个区间。绑定额度在1万元以上的人数较少,约占7.9%。
绑定银行卡的老年人还是比较独立的,58.2%是自己独立绑定的;还有近四成由子女帮忙。除此之外,银行卡涉及财产安全和隐私,从朋友、亲戚那里获取帮助的情况不多,但是银行或手机营业厅服务人员这样的“陌生人”,由于其专业身份,还是获得了一部分老年人的信任,部分老人选择从他们那里寻求帮助。
老人受骗渠道主要是微信
老年人在使用互联网的诸多功能方面进步明显,但是在网络安全方面防范能力仍相对薄弱。如果将上当受骗涵盖到钱财、感情、谣言、虚假宣传等多方面,被访老年人表示在互联网上当受骗过或者疑似上当受骗过的比例高达67.3%。老年人受骗的主要渠道是朋友圈、微信群以及微信好友。老年人受骗的信息类型前三位是:免费领红包、赠送手机流量和优惠打折团购商品。
值得注意的是,被骗的老年人中很大一部分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并且具有经济自主性。在有被骗经历的老年人中,文化程度集中在初中和高中/中专/职高学历,分别占39.4%和37.7%,小学学历仅占12.3%;中等收入和高收入老年人居多,分别占67.1%和24.3%,低收入老年人仅占8.6%;99.4%的老年人都有医疗保险。从经济自主性来看,有受骗经历的老年人中41.1%表示家里的重大支出由自己决定,37.5%的老年人表示是共同协商决定,仅有16%和5.4%的老年人表示是由配偶和子女决定。
老人不应被网络“边缘化”
针对“中高等收入老年人受骗居多”的现象,中国老年人互联网生活调查报告作者、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朱迪表示,“被骗或者说行骗的主要对象不局限于受教育程度低、生活保障程度低的老年人,很大一部分有文化、收入较高并且经济自主性较强的老年人被拖下了水,这样的调查结果也出乎研究者的意料。”朱迪随即解释,这一方面是由于调查对象是使用微信的老年人,本身排除了一部分收入低、受教育程度低的老年人;另外,这些中等收入、经济自主性较强的老年人通常对自己的判断更加自信,一旦发生经济损失也更为严重。“他们有经济自主权,在支付或者点击链接时较少与家人商量,但警惕性和网络安全意识上还存在着欠缺。”
此外,朱迪还指出,目前网络上老年人更偏好的“鸡汤文”、“养生文”也是其受骗上当的一大“来源”。“喜欢养生保健类文章的老年人当中66.6%曾经在互联网上受骗上当,并且在免费领红包、赠送手机流量、优惠打折团购商品方面被骗的比例较高,超过50%的老年人表示被这些信息骗过。”
朱迪认为,老年人不应被当做新科技的“边缘人”,在老年人的互联网生活中,离不开政策和机制的保护以及政府、社区和家庭的支持与引导,“针对老年人的养生保健类信息、尤其是与营销相关信息的监管也需要强化。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