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特殊老人”,养老服务应有特殊性还应“小而美”
时间: 2018-4-3 23:44 发布者: 我姓锦 查看: 1929 回复: 0
楼主
我姓锦 ( 小学一年级) | 转载 北京晚报 |
2018-4-3 23:44
|查看: 1929 |回复: 0
转载 北京晚报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周晔颇为引人注目。作为特教老师和手语主播,周晔委员表示,特殊教育要有特殊性。其实,在养老这个问题上,针对“特殊老人”的养老服务也应该要有特殊性。但实际上,对于视力障碍、听力障碍等特殊老人,养老服务不仅还不够有针对性,他们的“特殊需求”往往也不为人所知。
被忽视的“无声世界”
前不久,一场特殊的养老沙龙在海淀区花园路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举行。这场沙龙的主题是“看见您的声音,读懂您的需求”。之所以用“看见”,是因为参加沙龙的除了几十位社区老人外,还有几位用手语交流的听障老人。孙联群是北京启喑实验学校的一名退休教师。作为听障老人,他和老伴在生活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与人交流。他表示,听障人士一般通过手语或“笔谈”与人交流,这些交流方式和家人沟通起来还比较顺畅,但和外人交流时就很不方便了。比如去旅游,因为听不见,听障人士在没有手语翻译的情况下很难了解景点的情况。许多听障人士往往是先看相关书籍再去旅游,但“功课”做得再扎实,也不如导游讲的丰富生动。孙老师的老伴则表示,在集合点名时,听障人士也会因为听不见而遇到相同的尴尬。这些不便,是普通人想象不到的。也正因为此,听障人士在养老需求上也有着自己的想法。孙联群介绍,相比普通的养老院,他们更希望有一家专门接收听障老人的养老院,这样大家在一起交流起来比较方便。但是据他所知,目前国内还没有这样的机构,一般的养老机构中,会手语的工作人员也非常少。他建议,养老机构可以招募一些中青年的听障人士为听障老人服务。听障人士的养老需求并非没有道理。随着手机的普及、微信的兴起,听障人士的交流方式得到了很大丰富。但是,在许多场景中,听障人士还是面临着诸多不便。启喑实验学校教师张然介绍,听障人士在就医时要比普通人要困难得多,由于手语和笔谈不能准确描述病情,医生往往会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诊断。
特殊老人难得实质性帮助
孟女士的母亲今年82岁,是一位听障老人。在沙龙上,她也分享了自己作为听障老人子女的经历。她的母亲非常热心,虽然听不见,但是见到盲人过马路时总会上前帮助。后来,母亲年纪大了,出现了认知障碍,还走失了两次,让她整天忧心忡忡,并开始为母亲物色专业的养老机构。“现在的养老机构有大众的,也有高端的,就是没有专门面向残疾人的。”孟女士感叹,听障老人的养老需求,不仅有生活起居的需求,也有交流的需求。“他们希望自己能够照顾别人,也希望自己在需要照顾时,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她说,许多听障人士都心灵手巧,他们希望为社会做贡献,希望社会能给他们助人为乐的机会。但是因为交流不便,听障老人特殊的养老需求往往并不为人所知。是不是戴上助听器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呢?张然介绍,虽然助听器、人工耳蜗可以帮助听障人士改善听力状况,但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这些辅助仪器的效果也是因人而异。“对于有的听障人士而言,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是没有作用的。”沙龙主办方,“夕阳再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一张现场调研问卷显示,多数老人是从60岁至70岁之间,开始明显感觉到了听力、视力的衰退。其中,80%的被调查老人正在经历听力、视力下降的情况,67.5%的老人正在经历因行动不便带来的困难。在40位填写问卷的老人中,虽然有57.5%的老人担心自己的生活质量会因此受到影响,但是愿意佩戴助听器的老人只有一位。可见,佩戴助听器并不能解决老人的有效需求。因而,许多听障老人都希望养老机构中有会手语的工作人员为他们服务,以期得到实质性的帮助。
特殊化养老需求日益凸显
相比听障老人,数量更为庞大的,是听力下降的老人。在社区里面,这样的老人并不在少数。“夕阳再晨”创始人张佳鑫介绍,在蓟门里社区,有一位戴着助听器的老人长期跟他们学习电脑课程。虽然老人学得很认真,但是交流起来必须特别大声地讲话才行。因为老人听力差,志愿者们在和老人交流时也比较忐忑,不知道该怎么和老人相处。而在交流了一段时间之后,志愿者们发现,老人同样也有这方面的顾虑。“老人也担心自己听力不好而被嫌弃。”这件事情也让张佳鑫颇有感悟。他说,这样的老人听力有所下降,但毕竟是“活力老人”,还能与普通人交流。然而,他们已经感受到了这给生活带来的不便,并开始担心被人嫌弃。听障老人更是如此,但是他们的需求却没有被社会关注到。而随着社会治理精细化程度的提高,听障老人等特殊群体的需求也越来越凸显。
注意到听障老人的这种特殊需求之后,一些组织和个人已经开始行动。最近,北京邮电大学几名学生研发出了“手语实时翻译系统”,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帮助听障人士实现无障碍交流的一种尝试。张佳鑫介绍,这个研发成果是一种可穿戴式的智能设备,即在手套中植入智能硬件模块,配合手套中的弯曲传感器实现手语手势数据采集,通过蓝牙发送到手机,在手机端进行手语实时翻译,并实现语音同步播放和文字显示。从外观上看,这种“手语手套”和普通的手套没有明显区别,只是在手背上添加了一些线路和电池板;而在使用上,也比较方便,直接套在手上就行了。
这样的技术创新让听障老人看到了自由交流的曙光,但是,要使听障老人真正得到实质性的帮助,光靠技术还不够。
养老服务还应“小而美”
“如果家中有一位听力障碍的老人,和他的交流其实是需要多方面来配合的。一方面老人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决定是否要佩戴助听器或者学习手语。另一方面,家人要多和老人进行情感和心理上的交流,但这需要技巧。”张佳鑫表示,如果不注意交流的技巧和方式,会给老人的心理带来损伤,从而影响老人的自信。
在沙龙现场,来自星健养老的工作人员现场演示了11种为老服务的专业语言,其中包括微笑、抚摸、陪伴、倾听、肢体表达等。“所有这一切其实都是爱的语言,养老服务就是通过专业语言来传递对老人的爱和支持。”星健养老生活方式经理余贞臻说。张佳鑫介绍,在国外,有一些社会机构是专门面向某一小众群体的诉求的。但随着社会治理精细化程度提高,会有越来越多“小而美”的组织和企业越来越重视这样的“小众需求”。目前,在对感官障碍老人照护方面,国外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模式,国内的养老机构也开始重视这部分老人的“特殊需求”。以星健养老为例,他们引入了澳大利亚先进理念,其团队中也不乏有经验丰富的、服务过听障老人的成员。针对有交流障碍的老人,他们则会寻求有效方法促进沟通。如果老人自身无法表达清楚,他们也会与其亲友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获得老人的信任。
“听障老人只是老人群体的一部分,但是他们的需求是值得被尊重的,是值得被社会各界所了解的。他们的需求虽然小,但却是很专业的问题,需要投入很多精力去做。”张佳鑫说,他们举办这个沙龙,也是希望社会各界能够了解和关注老人方方面面的诉求,从而使养老企业和社会组织在未来设计项目时能够把这些考虑进来,让老人的需求真正得到满足。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