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两会上,“医联体”成为代表委员们频繁提起的热词。 基层患者基数大,但医疗人才却配备不足,在基层卫生院工作多年的李润生委员对此体会颇深。“这些年,乡镇卫生院的硬件条件有了很大提升,医疗设备比以前先进了,但最大的问题是人才的缺乏,很多优秀青年医生不愿意来,来了也留不住。因为基层医疗人才的紧缺,造成基层医疗水平迟迟跟不上,而群众也只能舍近求远前往大医院看病,所以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无形中是对现有医疗资源的浪费。”
杨海平委员坦言,目前的总体情况是,卫生院人员配备严重不足,与此同时,基层医疗机构还存在人才结构老化、医疗人员断档等现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已经成为乡镇卫生院发展的阻碍。 近年来,我市积极落实国家分级诊疗政策,推进医联体建设,使首府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最优质的医疗资源。另外,通过市招县聘乡用,为乡镇卫生院招聘500名左右医师护士,为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250名乡村医生,为乡镇患者带来较好的治疗,但医联体建设仍存在许多不足。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认为,上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间缺乏统一的双向转诊制度和标准,同时二者在医院级别、财政补偿、地属关系等方面各不相同,导致医联体内部资源无法实现自由流动,优秀专家难以深入基层。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与三级医院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基层医疗机构中,硕士及以上学历、高级职称人员比例低,大型医疗设备的数量及高精端医疗技术也难以与三级医院抗衡,造成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疗水平的信任度低,阻碍了基层首诊以及康复期下转机制的实行。 如何让医疗人才留在基层,如何实现有序就医?李润生认为,首先要进行政策倾斜,深化基层医疗机构的薪资制度改革,提高基层医生待遇;其次要给基层医生更多发展机会,进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为医疗人才在基层的事业发展提供更加从容的环境和更加广阔的舞台。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打通群众健康“最后一公里”问题,人大代表李琨建议,应推进二级医院与三甲名院建设医联体,完善各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考核和绩效机制。“上联三甲可以使基层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专家服务,减轻群众负担,同时,还可以提升二级医院医疗技术水平,逐步赢取群众信任,破解群众到大医院看病难的难题。”杨海平委员也称,不仅如此,还应加强医共体建设;下扶基层,打通保障群众健康的“最后一公里”,织牢大健康服务网。 对此,人大代表梅花建议,在县域内推进医共体建设,细化双向转诊流程,指导、协助疑难重症患者及时转诊到适宜的医院就诊,实现县域内设备共享、专家共享、三甲名院医疗资源共享,最终统筹绩效分配,建成利益共同体,既提升了乡镇和村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又能使群众少跑路,少花钱,真正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延伸阅读: 行心医联体系统以“医养云数据中心”为理念,采用“统一规范、统一接口、统一运行”的方式,以医疗协同,分级诊疗为指导的思想,集中部署,分级享用的方式,建设医联体云数据平台,区域HIS系统,电子病历(EMR)系统、实验室(LIS)系统,影像数据中心(PACS)、远程诊疗等区域系统。实现集中部署一套云平台,解决区域数据中心、区域电子病历集中管理、医疗资源共享、双向转诊、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分级诊疗等功能。实现与医养联合体云平台的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切实为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医疗卫生和医疗保障服务。
医联体系统产品覆盖全科诊所、专科连锁、医院、卫健委局、养老机构、健康机构、大众人群。帮助政府、医疗健康养老机构、医生、居民解决问题。面向的医联体包括政府主导的、大医院主导的、民营医院主导的、医生集团主导的医联体。医联体系统提供了医联体平台和各种终端应用,所有以上医联体系统的产品都可以在医联体下面跑,既可以独立运行又可以联动结合,无缝连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