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政策推动医联体发展 伴随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建设被赋予为新医改的重点举措,医联体建设从2016年开始探索以来完成了从体制框架搭建到落地实践的转变,各地医联体合作纷纷进入“快车道”,各地不断夯实医联体建设,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医联体模式,各级政府也纷纷发文鼓励推动医联体建设。 2019年国家卫健委颁发国卫医函〔2019〕125 号《关于开展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20 年,100 个试点城市形成医联体网格化布局",颁发国卫基层函〔2019〕121 号《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通知》要求"到2020 年底,在500 个县(含县级市、市辖区)初步建成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分工协作的新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服务、责任、利益、管理的共同体"。通过2项纲领性文件,全面推动医联体建设在全国范围的推广,进一步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持续推进。 在医联体的推动过程中,信息化建设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只有打通医联体内部的数字化业务与数据,并利用云计算、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数字化创新技术,才能打破医疗资源在空间与时间上的配置限制,将有限的医疗资源利用最大化,提升医联体整体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满足其覆盖区域内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为助力医联体建设,行心科技提供了医联体建设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以医疗资源和信息共享为目标,包括远程诊断、远程医疗、协同共享、健康服务、运营管理、患者服务以及集成平台 7 大功能,有助于提升医联体整体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 医联体落地的现实困扰 虽然医联体建设是我国医疗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但是目前仍有大量现实因素制约了医联体,特别是紧密型医联体模式的落地,这些因素包括: 办医主体多元化:一直以来,我国公立医疗机构都有着多元化的办医主体,这些主体单位不仅包括各级政府,也包括教育部门、部队、国有企业等组织,这些办医主体对应着各自的利益与诉求,如果要建成紧密型的医共体就必须对于这些办医主体进行充分协调。 政府多头管理:要构建医联体,除了需要对于人员、数据等医疗卫生资源进行整合之外,还需要由政府对于财政补贴、医保等资源进行统筹分配。但与此同时,这些资源往往由不同的政府部门进行管理,要构建紧密型医联体,就需要对政府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协调不同部门的资源分配方式。 运营管理模式的差异化:在医联体内部,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医疗机构等不同的医疗机构由于历史沿革、现实条件等原因,往往采取着不同的运营管理模式,财务管理、医疗物资调配、人员绩效考核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如果无法实现统一管理,将导致运营管理方面的混乱。因此,实现统一运营管理是医联体建设的重要基础。 数据与应用孤岛化:目前,相当多的医疗机构没有实现医疗应用与数据的互联互通,其内部部署的HIS、EMR、PACS、LIS等信息系统之间存在着广泛差异,导致数据来源不一致、统计口径不同、统计分析算法有异,无法形成标准化、统一的医疗数据资源,进而影响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而要建设紧密型医联体,互联互通显然是应该满足的重要需求。 行心科技医疗专家林泳强先生表示:“要满足医联体的构建需求,除了从政策等上层建筑层面进行统筹安排与精准发力之外,还应该将信息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我们建议,医联体信息化平台应该以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为目标,将医联体组成机构的临床业务数据、财务数据、人员数据等数据进行汇总和融合,构建基础核心平台,并支撑上层的医联体业务、运营以及增殖,从而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使用、改善医院的服务质量和医疗水平。” 行心科技推出的“医联体”解决方案可以满足医院医联体建设的主要应用需求,为医联体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医联体集成平台CDR数据中心
医联体架构
应用系统 具体来说,该解决方案具备以下优势: u 基于一体化系统的设计,统一的信息化标准规范,以此消灭区域卫生信息孤岛; u 建设共享的信息平台,整合HIS系统、信息共享、远程医疗、分级转诊平台,真正实现医院集团信息化,资源共享; u 统一的健康门户网站,有利于政府面向广大居民提供对外健康管理和服务; u 嵌入式临床辅助诊疗系统:在医生工作站无缝连接CDSS系统,症状-诊断假设-提供证据(症状和检查)-确诊-诊疗方案(处方)-收费; u 专业化设计,系统带有大量的电子病历、治疗处方模板,给广大医护人员带来便利; u 利用医联体大数据,对全县的医疗质量、诊治能力、服务能力进行智能化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