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网 wdzb.org.cn

[切换城市]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代人物] 杨绛:人老了才会明白,最亲的人不是老伴儿和子女,是这个人

[复制链接]
中华老人
杨绛:人老了才会明白,最亲的人不是老伴儿和子女,是这个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中国老龄网 (管理员) | 转载 网络 |
2021-12-5 09:03 |查看: 2889|回复: 1
转载 网络
       每次提到杨绛先生,我首先想到的第一个词便是“优雅”,她是一个优雅了一辈子的人。即便在战乱时期,日子过得如此艰难,可能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她也没有舍弃读书的习惯。

       对于她来说,只要有书可以读,精神世界就是自由的,丰富的。无论物质世界多么糟乱,内心的世界依然悠然自在,这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更是一种至高的境界,

       而这种智慧和境界,是书本赋予的,她用自己的一生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做:腹有诗书气自华。


       杨绛先生是我国著名作家和文学翻译家,她和丈夫钱钟书是文坛的一对伉俪,他们因为志同道合而走到一起,是真正意义上的三观一致且灵魂契合的夫妻。

       他们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最好的爱情、最好的婚姻以及最好的家庭,这一点在杨绛先生的散文集《我们仨》里有集中的体现。

       杨绛先生和钱钟书育有一个女儿,名叫钱瑗,一家人全都不重名利,只想守着内心的一方净土,安静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他们家最常见的生活状态就是:各自坐在书桌前做自己的事情,互不打扰,任凭时光静静流淌。


       钱钟书的《围城》爆火之时,很多人登门拜访,全都被他们一一谢绝了,对于这些身外之事,他们丝毫不在意。有国外的读者也想见钱钟书一面,他拒绝得更是干脆:如果你很喜欢一个鸡蛋,有什么必要非得见见下蛋的母鸡呢?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们对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有多么看重,同时又对名利这些身外之物,有多么的看轻。

       他们不重名利还体现在,生前就约好要将自己的稿费全部捐出去,成立一个“好读书”奖学金,希望有更多的人爱上读书,坚持读书。从二零零一年开始,杨绛先生已经先后捐了一千多万元,她说:这也是先生钱钟书和女儿钱瑗的遗愿,是三人之前便约定好的。


       众所周知,杨绛先生享年105岁,而她的丈夫钱钟书在88岁那年便已离世,女儿也因为癌症一并离开,也就是说,杨绛先生有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都是一个人度过的。

       其实,最初丈夫和女儿离开时,杨绛先生并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坚强,她在后来的采访里说,当时万念俱灰,恨不得跟着他们一起去了。但是很快,她让自己冷静了下来,因为她还有很多事要去做,肩上的任务要比离去的人重得多。

       钱钟书生前留下很多手稿,他精通七国语言,有很多都是用外文写的,翻译起来特别困难。杨绛先生无疑是最懂他的人,一举担起了所有的整理工作。

       正是在不断地工作中,她渐渐意识到,自己有责任比他们在的时候活得更好。因为现在不再是一个人了,而是带着三个人的梦想一起前行。想到这,她重新振作了起来,并在93岁高龄那年,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回顾了三人的一生,撰写了那本风靡海内外的散文集《我们仨》。


       这是一本回忆录,她梦回过去回忆了三人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同时也告诉我们,什么是最好的夫妻、最好的婚姻和最好的家庭。

       每次推荐这本书总会有很多读者留言,大家都被《我们仨》里的故事深深地触动,真的去读了,你才知道真正高层次的家庭,日子是怎么过的,真的令人受益匪浅。

       一般来说,一个九十多岁高龄的老人,带着强烈的思念回忆丈夫和女儿,应该是极其悲痛的,毕竟他们已经阴阳相隔了。但是并没有,整本书都很平静,一直都是娓娓道来的状态,让我们觉得倍感温暖。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杨绛先生有一颗多么强大的内心,她说自己“一个人在思念我们仨”,这种思念是美好的,珍贵的。他们虽然走了,但依然藏在自己心里,只要自己还在,他们就没有走远。

       九十六高龄时,杨绛先生开始研究柏拉图的《裴多》,正是从文学跨界到哲学,柏拉图“灵魂不灭”的信念坚定了她的看法,她相信丈夫和女儿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存在,早晚有一天,他们会再次团聚的。


       人到晚年,最亲的人是谁?可能很多人会说,应该是老伴儿,毕竟有句话说“少来夫妻老来伴儿”,只有老了才知道对方对于自己来说,有多么重要。但老伴儿总会离开的,或者先离开的是你,你们未必能陪彼此到生命的最后,这大概是爱情里最遗憾、也最无奈的一件事了。

       也可能会有人说,最亲的人应该是子女,其实也不是,子女终将会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生活的重心,尽管他们很孝顺,在他们压力已经很大的情况下,你怎么忍心成为他们的负担?

       再说了,有可能子女比你先走,杨绛的女儿钱瑗便是如此,这些都是我们难以预料的,依赖他人终究居无定所。所以人到晚年,最亲的人不是老伴儿,也不是子女,而是自己。只有自己才能陪自己到生命的终结,就像杨绛先生曾经说:“我渐渐发现,一个人活着,其实仅仅是一个人的事,生活关照型的朋友可能了解我身上的每一颗痣,不一定了解我的心;精神交流型的朋友可能了解我的心,却又常常拂我的意。快乐来了,最快乐的是自己,苦难来了,最苦难的也是自己。”


       从这段话就能看出来,杨绛先生的思想是高度独立的,她认为每个人活着,都应该在精神上依赖自己,哪怕渐渐老了,身边亲近的人都不在了,也一定要有一个精神寄托,让自己有所期待的活着。

       丈夫钱钟书和女儿钱瑗走了以后,她在世上独自生活了将近二十年,甚至比以前更要热爱生活,更要热衷自己的事业。因为她知道,她是带着三个人的梦想活着的,没有理由悲观厌世。


       杨绛先生享年105岁,直到去世前依然头脑清醒,笔耕不辍,她一生都在做自己喜欢和热爱的事,也优雅了一生,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她,一生都在以书为伴,也将自己活成了一本书,值得后人细细品读。

       每次推荐杨绛先生的相关书籍,总能引起很多共鸣,喜欢她、佩服她的人数不胜数,有的人说:“杨绛活出了人生最高的境界,也为我们的内心世界打开了一扇门。”

       也有人说:“杨绛先生的精神和意志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杨绛先生算是把人生活明白了,充满了人生的大智慧。”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欢迎采编文章上传中国老龄网,自己当编辑、当评论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中国老龄网  

GMT+8, 2024-11-25 03:29 , Processed in 0.190917 second(s), 4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