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网 wdzb.org.cn

[切换城市]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工作岁月] 张保和:用平民视角传递正能量

[复制链接]
我的人生
张保和:用平民视角传递正能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中国老龄网 (管理员) | 转载 《人民艺术家》杂志社 |
2016-2-17 16:33 |查看: 3624|回复: 0
转载 《人民艺术家》杂志社
张保和
Zhang Baohe

       著名军旅艺术家。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中国武警文工团艺委会主任。国家一级演员,大校警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荣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文学奖、牡丹表演奖、牡丹特别奖及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的新中国六十年“优秀中青年曲艺艺术家”称号等众多荣誉。

       代表作《夸兰州》《二姨系列》等,赢得“西北笑星”的美称。近年来,由他创新推出的“民谣说唱”系列异军突起。其作品《你知不知道》《中国雄起》《中国好人颂》等享誉全国,引起专家学者高度关注,并被誉为“张保和现象”。


张保和:用平民视角传递正能量
文 / 张晴

       中国曾经有过全民听快板、唱快板的时代,那个时代,听“西北笑星”张保和的快板,是许许多多家庭的主要娱乐项目。那时候的物质生活很贫乏,但丝毫不影响享受精神的愉悦,无论有什么烦恼与愁苦,只要一听张保和的快板,一家人的笑声就会冲上屋顶,余音绕梁。


       初见“人气王”张保和

       初见张保和,是在位于亚运村“保成楼”的保和艺术工作室。

       张保和的样子,跟我曾经在电视和照片中见过的区别好像不是特别大。他比实际年龄要显得年轻很多,年过半百的人,皮肤竟然白净、细致,几乎少有岁月沧桑的纹路,他目光和善,笑的时候,本来就弯的眉毛,显得更弯了。笑容是那种憨憨的,暖暖的,如冬日里的阳光。说话时,他语速平缓,态度儒雅谦和,又带着他特有的风趣幽默,给人以温和亲近之感。

       20年前想要在兰州见的“西北笑星”,20年后却在北京见到了。想想,人生真是隐藏着难以预见的只有上帝才知晓的缘分和况味。

       听说我是甘肃人,张保和脱口就说:“咱们是老乡!”他高兴而热情的样子,大有“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势态。其实,他并非甘肃人,他祖籍山西、生于陕西,长在宁夏,但因为参军入伍后,长达18年的时光都是在甘肃兰州度过的,兰州是他艺术成就的摇篮,也是制造他成为“西北笑星”的梦工厂。

       对兰州的深情,让张保和总是忍不住称自己是甘肃人,实事上,他早已把甘肃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了。他说:“兰州这座城市对我恩重如山,可以说,兰州就是我的根,没有兰州快板就没有今天的张保和,我是从兰州走出来的甘肃人。”简短的话,透着他对第二故乡的感念与感恩。


       张保和的艺术工作室面积不大,但装修设计非常有创意,所有的门和窗户都是推拉式,中间有一道夹层,在一推一拉间,会别开生面的突然出现一些颇具特色的宝贝,这个窗户夹层是一幅大家的书法,那个门里是一幅名家的绘画,这里藏着一把将军宝剑,那里匿着一艘导弹驱逐舰模型,还有左轮枪、红色八一步枪模型等,再往里走,书香相伴,照片亮眼,处处给人一种别有洞天的新颖感觉。

       工作室其中一面墙的壁柜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奖杯、奖牌,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的“新中国六十年优秀中青年曲艺艺术家”和三个中国曲艺的最高奖:牡丹表演奖、牡丹文学奖及牡丹特别奖。

       初次采访,聊的并不多,因为话题频频被一拨又一拨的来访者打断。这倒让我见识了在舞台上从来不缺少观众的张保和,在生活中,也是个人缘超好的“人气王”。

       上至时任的军区司令,下至慕名拜访的铁杆粉丝。另有杂志总编、专业歌手、时下当红的青年萨克斯演奏家、文化企业老总、文物收藏大家等等,有如此多朋友来访,张保和不亦乐乎。听他的助理讲,类似于此高朋满座的情形,是张保和生活常态之一种。

       吃饭的时候,张保和的朋友坐满了两个大包间,他不无周到的来回照应着,并幽默地说:“希望大家能把这里当成家,保成楼既是大家的厨房,又是各位的食堂。这里虽然简陋,但却是一个保你成功,祝你顺利,稍不留神,就创造奇迹的地方。”谈笑间,张保和的亲和力与好人缘,使朋友们感觉“保成楼”真有种“家”的味道。

       席间,张保和为大家朗诵了诗,又表演了不拿快板的段子,还在大屏幕上播放了他的两部民谣说唱《中国好人颂》《中国雄起》的MV。看着他在大屏幕上感染力十足的说唱和肢体语言收放自如的表演,我隐约感觉,他能在北京再次成功,绝不是没有道理的。

       最后一道菜,是张保和特意点的饺子,大家边吃边夸着饺子的美味,而我却从饺子中品味着张保和待人的细心与体贴,因为那天,巧遇立冬,吃了饺子,想必整个冬天,朋友们都会是温暖的吧。


       成功,是因为“实在挺不住的时候再咬一下牙”

       张保和与他的快板艺术,曾一度是西北的一张名片。

       观众喜爱他的程度,可从一个真实的故事窥一斑而知全豹:中央电视台《东西南北中》栏目的记者到甘肃阿干镇煤矿的一所希望小学采访,当问到孩子们甘肃都有哪些值得骄傲的特产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道:莫高窟、牛肉面、白兰瓜,另有一个孩子等不及了,站起来骄傲地大声喊道:“还有张保和!”

       当年,张保和的快板录音磁带,原计划发行5万盒,不料刚刚面世便被抢购一空,出版社发行部的大门几乎被蜂拥而至的求购者挤破,制作车间昼夜加班仍供不应求,以至于后来磁带来不及用薄膜封装便被提走。用音像店老板的话说:“那叫卖疯了”。这盒专辑,仅在兰州就创下了60万盒的销售神话,迄今无人超越,那时的神话,依然是今天的传奇。

       那么,在这个火爆的“西北特产”背后,张保和从事曲艺的心路历程,又是怎样的呢?在后续的多次采访中,张保和细细回忆,娓娓道来:“都说搞文艺要有天赋,可有天赋者往往被天赋所误,艺坛上多少好苗子未成正果;竞争中多少‘丑小鸭’却闪亮大火。究其原因探其根,道理浅显并不深。前者仗条件优越而懒于拼博,后者因基础薄弱而以勤补拙。想想自己能有今天,不是炫耀也并非自谦。正是因为天赋不足,才因祸得福。”为什么会这样评价自己呢?

       原来,张保和从小说话就有些结结巴巴,但他却特别喜欢文艺,总是梦想着能在这方面有所发展。但因身处宁夏偏远小城,机会少得可怜,就连拜个学艺的师傅都十分困难。于是他决定自学,学唱歌、学跳舞、学快板,模仿所有能够模仿的艺术。无论人生道路延伸到哪里,自学与模仿的那股子劲儿也伴随在哪里。

       他的人生经历十分丰富,中初毕业先是在农村插队,后又在工厂做工。1970年抱着能当文艺兵的梦想参军入伍,结果,他却被分配到兰州军区最艰苦的基层部队工作,先后当过炊事员、饲养员、给养员、放映员、卫生员、护士、干事,直到第8年,才当上业余演出队队长,算是跟文艺兵靠上了边。形容当时的处境,张保和幽默的调侃自己是:“粗胳膊硬腿儿五音不全,弯眉毛小眼儿相貌平凡。明摆着不是这块儿料,却硬要往这圈里跳,谁说不行就跟谁闹,一有机会就把名报。”

       正是这个一有机会就喜欢报名的张保和,一次,某野战医院要搞一场文艺演出,当时身为卫生员的他,勇跃报了名。面试的时候,张保和既表演唱歌,又客串了跳舞,但结果都没引起大家的兴趣,就在他即将败退之时,一位女干事突然问:你会说快板吗?张保和精神一振,说了一段早年在中学时说过的快板《学雷锋》。这次,他当即被选中。几天后,一段为他量身创作的快板书《苏修间谍落网记》交到了他的手中。他便醒也念,梦也念,直到正式演出上台的那一刻。

       那次演出,张保和几乎把从小喜欢文艺的一腔激情都用上了,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但他深情并茂的表演,赢得了观众同样激情的掌声,他的快板,不仅成为当晚最出彩的一个节目,更奠定了他选择艺术生涯的明确方向,从此他与快板结下了不解之缘。

       快板,看似简单,但单点、双点、混合点,真正要练好、打好、同时配合说好,绝非易事。张保和知道自己说话结巴,天赋不足,便一门心思用勤学苦练弥补这种不足。为了练好快板,他几乎板不离手,甚至在炊事班做饭时,他都一手剁馅,一手打快板;看电影时怕影响别人,他把手绢垫在手上继续练。因为练快板,他常常吵得室友们皱眉的皱眉,抱怨的抱怨,甚至还有人逃跑,正如他说:“竹板儿一年打坏了仨,打的同屋都搬了家。段子逮谁跟谁遛,遛得战友都把眉皱。最内疚的是练‘喷口’,喷得同事都躲着走。”被他逮着遛的战友,人家烦都烦死了,他打完后,还要追上去问一句:“你看我有没有进步?”

       每次当他练到瓶颈之时,他就对自己说:“实在挺不住的时候再咬一下牙!”以此鼓励自己继续练下去。


       天道酬勤,张保和硬是凭着一股子韧劲儿,让他的快板水平不断提升,从基层到军区的数十次文艺调演,次次都抱着奖状、证书凯旋而归。1981年年底,张保和代表兰州军区参加全军业余文艺会演,又捧回一个大奖后,他终于敲开了兰州军区战斗歌舞团的大门,从此告别了生活11年的基层,开始了真正梦想的艺术生涯。

       到兰州战斗歌舞团后,张保和丝毫不敢放松,他要求自己各方面都努力上一个新台阶。每天凌晨,他就起床跑到黄河边上练打板儿,练身段儿,练气息,练吐字。练功的同时,他不停地思考:怎样使自己的作品脱离模仿?怎样拥有既有自己的特色又能贴近生活的作品?

       一次,他在兰州大街上遇到两个妇女在用地道的兰州方言吵架,语言十分生动、有趣,听得围观的人都哈哈大笑。张保和也听得直乐,突然,他脑子里灵光一闪:这不正是自己要找的东西吗?用方言说快板,既有特色又贴近生活。

       有了这个想法后,张保和白天有空就揣个小本子跑到大街上去学兰州方言,晚上别人都进入了梦乡,他还在不知疲倦地读书、或创作新段子、或整理笔记、或对着镜子低声学练兰州方言。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经磨难,几经煎熬,几经“实在挺不住的时候再咬一下牙”的痛苦演练,他终于学得一口原汁原味的兰州话。

       与此同时,为了创作出好的段子,他把著名作家汪曾祺的一句名言“每一句话都有一种最好的说法。”作为自己的创作指南,时刻警记,随时遵循,为了写好每个段子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他常常熬得绞尽脑汁,呕心沥血,颇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味道。

       第一次登台表演方言快板时,他心里十分忐忑。一上台他先用自己出生地的陕西方言来了一段,把大家逗得前仰后合。继而,他改口一变,试探的用地道的兰州话说了几句,不料,台下安静几秒后,掌声和笑声如暴风雨般向台上袭来,至此,张保和受到鼓舞,更加坚定了用方言说快板的信心。之后不久的《夸兰州》《说子新篇》《二姨系列》等经典作品,使他成为家喻户晓的“西北笑星”和“兰州特产”。有朋友在街上碰到他,会惊讶地说:“你现在真是太火了”。张保和憨憨一笑,幽默地说:“我弄下这些噪音,真怕环保局来找我的麻烦”。

       尽管张保和在外面大红大紫,但在家里,他得到爱人和女儿的却是另一种支持,他笑称:“我是在反对中成长,在讥讽中进步,如果没有她们对我的冷处理,我反而没有了动力。”

       每次演出完征求女儿的意见,好像成了一种习惯,而女儿总是温吞吞地回答:“还可以吧。”一次,他不甘心,一再追问女儿:“你说说到底怎么样吗?”女儿依然还是:“还可以吧。”张保和急了:“我是说对别人有没有一点启发?”女儿看着他,认真地说:“有,一个说话磕磕绊绊的人,都能把快板说成这样,那别人看了会更有信心的。”张保和听了,深刻感悟自己就是励志哥:像他这种天赋不足的人,取得成功的唯一途径,除了一次又一次地咬着牙勤学苦练外,别无选择。

       可见,一个人,要想真正强大起来,都要熬过一段没人帮忙,没人支持的日子,所有的事情都必须是自己一个人撑着,内心所有波澜壮阔的情绪也都必须只有自己清楚。但是,最终只要咬牙挺过去,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用感恩之心回报基层

       在大西北,从40后到80后四代人的成长印迹里,都或多或少存留着张保和的快板所带来的笑声和快乐。

       从基层走来的张保和,跟基层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

       基层给了他太多的艰苦和磨难,正是这些艰苦和磨难,恰好成为他生命的底肥和养分。曾经11年基层生活的积淀和刻骨铭心的往事,对张保和来说,是拿钱都买不到的宝贵财富,也是永远让他感恩的生命体验和珍贵纪念。

       为了回报基层,感恩厚土。在兰州战斗歌舞团期间,张保和平均每年下部队演出120多场,十年间演出超过1300多场,为地方义务演出900多场。大西北的边寨哨所、大漠戈壁、冰山雪原处处都留下了他感恩回报的足迹,处处回荡着战士们纯朴、开心的笑声。他把真情和感动留给基层,他自己同时也被基层的各种真情故事感动着、感染着。

       最让张保和刻骨铭心的,是一位兰州郊区的一位小观众 ── 那是一个身患血癌的名叫张锐均的小女孩。她告诉父母:人生最后的愿望,是想见见张保和叔叔,听听他说的快板。父母鼓足勇气找到兰州军区战斗歌舞团,不巧,张保和下了部队,一周后张保和回来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赶到医院,在病房里打起竹板,为小女孩一口气说了好几段快板,小女孩听得入了神,苍白的脸上,露出了虚弱的笑容。临走,张保和从身上掏出仅有的五百元钱和一盒签了名的磁带送给了小女孩。之后不久,张保和接到小女孩父母打来的电话:“孩子走了,她走得很满足,她是手里攥着您的磁带走的……”


       在一个春天,张保和到阿勒泰红山嘴边防会晤站去慰问演出。守卫在天边的战士们,见到活生生的张保和,兴奋极了。演出结束,专程赶来的军分区参谋长在队列前宣布:“任命张保和为红山嘴边防会晤站的名誉站长!”当年11月底,当运送退伍老兵的列车快要经过兰州时,张保和接到了从阿勒泰军分区辗转打来的电话:“张站长,列车在兰州中转,老兵们想见你。”列车到达兰州已是凌晨1点。当数百名老兵看到站台灯光下穿着军装站得笔直的张保和时,兴奋和吃惊得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就在寒风凛冽的站台上,张保和被老兵们簇拥着,他打起了竹板,说起了战士们喜欢的快板一段段,天气虽然寒冷,但掌声和笑声却带着温度在空中飘荡……

       又一年冬天,在风雪飞舞中,张保和带队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踩着一尺多厚的积雪,吃力地来到海拔5300米的红旗拉甫边防站慰问官兵,演出结束后,张保和得知山上哨所还有3名战士由于执勤没能看上演出时,他执意要爬上山去为他们说一段。连队干部挡不住,就一同陪着往山上爬。雪路险峻,几乎寸步难行,狂风吹来,张保和瞬间被吹翻,滚了两圈后摔了个嘴吃雪,当他爬起来准备继续往上爬时,连长再也顾不得他这个大明星的面子,上前一把拉住他,恩威并施的含泪命令道:“下去!我要您马上下去!”回到连队,张保和心里仍挂念着三位哨所的士兵,他随即拨通了哨所的电话:“我是张保和,对不起战友,我没能爬上山,就在电话里给大家说两段吧。”说着说着,张保和的眼眶就湿了,电话那头没有笑声,也没有掌声,传来的,只有三位战士幽幽的、孤寂而又感动的哭泣声,旁边目睹这一幕的官兵和演员们,都成了一副泪眼婆娑状。


       还有一次,张保和在连续义务演出10多场后,专程给一位独自坚守哨卡的喜欢他快板的战士表演,刚说了两句,战士却含泪望着他说:“您别说了,我听您嗓子都哑了,您的心意我全领了!”……

       类似于此的感动与被感动的故事,还有很多,它们犹如美丽的画卷,生动的点缀在张保和的记忆里,丰盈着他的生活和生命。

       1999年初,肩扛“两杠四星”身为兰州军区战斗歌舞团副团长的张保和,即将离开生活奋斗了46年的大西北,准备漂在北京。此时,正值甘肃省文联评选首届10位“德艺双馨”艺术家,张保和名列其中。得知此事,张保和虽然高兴,但又很不安,随即找到文联主席表明自己的态度:“我即将离开兰州,评选的事就不要考虑我了,把名额留给继续在这工作的同志吧!”不料,文联主席激动地说:“你人走了,但心还在呀,作品还在呀!你为大西北、为甘肃文艺事业做出这么大的贡献,我们不评你,你问问部队官兵们答应不答应,广大观众同意不同意?”张保和听了,感动于心。离开兰州不久,他就当选为甘肃省首届“德艺双馨”艺术家,次年,又被中国文联评为“德艺双馨”艺术家。

       在西方国家,每年都有一个隆重的“感恩节”,很多城市都有一个感恩教堂。

       在中国,感恩,是一个人道德、品性的一种体现。

       一个懂得感恩,懂得为养育自己的基层真情付出的人,无论走到哪里,相信他的艺术生命都会很精彩。


       漂在北京,怀疑自己曾经是否辉煌过

       谈及离开兰州到北京奋斗的往事,张保和笑着说:“我跟你一样,也是漂在北京。”我说:“您算不上是北漂吧?北漂都有过住地下室的经历,而您没有。”

       他听了就憨憨地笑,继而肯定地说:“我当然算北漂,只是漂的程度不一样。虽然没住过地下室,但初漂时的那种失落、迷茫及压力,感受也是很深的。”

       作为特殊人才被中国武警文工团引进到北京的46岁的张保和,跟其他北漂族相比,年龄和起点都很高。初到北京时,文工团没有房子分,只好先安排他住团里的招待所。招待所是一个半盈利单位,刚开始还很照顾,安排了一个有空调和卫生间的大房间。后来招待所领导说要用大房间接待议室,就把他换到了一个小房间,再后来招待所见他要常住,就干脆把他调到三楼一个既没有卫生间也没有空调的更小的房间,初冬供暖前的那段阴冷和夏天北京特有的桑拿闷热,真是一种煎熬。而且,招待所连个明确的地址都没有,兰州的爱人要给他寄东西,地址只能写:花园东路 志新小学 转武警。这使爱人十分担心,她打电话问:“到底调的是个什么单位呀?是不是正式的文工团,怎么还得转武警啊?”张保和一时解释不清楚,急得爱人还为这事专门来了一趟北京。

       招待所离文工团不远不近,走着去有点远,打车去又有点近,公交车又不顺路。张保和索性花200元买了辆自行车,每天骑车去上班,茫茫人流中,那个在兰州红得发紫的有车有房出门大家会众星捧月,会被粉丝们围堵签名合影的“西北笑星”已经不存在了。

       尤其让他倍感茫然的是,在兰州“两杠四星”的他,起码是个副团长。到北京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变成一个整天呆在业务办公室的身份不明确的人了。上面没有明示,别人也不知道让他干啥,他自己心里更是没底。这样一种漂的感觉,让他一度陷入特别茫然的境地。


       北京虽然很大,但是在北京奋斗的西北人也很多,张保和经常在街上碰到认识他的人,并听到他们的窃窃私语:“喂,这不是张保和吗?”“不可能,张保和怎么会骑自行车呢?不可能!”这种情况一多,渐渐的,兰州有了不少传闻,说张保和在北京“混”“背了”,可怜的不得了。

       很多在兰州关心张保和的朋友,都要求来北京看他,但他一概拒绝,因为住得条件太差,不好意思让人来看。即便这样,还是有人能拐弯摸角地找到他。1999年北京的夏天,出奇的热。正当张保和蜗居在闷热不堪的小房间里寻思着搞创作时,一个兰州的朋友爬到招待所三楼,当朋友见他穿着背心裤头满头大汗地坐在桌前写作,地上放着两盆水,写一会儿就用毛巾沾水擦一下汗的狼狈相时,禁不住鼻子一酸,不无心疼地说:“张团长啊,张团长,你在西北那么辉煌,为什么要来北京受这个罪啊?”张保和苦笑一下,回答朋友说:“别说了,我现在都怀疑我在西北是不是辉煌过了!”

       之后不久,张保和在北京突然“漂”得上了层次,那些在北京漂的各界朋友向他伸出援手,让他一下子多出来了三四个住处:碧水庄园别墅、航天城、亚运花园等楼盘里,都有了自己的居室。因为这些楼盘,都是西北人开发的房地产,他们听说张保和住的地方很差,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免费提供给他居住。他轮流在几个地方住着,感受着温暖,品味着浓郁的老乡情谊,更体会着居无定所、今天在这儿歇脚明天在那儿驻足的漂之感。

       那时候,尽管有失落,有茫然,有过对自己曾经是否辉煌过的怀疑,但46年西北生活的磨砺,塑造了张保和西北人的性格:认准了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一个大男人,既然选择漂在北京,就一定要漂出点名堂来。他常常暗自提醒和鼓励自己:我在西北行,在北京一样行。


       漂亮转型,从“夸兰州”到“顶中国”

       张保和舍弃兰州的辉煌,千里迢迢来到北京,46岁的他,是来当领导?还是做演员?还是干其他?很长一段时间,他一直没有接到团里的任何关于他具体到哪里上班的命令,虽然曲艺队的队长一次次叫他到曲艺队上班,但没接到命令,他只能身份不明确的整天呆在业务办公室。

       但他能够感觉到,有很多眼睛都在盯着他,也有很多声音在背后议论:来了好几个月都没什么动静,到底行不行啊?不是吹嘘在西北很厉害吗?是骡子是马,总得出来遛遛啊……

       别人的眼光和声音,无形中给张保和施加着压力,但他心里很清楚,为了这次调动,兰州军区挽留了他三年,武警部队等了他三年,才把他调到了北京,可见对他的重视。他只有创作出好的作品,才能平衡别人的眼神和声音,也才能在北京站得住脚。

       他调入武警文工团的1999年,正逢第7届全军文艺汇演即将举行,这种大型汇演,每5年才搞一次,可谓是全军文艺的大检阅,各个单位都非常重视。张保和下定决心,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在汇演中拿出像样的作品,向武警部队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事实证明,张保和是有实力的,他夜以继日潜心创作的陕西快板《万里寻亲》,在全军第7届文艺汇演中,以朴素生动、真情实感的表演,打动了官兵,看哭了评委,让人领略了一个全新的张保和。身为评委之一的著名喜剧小品表演艺术家黄宏,看完后感慨地说:“真没有想到,一个被称为‘西北笑星’的演员,能把评委给说哭了!”

      《万里寻亲》虽然是陕西快板,但却突破了传统表演形式,有音乐、有伴舞,整个节目给人以大抒情、大写意的气势,其内涵表达的却只是朴素的七个字──人间自有真情在!张保和的突出表现,让这个节目毫无争议的获得了第七届全军文艺汇演表演一等奖。

       然而,这仅仅是个序幕,之后不久,《万里寻亲》在首届获曲艺牡丹奖的评选中,荣获双奖 ---- 牡丹表演奖和牡丹文学奖。牡丹奖是曲艺艺术的最高奖,能在同一届评比中获得双奖,这在这种层次的评奖中是极为罕见的。张保和用自己人的实力,典定了自己的地位。紧接着,他接到了上级任命他为中国武警文工团副团长的命令。

       从《万里寻亲》开始,张保和在北京的艺术旅程走向一路开花。为了感恩回报西北父老及部队对他的培养,他先后策划了两项大活动,一个是“祝福大西北--张保和舞台艺术专场晚会”,这一活动得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先生的热情支持,特意饱蘸浓墨为晚会题写了“祝福大西北,明天更壮美”祝辞。此台晚会由赞美大西北、感谢大西北、祝福大西北三部曲组成,节目由陕西快板、兰州快板、快板与舞蹈、快板音乐剧、快板情景诗、配乐诗朗诵等多种形式演绎,深情抒发了张保和对西北的感恩、眷恋与祝福,整台晚会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在西北又一次引起了轰动。另一项活动是他组织实施了以宣传大西北为主旨的“祖国西部万里行”活动,足迹遍布西部各省,每一个脚印都表达了他这方热土的深情厚意。


       面对掌声和荣誉,张保和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他又对艺术的表现形式开始了新的探索。在保留传统快板节奏、韵味与方言的前提下,大胆尝试把动画、击鼓、交响乐、和声、童声、歌舞、网络流行语、信天游等元素进行选择和借鉴,创新推出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民谣说唱”,并拍摄了大量画面精致的MV,其代表作:《你知不知道》《绝不掉链子》《中国雄起》《中国好人颂》等均在全国热播受到好评。

       尤其是第一部MV《你知不知道》,这部仅有4分20秒、以陕西方言快板形式阐释“八荣八耻”的主旋律作品,几乎一夜窜红,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台首播后,迅速被全国100多家电台抢播,数10家电视台争相转播,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也在黄金时段滚动播出。短短几十天时间,就在网络和全国各地老百姓中传唱开来。

       张保和又一次火了。这次的火,他自己事先都没有料想到。这个节目,不仅受到了年长者的喜爱,而且一贯追求时尚、厌烦说教的年轻人也喜欢传唱。就连湖南卫视最火爆的《超级女声》栏目组,都向张保和抛来了绣球,特别邀请他在“超级女声”总决赛的开幕式上亮相,并与入选选手一起说唱《你知不知道》。

       之后,张保和推出的系列民谣说唱《绝不掉链子》《中国雄起》《中国好人颂》等,在题材的选择上,与国家发生的大事件紧密相连,可见,张保和的艺术视角,已从地域局限的关注西北,投向了整个大中国。

       在《绝不掉链子》中,张保和采用了网络语言中很前卫的一个“顶”字,他在“顶、顶、顶”中为奥运加油,他在“顶、顶、顶”中为中国助威,无论是壮观、恢弘的画面,还是他震撼、给力的表演,都不得不让人为之刮目相看。

       由此,张保和完成了从传统快板到民谣说唱,从“夸兰州”到“顶中国”的漂亮转型,也由此在北京“漂”得更精彩了。正如他的艺术人生格言所说的“瞅准目标,契而不舍,创新求变,超越自我。”

       面对再次成功的张保和,我问他:“您对自己现在的身份怎么看?”张保和笑笑,谦和地说:“和以前一样,我就是一个演员,一个穿军装的文艺老兵。”


       润物细无声,用朴素的平民视角传递正能量

       时下中国,人心浮躁,信仰缺失。在此现状下,重建道德意识,呼唤做人良知,无疑成为一种必要。2006年,中央提出了“八荣八耻”,一批荣辱观教育的作品应运而生。

       张保和的说唱民谣《你知不知道》,说的正是“八荣八耻”,我一连看了好几遍,感觉真是耳目一新。他采用平民视角,以平实朴素的语言,生动真实的画面,憨实纯朴的问答,寓教于乐,风趣幽默,颇具亲近感和亲和力,把“八荣八耻”的界限演绎得淋漓尽致,感觉真是妙。比如,他的唱词直接抛出了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该扪心自问的很现实的问题:“人该怎么活?”“官该怎么当?”“钱该怎么赚?”随后他给出了答案:“损人利已,肯定要遭秧”、“见利忘义,没人跟你干”、“做人要有度,好坏要有数,面对诱惑,一定要挺住”、“腐化有多悬,骄奢淫逸,迟早要玩完”、“善恶美丑,分清很重要,八荣八耻为咱指正道”…… 一部仅有4分20秒的MV,用了36个“你知不知道?”每一句发问,都仿佛叩问着每个人的内心,丈量着人们心底的善恶美丑。

       再仔细看张保和的现代说唱民谣系列,讲奥运的《绝不掉链子》,鼓励大家“你不掉链子,我不掉链子,大家都不掉链子,咱才有面子。”;讲汶川大地震的《中国雄起》,告诫大家“一个人不雄起,生活事业难立起。一个民族不雄起,没得哪个看得起。大灾面前不雄起,人家想扶都扶不起。大难当头不雄起,你就永远站不起。”;讲做人方向的《中国好人颂》,提倡大家“说好人,道好人,我们这个时代就出好人,学好人,做好人,道德模范最感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人活在世上要为人,他们帮人、助人、温暖人,把有困难的群众装在心里头,当成自己的家里人。”

       这些关注现实,贴近生活的作品,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生动诙谐、易于传诵,达到了将主旋律题材艺术化,让传统曲艺时尚化的效果,透着一种鼓劲、一种打气、一种励志,一种告诫,一种提醒,更透着一种给人力量的精神。为此,我脑子里突然蹦出三个字:正能量。


       我们当下的社会,不缺少八卦,不缺少绯闻,不缺少低级庸俗的娱乐致死,唯独缺的是对正能量的呼唤,对真善美的诉求。而张保和正是希望通过这些作品,表达他的呼唤与诉求。他说:“人是很容易健忘的,也是很容易浮躁的,人需要不断提醒自己和被别人提醒的。”

       事实上,张保和的作品,一直都很贴近现实和生活,贴近时代的脉搏。

       早在他的《苦辣酸甜话二姨》快板动画系列作品中,他就推出了5个精彩故事:《倒霉二姨》对现实生活中动不动刮起的“抢购风”进行了犀利的批判;《二姨训夫》倡导健康生活,减少环境污染,把顽固不化的烟民刻画得维妙维肖;《二姨的烦恼》对男人稍微有点小事业就在外面包二奶、泡小三、乱搞男女关系进行了诙谐的讽刺;《二姨的喜悦》用前后对比的角度,勾勒出了社会的变迁和老百姓生活折射出时代的发展;《可怜二姨》通过教育子女的故事,对文化宣教导向提出了批判和反思,最后的几句台词,发出了张保和自己的呼吁:“好我的编剧、导演、艺术家,你们也都有爹妈,我代表做父母的求个情,把我们的娃娃疼一疼,手心手背都是肉,把我们的娃娃救一救,排上些好戏、好电影,让人看了更清醒,编上些好书、好歌、好节目,让整个社会都进步。”


       张保和正是用这种讲故事、寓教于乐的方式,表达着一个艺术工作者的文化责任和良心,传播着贴近民心的正能量,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艺术境界,这也是他永远心存感恩,回报社会的拳拳心意,可以说,他是一位与老百姓贴得很近的真正的人民艺术家。

       对于自己今后的创作,张保和表示:“我要留住真情,保住特色,守住信念,顶住诱惑。要让自己的作品更加贴近老百姓,要把自己的情感和老百姓融为一体,发出老百姓真实的声音。”

       据他透露,目前他正在创作的新作品叫《谁都不容易》,准备用天津方言演绎,让我们拭目以待。


       幽默,灵感来源于留意生活

       张保和的幽默,仿佛是从骨子里发出的,凡是跟张保和接触的人,都感觉幽默的段子和精辟的话语会随时从他的嘴里蹦出来。

       比如在采访中,因为张保和来自基层,也没啥背景,我则问:“您算不算是草根?”他回答说:“算,不过,我是军草。”

       比如在饭桌上,有人多说了几句称赞他的话,他会做出一副脆弱的表情说:“咱们换个话题好不好?我虽然很坚强,但也有挺不住的时候。”有位军队的朋友劝他酒时说:“我想代表部队敬你,但怕你喝多了。”他全部接纳地说:“舒心的酒,千杯不醉。”谈及办事,有人感慨:“其实熟人不好办事。”张保和说:“那就想办法把他整生了。”

       张保和劝酒也有一套,有人不抽烟,也不喝酒,他便调侃道:“那你要做啥呢?不抽烟、不喝酒,专门来交女朋友?”被劝的人一听,脸一红赶紧说:“我还是喝酒吧”。

       张保和的弟弟天生不善言辞,但心里却很敬佩哥哥,常常用佩服的眼神看着他,一次,弟弟又用含情的眼神盯着他看时,张保和忍不住说:“好兄弟,你不要老用这种敬佩的眼神看着我,有什么赞美的话你就说出来,别把自己憋坏了。”话音一落,弟弟笑喷了,更不知道说什么了。

       在很多场合或会议上,大家都喜欢听张保和发言,因为他的发言没有官话、套话,有的是信手拈来的幽默和快板段子语言,很新颖,也很受大家欢迎。一次,在中宣部组织的会议上,谈去革命老区采风的感受时,他说:“今年,我4月上的是井冈山,5月去的是延安,回顾两次采风活动,我把它归纳了四句话,可以说,我的经历是:从被动参加到主动体验,从跟着转转到心灵震撼,从随便看看到泪流满面,从走马观花到都想看遍。”他的精彩归纳迎来了阵阵掌声,没想到结尾处,他又用独具保和特色的语言说:“两次采风,收获颇多,时间有限,不能细说,最后总结,发自心窝。这便是:采风从走革命路,圣地处处是财富。继续体验再深入,争取写出好节目。如果作品能立住,用它感谢中宣部!”


       在中国文联的表彰会上,他的获奖感言是:“手捧证书心里暖,仔细想想差的远,知恩图报往前赶,争取牛年更露脸!”几句开场白马上让会场笑声、掌声响成一片,面对这热情的气氛,他却幽默地说:“还有两点没有讲,掌声呆会儿接着响。”全场掌声笑声更加热烈。

       最后他代表受表彰的同志表达的“文联爱我,我爱文联,文联挥手,我们向前!”的心愿,为那次会议掀起了一个不小的高潮。

       张保和是全军文艺界最老的副团长之一,他总结了一套当好副职的经验,他归纳的做好副职的“四个主”,即:“不要喧宾夺主,不要功高盖主,不要遇错怨主,不要善自作主。”的副职之规,在圈内广为流传。

       说张保和的幽默是信手掂来的,一点不假。有一阵,北京“四秀”之一的雅秀服装市场的一则广告做得很火,广告语是:“时尚的你,尽情地遛,漂亮的服装在雅秀。”听了这则广告之后,张保和专门开车带着爱人和女儿去了趟雅秀,结果,根本不像广告中说的那么优秀。在回来的路上,女儿问张保和感觉如何?保和随口说:“转完雅秀很窝火,根本对不起时尚的我。”爱人女儿随即笑喷。

       张保和的幽默也透着真情,他在女儿婚礼上的发言,一度被大家传为佳话,就连著名相声艺术家姜昆,当场都感动得热泪盈眶。在此摘选两段:


       结婚是件大喜事,但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娶媳妇和嫁闺女这是两码事,两种心情,两种感受。都说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要我说女儿那也是爸爸的掌中宝啊!今天我们等于是脱了小棉袄,送出掌中宝,要说心里高兴得不得了,那是神经有病还没看好。但是想一想,当年咱也穿走过别人的小棉袄,咱也拿走了别人的掌中宝,就什么也不能说了,因为这是一条规律,而且是一条暂时还改变不了的规律。既然如此,那我今天最明智的选择就是不仅不能自寻烦恼,而且要调整心态配合好。

       今天咱高高兴兴的喝喜酒,首先我要向老伴说句话,那就是:“姑爷已经改了口,咱送出去的是件小棉袄,换回来的可是件皮大衣啊!”

       还有那段对女婿说的话更让人拍案叫绝,他对女婿说:“由于你的出现,我的身份起了重大变化,从现在起我就是老丈人了,文雅一点讲叫岳父。岳父我没当过,第一次当,不一定当得好,但我当过女婿、做过丈夫,尽管不怎么优秀,但我知道怎样当才是好女婿,怎样做一个好丈夫。在这,我要当众向你承诺的是:只要你是一个好丈夫,我就是一个好岳父……”

       张保和的幽默也是机智的,圣诞节前,我给他发了一条祝福短信,最后一句话是:“上帝祝福您,并赐予您福音和恩典!”他的回信是:“收到,谢谢您给我介绍这么好的朋友,但我跟他不熟,还望您能予引荐,我想请他喝喝茶,拜托您了!”看着他不露声色的幽默回信,我忍不住笑出声来,心想:请上帝喝茶,那是何等的境界啊。

       无论是生活中,还是舞台上,张保和都用他的幽默,带给周围的人们和观众太多的笑声和快乐。谈及这点,张保和表示,一切都是长期刻苦、用心的结果,幽默的灵感来源于对生活的积累与提炼。


       从艺30多年来,他始终保持着一个习惯,在生活中,每当他听到别人说的有意思的话、民间流传的哲理俗语,他都会在随身携带的本子上记录下来,就连收到别人发的有意思的短信、或名言、或调侃之语时,他都会留心记下。没事就仔细琢磨,并研究如何在原话上对仗出新的句子来,然后演绎到他的快板段子中,或直接拿到生活中使用,直至越用越灵活,越用越精彩,越用越出语惊人。

       为此,他对自己的从艺生涯,作了这样的总结:“从业余到专业,奋斗精神没敢懈。从无名到有名,士兵本色伴我行。从学演到自编,语不惊人心不甘。从西北到首都,重新起步赛当初。”



时代主旋律的华彩乐段
——简评张保和民谣说唱新作《中国好人颂》
文\朱亚南(原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社长)

       民谣说唱《中国好人颂》闪亮面世,赢得好评如潮。它与正在全国展开的“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相呼应,堪称一部传统而时尚、通俗而高雅,引人入胜又催人奋进的富有时代感的大众艺术精品。

       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而多种思潮交织激荡、经济社会发展而物化程度日甚的形势下,我们应该怎样做人,应该以什么标准做人?这是每个中国人当今置身其中、日后也无可回避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更是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一直下大力解决的时代性重大课题。著名军旅艺术家张保和及其创作团队着意锻造的民谣新作《中国好人颂》,以快板说唱为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八荣八耻”的精髓所在形象化为鲜活的视听艺术,无疑是很应时的。他的努力有成,艺术功力当然重要,更重要的则在于思想境界。视天下为己任,导人心以向善,用自己的专长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不遗余力,由这样的使命感责任感支撑起来的思想境界,对我们的作家艺术家来说,与其说是可贵,莫如说是必备。他的创作受到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的重视和关怀,得到中国曲艺家协会的直接指导,充分表明这一选题的时代意义非同一般。

       此前张保和创作演出的一连串佳作,从《你知不知道》《中国雄起》到《绝不掉链子》,也都是站在时代高度,精选意蕴深厚的老百姓流行语汇精华,发挥快板说唱熔叙事、评点、抒情、言志于一炉的固有优长,完成了一个个重大主题阐述。《中国好人颂》又上一层楼,足可称之为“时代主旋律的华彩乐段”。他的艺术实践告诉我们,紧紧跟上我们伟大时代的前进步伐,对于曲艺创新保持正确的方向,获得丰富的资源,夯实生发的根基,的确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好人颂》         
       创作/表演  张保和   

    《中国雄起》     
       创作/表演  张保和      

    《你知不知道》     
       创作/表演  张保和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欢迎采编文章上传中国老龄网,自己当编辑、当评论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中国老龄网  

GMT+8, 2024-11-22 02:24 , Processed in 0.213217 second(s), 3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