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网 wdzb.org.cn

[切换城市]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养老机构] 养老护理员需求1300万 从业人员却不到30万

[复制链接]
养老护理员需求1300万 从业人员却不到30万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中国老龄网 (管理员) | 转载 北京晚报 |
2018-7-10 07:33 |查看: 2848|回复: 0
转载 北京晚报

学生在实训操作洗澡机

  23岁的王岩,穿梭在几名老人间,帮助他们翻身、喂饭,不忙时则会坐在老人身边与他们聊天。王岩是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目前在和平里附近的一家养老院中实习。在这家养老院里,正上大三的王岩是个“另类”,因为她的同事们都是来自外地的四五十岁的大姐。

  记者调查发现,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中,毕业两年后能够留在养老领域的占比为70%,毕业两年后从照护一线离开的学生占到了94.7%。这使得养老机构的一线护理员中,多以40岁至50岁的女性为主要群体。

  几乎所有的养老院都喊着缺人,但大量的专业人才却选择离开养老领域,如此巨大的人才需求却又为何无法把专业人才留在养老事业中?

  “4050”人员成为护理主体

  在和平里附近的一家养老机构,大三的王岩作为一名一线的护理员在这里实习。每天都要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在她的身边,多是40岁至50岁的女性。

  一名业内人士表示,培训机制不健全,培训流于形式,是这个行业的通病。在养老行业中,“4050”是护理员的主力群体,几乎都来自于外地,大多数养老护理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护理员的文化水平中超过六成为小学及以下,一些公司在上岗前的专业培训并未能取得应有的效果。“严格的机构会要求必须培训合格才能上岗,但一些急于用人的机构则在简单培训后就马上上岗。”

  在王岩看来,老年人生理、心理的特殊性,决定了养老服务既是一项需要爱心、热心、耐心的细致性工作,又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服务性工作,无论是简单的生活照料,还是复杂的疾病护理、心理慰藉及康复保健等,都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才能胜任。

  “目前的养老机构更愿意接收健康老人,养老护理也大多停留在日常生活照料上,老年人最关心的、最需要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往往得不到重视。”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教授王建民坦言,进入养老服务领域门槛较低,护理员也就缺乏参加专业培训的压力和动力。目前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中,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下、专业技能缺乏的现象。

  毕业两年仍干护理专业的仅剩5%

  在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的养老人才培训学院中,模拟着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的不同环境。实训室中摆放着可以帮助老年人翻身的床铺,可以帮助老年人洗澡的洗澡机,可以调节高度的坐便器等设施。

  北京普亲清河老年养护中心院长朱琳对养老院中的大事小情进行着安排,老人面临的一些紧急处置有时仍旧需要她来帮助。2015年毕业于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后,朱琳做了近两年的护理员工作。老人的进食、如厕、安全是护理员最为看重的。但是,在这些之外,朱琳更加关注的便是老年人的心理状态。“老年人很孤独,他们的心理有时候也很复杂。”

  在为老年人进行每天的日常服务后,朱琳都要找些时间去陪老人聊聊天。对于朱琳的行为,一开始老年人表现出了明显的抗拒。朱琳仍旧坚持每天坐到床边或者扶老人散步时与老人聊天。不久之后,老人们渐渐放下了抗拒,每次见到朱琳都会变得开心,愿意拉着她聊一会儿。“其实,很多老年人是需要这样的心理抚慰的,慢慢地建立起信任与认可。这样的心理抚慰也是我们在学校学习的内容之一。”

  在王建民看来,当前我国的养老服务事业正处在培育、成长及快速整合阶段,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工作稳定性差、流动性大。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曾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158名毕业生进行调研,毕业一年后,留在养老一线的人员不到28%,毕业两年后的一线流失率达到94.7%。“很多毕业生从一线岗位变成了养老领域延伸的工作中,比如养老用品销售等。”

  很难得到职业荣誉感

  对于朱琳来说,并未选择频繁跳槽,而带来的晋升机会则要更大一些。“选择学这个专业,也是因为我的父母肯定有变老的时候,到时候我去照顾他们,不能什么都不会。”

  在朱琳身边的同学中,一些人在选择职业时,就已经远离了一线的岗位。“去做行政方面的比较多。”在朱琳看来,如果想从事养老领域工作,还是应该先从一线做起,才能更好地理解养老领域的真实情况。

  在一线的工作人员的普遍月薪为3000元至5000元,朱琳身边一些同学开始转行,有的开始离开养老领域。

  王建民表示,年轻的养老护理人员,因工资待遇、发展空间、归属感等问题,可能导致他们在生存理性的驱使下改弦易辙或频繁跳槽。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科班毕业生在一线养老护理岗位上的流失率高居不下。

  两年的一线工作,让朱琳感受到照护老年人是一项较为繁重的劳动,尤其是对于失能失智老年人,由于他们身体或者精神的原因,打破了正常人已有的生活节奏和规律,需要养老护理人员全时段、全身心的投入,稍有疏忽,都会对老人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这需要护理员要有比较好的身体条件,还要很强的适应性,能够根据被照护对象的情况,来调整自己的作息。”

  在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院长李继延看来,究其原因在于养老护理员社会地位低下,职业尊重感不强。“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影响,人们总是把服务于人的工作等同于伺候人,把老年照护工作等同于伺候老年人,认为伺候人的工作是低端的,没地位、没面子,不受人尊重,低人一等,没有发展前途。现在的状况是一个毕业生有七八家就业单位在等待,但仍旧有许多学生和家长对这样的专业有排斥性,从而使养老服务职业处在‘叫好不叫座’的窘境。”

  社会培训与学历教育同时进行

  据统计,2015年全国共有86所高职院校和一些中职学校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等相关专业,2018年全国创办老年服务与管理等相关专业的院校有186所。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15年发布的《中国老年宜居环境发展报告》显示,全国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口已经突破4000万人。

  王建民表示,按照护理员与老人1比3的养护比推算,仅不能自理老人的护理服务岗位就需要1300万人。而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却不到30万人。“虽然开办此专业的院校数量翻番,但是招生情况却一直不理想,平均招生人数不到50人。北京有些学校招生人数是个位数,很难成班。北京每年的养老专业毕业生不到300人,与庞大的养老服务人才需求相比简直是杯水车薪。”

  “可以通过减免老年服务相关专业的学费,吸引一些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进行报考。” 李继延表示,放开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招生计划、招生地区限制,拓宽生源渠道,吸引更多学生投身到养老服务事业中来。为养老服务人才设置不同等级专业技术职务,打通职称晋升渠道,并创新培训内容和形式。“可以建立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专项基金,对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学生及养老服务岗位从业人员给予学习补贴或入职补贴。”

  “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老师录制了1万多个5分钟左右的视频,免费为机构中护理员进行专业培训。”李继延表示,学院建设的养老人才培训学院,也面向社会对护理员进行培训,使养老护理员更加具备专业性。“可以搭建养老服务人才培训综合学习平台,通过移动学习手机,更方便快捷地实现随时随地个性化学习。”强化物质激励,提升社会认同,让劳动更有价值,劳动更有尊严,才能为养老服务行业培养出一大批专业化人才,进而实现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欢迎采编文章上传中国老龄网,自己当编辑、当评论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中国老龄网  

GMT+8, 2024-11-24 20:00 , Processed in 0.181715 second(s), 3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 返回列表